APP下载

让学生听有温度的音乐

2018-11-10倪静巍

教师·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人文性民族

摘 要:新时期的音乐课堂应既有德育的熏陶,又有美育的渗透;既有音乐素养的浸润,又有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应给学生最美的音乐,给学生有温度的音乐,给学生最有人文品味的音乐课,让每一次音乐实践活动都能成为神奇的音乐文化之旅,用音乐人文丰盈学生们的音乐人生。

关键词:民族;溫度;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08

作者简介:倪静巍(1982—),女,江苏南通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一、感受音乐的温度就是要感受音乐中的文化

音乐有高低、长短、强弱的区别,有节奏、力度、速度等要素的不同。针对同一主题的音乐,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人创作出来的音乐是截然相反的。音乐作为人类感情表达最为直接、真切、生动的一种艺术形式,对于了解各民族、各地域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感情、性格、气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一首乐曲往往成为当地民族感情的生动展现,一首歌曲往往可以真切表现出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1]。

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有两首奥运会的主题歌曲(音乐),就很能表现出音乐中的文化。学生很好奇,作曲家陈其钢创作的《我和你》只有短短四句,旋律舒缓、柔美而又抒情,和他们平时听到的充满激情和动感的运动型歌曲完全不一样。为什么能成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题歌呢?这时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就不单单只是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我和你》这首歌曲了,我们更要从人文的高度来讲解歌曲的创作含义:①短短四句正式采用了中国常用的起承转合创作手法;②音乐中采用了中国的民族五声调式;③音乐抒情、柔和,更能展现中国人平和、谦逊、内敛的民族性格;④最主要的是第29届奥运会真切表现了中国人民申办奥运会的愿望: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和平。在《我和你》这首歌曲中,音乐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是和我们中国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的。而作品《奥林匹克号角》是由美国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美国人的文化是自由、平等、拼搏。他们的民族性格是张扬、冲锋、尊重自我。他们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所以,作曲家用密集的节奏、嘹亮的号角、庞大的管弦乐队编制表现美国人的特点。

音乐中的文化,就是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透过音乐去理解它所体现的该民族文化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体会音乐作为文化的精神实质[2]。

二、感受音乐的温度就是要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展开一个“对于民歌音乐的兴趣程度”调查。这个班级有47名学生,在课前表示对喜欢民歌的有14人,占29.8%;一般的有7人,占14.9%;不喜欢的有26人,占55.3%。问不喜欢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表示:不好听、太拗口、调太高、听不懂。了解这个情况后,我精心准备了一节课: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草原牧歌》中的长调歌曲《牧歌》。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想了解为什么蒙古族会有长调,长调到底流传了多久,蒙古族人民对长调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感。在查阅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这种扎根于草原的艺术,起源于草原。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都生长在这片草原上,草原就是他们的母亲。乐观的他们用歌声表达丰富的情感。爱唱歌的蒙古族人民已将歌曲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认为“没有音乐,如同草原上没有鲜花;没有音乐,如同毡房里没有奶茶”[3]。长调最具有蒙古族草原的文化气质,它那苍劲、高亢、舒展、细腻的旋律凝聚了蒙古族音乐的精髓。

在课堂导入时,我就让学生听一听蒙古族长调音乐,让他们首先感受到内蒙古那宽广的草原。只有如此辽阔的草原才能孕育这悠长的旋律。蒙古人民从12世纪开始南征北战,13世纪开始在领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领导下才统一成一个强大的民族。这一历史使得蒙古族人民对领袖有一种敬畏和赞颂。为了让他们理解长调中所含的那种敬畏,我在长调的选择上伤透了脑筋,最后我选择了蒙古族阿拉善流派的女高音歌唱家阿拉坦其其格演唱的《金色圣山》。因为该流派歌曲的整体风格是古朴深沉、宁静虔诚的[4]。在简单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后,学生在她略带苍凉的歌声中一下子就听出了歌声中蒙古族人民对领袖的怀念和敬畏。

在了解长调的人文知识的过程中,我了解到长调中有一种“劝奶歌”对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于是我去观看了2007年哈斯朝鲁导演拍摄的电影《长调》。在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把学生深深打动了:失去自己小骆驼的母骆驼不愿意给失去母亲的小骆驼喂奶,女主人公的老母亲用并不着调但是充满感情的歌声唱起了“劝奶歌”。听着听着,母骆驼流下了眼泪,并给小骆驼喂奶。有部分学生看着看着,自己也流下了眼泪。我提问学生:“你觉得长调对蒙古族人民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长调不仅仅表现着内蒙古的草原,更是融入了蒙古族人民、蒙古族所有生命中的歌唱艺术。”

课结束后,我对学生又做了调查:“你对民歌还是这种印象么?”数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喜欢的学生从14人上升至32人,占74%;一般6人,占13%;不喜欢9人,占19%。这说明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不理解,是有原因的。民族音乐本身就是根植于民族自身的音乐,一个不了解这个民族文化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师需要用各种形式让学生理解这个作品创作的人文环境和作品的形成环境。这样做了,学生才能从骨子里去理解和喜欢民族音乐。

三、感受音乐的温度就是要感受音乐中的力量

音乐文化可以体现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独有的思维方式,它是民族的基石。一个国家受文化的影响越深,就会越肯定自己的根源[5]。

2017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举办的苏少版《音乐》教科书“歌唱教学”专题培训会。在这次会议上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黄美华老师执教了一堂《编花篮》的歌唱教学课。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黄老师巧妙地用河南方言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在一首欢乐、明快的流行歌曲《河南人,中!》的引导中,学生们马上学会了河南方言里表示肯定的“中”(第三声)。当时学生学完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好玩”。在场的老师也被学生们的奶声奶气说出的“中”逗笑了。学生和听课老师马上被抓住了眼球,很好奇下面还会如何学习河南的民歌。在学习歌曲《编花篮》的过程中,黄老师用河南戏曲中的“提颈”动作让学生们克服歌曲难点,同时让学生们了解了河南戏曲文化中的“豫剧”动作。两句歌词“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的处理上,黄老师用了最简单的四声标注来教学生:编(第二声)编(第二声)编(第二声)花(第二声)篮(第四声),编(第二声)个(第四声)花(第二声)篮(第四声)上(第四声)南(第二声)山(第二声)。学生在手舞足蹈中马上就学会了这两句河南的歌词,并学得不亦乐乎。在场的听课老师也都学会了,同时都有这种感受:“河南的方言这么好听啊。”这样的教学手段看似很平常,但是它让学生很快地对河南的文化产生兴趣。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手段。

欣赏一种音乐,要求对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和社会有所了解,音乐只有被放置于社会、文化的背景中,作为该文化的一部分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学生必须在音乐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教授获得相关知识,他们有了音乐欣赏经验,才能产生音乐的人文概念[6]。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将音乐中的文化持续不断地传授给学生,让音乐一直保持温度,而不只是音符和旋律。

参考文献:

[1][2][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2-82.

[3][4]包·达尔汗,乌云陶丽.蒙古族长调民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37,164.

[5]傅佩荣.哲学与人生(第二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67.

猜你喜欢

人文性民族
我们的民族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民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