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点思考
2018-11-10郑正尧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增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围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中心任务,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课堂评价语言。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19
作者简介:郑正尧(1974—),男,福建尤溪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不可否认,新课程改革的春风确实让广大一线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给传统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不少教师在从“高效课堂”到“有效教学”、从“特色课堂”到“五分钟课堂”、从“单个培养”到“小组合作学习”等模式的学习与借鉴中,让语文教学陷入了邯郸学步的困窘与尴尬之中,感到无所适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着眼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实现,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挖掘语文课程中的育人价值,以多维、立体、科学角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线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抓住一个中心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中心任务。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引领学生学习并接受祖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起点的审美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基本审美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教师在课内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去除文言文标点符号进行断句能力训练,还可以进行文言文挖空训练,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朗读是诗歌的阅读方式,也是理解诗歌的过程,在朗读中不断丰富诗歌意境的感知。教师在中国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应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培养语言感知力,从而“读懂”古诗:诗题蕴含的信息,意象的内涵,诗歌词性活用、成分省略、语序倒装,互文见义修辞等“反常”的地方。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诗句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诗句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了谓语动词“送”,不能将“争”误解为谓语动词“争夺”。《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下马”和“在船”互文见义。句子意思: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设宴饯别,拿起酒想要喝,却没有音乐助兴。教师再引导学生在“懂诗”的基础上“知情”“明理”。白居易能夠成为琵琶女最陌生的知音,首先是诗人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其次是诗人有着和琵琶女类似的身世,最后是诗人把自己的境遇同琵琶女类似的遭遇,以某种平等的角度相互怜惜,同气相求。诗人一贯的平民情结,使他们始终对民间疾苦有着强烈的关心。
语文课堂不但少不了品读、感悟、思考和升华,反而需要进一步强化,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走进文本,画出思维导图,在积累“必备知识”的目标下学习语文,在素养的前景里提升“关键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二、树立一种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放弃包办代替的做法,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在语文课上进行思想的碰撞、审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感性思维为主转向以理性思维为主,在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让学生在互动中进行思辨性阅读,让课堂变得活跃,让学习变得高效。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思维不会轻易地被他人发掘而是深埋心中,这种内隐式的深埋心中的思维自然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氛围,让课堂少了生机与活力。语文教学应注重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要能做到敢于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语文同读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滋长辩论创新的意识。
在《祝福》的教学过程中,一学生发问:“为什么鲁迅先生要给鲁四老爷起这样一个名字?是不是有什么特定的含义?”教师把问题交给全班学生辩论,学生们经过思考、辩论,形成下列三种意见:①纯属少见多怪,作者愿怎么写就怎么写,没什么特定的含义;②和鲁迅同姓;③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真理越辩越明,是非越辩越清”,辩论达成的共识是:“鲁”与“儒”谐音,暗示封建礼教;“四”即为“季”,代表封建社会末期;鲁镇人出于对他的敬畏,故尊称其为“老爷”。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学生对荆轲是英雄还是“恐怖分子”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组织辩论达成的共识是大家敬仰荆轲的原因是基于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希望依托个人的拼杀而影响历史发展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侧面折射出社会历史、封建社会的局限。
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让“问题”拥有一个恰当的学习情境“土壤”。在这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会对课堂讨论感兴趣,自然能增强信心。当学生的认识低于教师的认识时,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书中对比辨论、揣摩品味,学生的认识就会上一个台阶。“辩”可以让学生焕发学习智慧,能够将学习问题中的各种思维交融,从而不断扩大信息交流量。有深度的问题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辩论式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生生间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辩论中的探究学习与辩论赛不一样,辩论比赛可能出现为了辩赢己方的观点而故意颠倒黑白。辩论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学内容。教师不能随意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不仅可以自由陈述,还可以与教师一起讨论辩论的形式和内容。辩论式教学在实施中要遵循过程与结果并重、分工负责与团结协作相结合等原则。在辩论式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筛选整合、观点碰撞,培养了思辨能力,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三、优化一种评价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以学术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应该参与到课堂中。课堂上不仅需要思维碰撞,还需要心灵、情感的交流。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堂内外阅读尤为重要。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包括阅读时文、美文,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及时关注社会时事热点,磨砺思想。教师需要一套科学、完整、合理的评价方法,以保证课内外阅读顺利开展。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设置“说事拉理”教学环节,学生需复述个性化的鉴赏语言,分享自己的读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名篇名著要全面,不能读市面上“缩减版”或“名著导读”作品。在评价目的上,教师需要注重过程性、发展性信息,不能片面强调结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真切切地提高阅读能力。
另外,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需要优化课堂评价语言。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种一味迎合学生的过分表扬十分盛行。教师评价学生需要根据教学情况,不能随意地说出诸如“你真了不起”的话语,这种空泛评价之语还不如不说,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语就会产生淡漠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力避免这些,当学生只答对问题的某一方面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补充;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要通过及时调节,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常的轨道;当学生的思维停滞时,教师在评价中要给予启发。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要客观、公正、真实,要不隐讳、不空泛,要实事求是地评价。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核心素养背景下有效地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为学生创造一个“乐学语文”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