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动三学研语文,一字一文悟生命
2018-11-10万兵华
摘 要:“三动三学”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创新和尝试,引导学生在语文生命化课堂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心动”是生命化课堂建设的先行者,“脑动”是生命化课堂建设的核心元素,“行动”是生命化课堂建设的执行力。教师在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完整的生命个体,践行“心动”“脑动”“行动”,让常规课堂也能迸发出生命的色彩。
关键词:“心动”;“脑动”;“行动”;生命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29
课题项目:数字化校园背景下三类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简介:万兵华,女,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黎郡小学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应从认识生命、善待生命开始,最终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散发生命的芬芳与魅力,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语文生命化课堂”是指改变工具理性主义的教育观念,确立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核心地位,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生命的言语品质发展为目标,以汉字汉语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意蕴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将重点从“三动三学”的角度阐述语文常规课堂对于生命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心动”是生命化课堂建设的先行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在语文的常规教学中,生命化课堂如何体现?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积极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让学生捍卫生命的尊严?只有“心动”才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于语文教学而言,“心动”是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首要前提。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 “心动”呢?
通过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心动” ——教师是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激发学生,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敞开心扉,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一方面,教师不仅要有敏锐的感受力,感受文本的意境,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和文本畅通无阻地进行对话;同时还要挖掘文本的内涵,这样无论是在理解还是在表达上,将会更加形象、生动、准确。另一方面,教师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对文本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文字中诠释出自己的生活经历、亲身感受,突出自己的人格及个性特点。教师将情感渗透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这样真实的情感表现,更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并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实的情感表露。这种内心深处的感动,没有哗众取宠的虚假表演,没有游离文本之外的嘈杂,唯有文字浸润心灵的陶醉,才是高层次的“动”。
(二)“心动” —— 语言是关键
作为语文教师,掌握运用语言的艺术尤为重要,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的语言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而心情愉快、趣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在课堂导入、知识建构、迁移运用等多个重要环节,优化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心动。比如,将春游写景作文改成最佳春游地点推荐赛:让每个学生各自描述自己了解的具有实施可行性的某景点,班级“大选”,得票最高者的推荐成为班级年度春游地。这样的作文活动,来自生活需要,来自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学习的主动性与效果不言而喻。
(三)“心动” —— 情感是目标
文字是情感的依托,它诉诸人的听觉,打动人的内心。在教学中,它表现为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文本美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与编者相一致的情绪状態,引起情绪的感染、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自己的情感和阅读情感融为一体,在身心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做、敢说的氛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心目中的文本形象。
有情才动情,有感才能发。当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学生依然正襟危坐、默不作声时,不要埋怨学生;当你激情荡漾,而学生无动于衷时,不要埋怨学生。低头审视一下自己,那是教学中的一个败笔。试想,当教师只顾一味地传授知识技能,而没有顾及那已显疲惫的双眼,何来的激情?当教师只是墨守成规地恪守着原有的教育形式,何来的思辨?
“语文教学不是纯粹的语文课的教学,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培养。语文课堂中的“心动”就是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感受文字的美,培养丰富的内心世界,勇敢地面对生活,平和地看待事物,友善地对待他人,热爱一切美的事物,珍视每一次心动的体验,留住每一个永恒的瞬间。我们以一颗真诚的心引导学生开启语文之门,探一探里面的风景,品一品苦乐与甘甜,听一听那清脆的撞击声。相信我们今天的努力,一定会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增添几分绚丽的色彩。我们一路践行生命化课堂教育理念,一路和学生共享童年的美好!
二、“脑动”是生命化课堂建设的核心元素
教师关注思维过程,重视思维启发,尤其重视综合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倡导批判、探究式学习,力促在课堂上人人动脑,积极建设有生长、有所得的有效课堂,让课堂因有思维的深度参与而具备生命发展的魅力。
(一)批判性学习,积极促发“脑动”
语文课堂有了批判的元素,教学就会彰显出勃勃生机,思维的火花就会迸射出绚丽光芒。因此鼓励学生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遇到的一切事物,从而逐步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则显得尤为重要。
1.创设适合批判性思维成长的课堂环境
首先,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教师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学生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思考、乐于发表意见,这是学生发展批评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的温床。另外,教师要善于提炼文本的价值内涵。分析文本时教师切不可走捷径,要求唯一的标准答案,扼杀学生的求异空间,要善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质疑批判。
当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时,整个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乐园: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平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权利,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会得到逐步培养。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
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批判性思维讲究思维的独立性,对任何观点都不人云亦云,而是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辨别,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巧设疑问、互相答疑、讨论辩论等多形式综合实践,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进而形成喜欢质疑、善于质疑的良好品质,锻炼和造就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而培养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这个过程会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促使其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今后,我们要多想办法,活用教材,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乐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3.在阅读和习作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阅读是为习作教学服务的,只要语文教师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思辨,学生就一定敢于批判、敢于打破传统的陈旧的复制式的思维模式,就能运用阅读方法,写出新颖独特、富有时代感、具有创新意义的习作。
(二)探究性学习,合力发展“脑动”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利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等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现代社会对学习者素质的新要求,它的理念是让学生多自主学习。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新知识更是层出不穷。生命化课堂要求我们通过探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变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
语文课堂中的“脑动”,实则就是要培养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次调查活动的反馈…… 无一不是在进行语文实践。语文学科是最便于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学科,语文探究性学习能够真正促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落实。
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实践生命化,用生命去灿烂生命,积极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让学生捍卫生命的尊严,最终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散发生命的芬芳与魅力,合力推动学生的“脑动”。
三、“行动”是生命化课堂建设的执行力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种人文关怀。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的文本一般具有一定的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蕴含了大量的生命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吃透教材,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聆听心声,挖掘文本深处的至真、至善、至美,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提升语文能力的同时,心灵产生共鸣,思想受到涤荡,人格得以提升,从而促进生命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
我在执教《桃花心木》时,通过抓关键词“不确定”,走进“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引导学生体验“不确定”时,引入几则材料,如陆羽出生时相貌丑陋,被父母丢在路边,后来被寺庙的人捡到收养等,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与体悟,认识到“无常就是不确定,不确定就是无常。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锻炼出独立自主,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学会超越困难,超越苦难,超越人生重大的不确定,而这才是人生的最后的《醒来》。”
我们的常规课堂有自己的特色:落实“三动三学”是基本要求,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基本理念。积极建设完整的课程以长效育人,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任务。比如语文的单元整体、六维一体、读写实践活动,就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实践的基本任务。不难想象,学生在这样的课堂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生命。这正是生命化教育在语文教学课堂里的渗透,也正是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能够得到公平的关注,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生命化课堂建设中,我们朝着深化课程改革与学法改革的方向,努力构建完整的课程,实施完整的教育,培养核心素养完整的生命个体,践行“心动”“脑动”“行动”,让常规课堂也能迸发出生命的色彩,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散发生命的芬芳与魅力!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