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染小说女性自我心理解读

2018-11-10吴海云

北方文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困惑女性

吴海云

摘要:陈染的作品几乎可以看做是女性心理的成长史,她作为女性自陈式书写的开先河者,她笔下的女性,有一种对身体本能的迷恋和失控,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省与怀疑。本文主要解读她作品里面对自己时的困惑和痛苦心理。

关键词:女性;自我心理;困惑

一、面对身体:灵魂与肉体的分离

陈染的作品真正撼动人心的力量,并非来自她对大量私人性、隐秘性体验的袒露,而是身体与灵魂相互分离、顾此失彼、无法两全的那种局促、那种尴尬、那种无奈的生命体验状态。我们经常获得的阅读感觉是,作品的女主人公已经逾越了传统规束,敢直面自己身体的欲望,直接涉入传统女性视为禁区的“性”体验,并且能够体会到快乐;但是却体会不到源自灵魂的深度幸福,体会不到灵肉融合的精神飞升,体会不到爱,这构成她自我审视过程中一个最为突出的内部予盾,始终无力克服。

与所有传统女人一样,陈染同样把爱情看得很重,持有很高的期望,她一生都在追求这种“高贵而致命的爱情”,不同于传统女性观念之处在于,陈染“不排除肉体”,这不像张洁所追求的那种将身体的欲望洗涤殆尽的“圣洁之爱”,也与王安忆“三恋”中的那种懵懂无知,不能从欲望中超拔自身的本能之爱不同。但陈染追求的又是“超乎肉体之上”的爱,她是想藉身体之舟寻求到达灵魂至高境界的通道。这就使她的爱情理念同时具备了当下性和诗意性这样两种质素,而这两种质素本身就是相互缠绕又相互冲突的一一肉体是服从于当下的,而灵魂则指向永恒的诗意;但肉体一味沉湎于欲望就是堕落,而灵魂不从肉体出发就会沦入虚空,而二者的完美融合又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它们彼此分离,互不兼顾,肉体越是满足,灵魂越是空虚,而灵魂越是空虚,就越渴望通过肉体去寻找,以至于常常陷入一种尴尬。陈染在《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中这样诉说这种无奈和无能为力:“精神与肉体,多年来各行其是,无法沟通,一种分裂与自相诋毁并存一体”。

这种灵与肉的自相冲突深深地困扰着作者和她笔下的每一位女主人公。在《无处告别》里这样描述:“这几年来,云云雨雨,陈仓暗渡,黛二着实接触过几位男人,但她的内心始终没有被调动起来,肉体的充实无法替代精神的某种要求,而没有精神,与男人在一起就像干活一样没激情。激情和快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两回事。”黛二小姐受气功师的诱导而几乎要到达心灵之爱的彼岸了,却最终发现自己还是做了气功师无耻的实验品,心灵之爱的信仰顿时崩溃,而刚刚获得的身体快乐也只能给女主人公带来无尽的羞辱与痛苦,因为受骗的不止是身体,更主要的是她的关于爱情的精神信仰遭到了利用和亵渎。《与假想心爱者在禁中守望》中的寂旎比黛二更加耽于忧患,她终日沉溺于自己的心灵音乐之中,与假想中的心爱者悉心交流,当她被现实中那位调琴师的弹奏所打动,发出纯洁的邀请时,又遭到了对方世俗的误解与亵渎,将自己置于深深的尴尬境地。《潜性逸事》中女主人公雨子对《罗马女人》中的妓女阿德丽亚娜十分钟爱,认为她频频出卖肉体是为了捍卫自己心灵的忠贞,并将这种怪异的逻辑应用于自己的生活,白天在幻想中度过,夜晚则纵身于欲望之河,并于心底不断呼唤“阿德丽亚娜”的名字。精神与肉体的分裂被推向了极致,从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女性追求灵肉合一的至高愛情时的那份执著、痛楚与绝望。

二、面对生命:生存与死亡的纠葛

对于人类而言,死亡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巨大黑洞,它意味着时间之流的终结。相比之下,女性对死亡的恐惧感似乎更甚。

死亡在陈染的小说中呈现为一种弥漫性的意象形态。这种死亡意象不是由单纯的事件或情节构成,而主要是散布在女性的奇异冥想和独特体验中,丰富的层次、繁复的景象,使陈染所描述的死亡总是充满某种整体性的暗示。在它的边缘处,我们看到她的人物总是生活在幽暗、静谧、闭合的环境中,她们思绪悠深、气质不俗、敏感、排斥、渴求而又充满绝望;在它的过渡带上,是凄凉的秋风、衰败的落叶、阴冷的太平间、诡秘而危险的黑夜、破碎的玻璃,包围着消瘦而阴郁的、喜欢穿黑衣的、有秃头欲的女主人公;而在它的核心地带,则是一个个“死亡场景”:如《无处告别》中黛二幻想出的母亲自杀的场面,还有自己在“多少年后一个凄凉的清晨”吊挂于城市街角榕树枝上的惨景;如《破开》里于梦幻中展现的飞机失事和死亡体验等等,她的创作始终无法绕开死亡的阴影。

正如戴锦华所说:“她始终只是某一个人,经由她个人的心路与身路,经由她绵长而纤柔的作品序列走向我们又远离着我们。以一种并不激烈但执拗的拒绝的姿态,陈染固守着她的‘城堡,一座空荡、迷乱、梦魇萦扰、回声碰撞的城堡,一幢富足且荒芜、密闭且开敞的玻璃屋。那与其说是一处精神家园,不如说只是一处对社会无从认同、无从加入的孤岛。”在这样一个“孤岛”之上,她始终处于“独舞和独白”的情境之中;她以直面自我、背离人群的写作姿态向我们展现着现代女性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惑。

猜你喜欢

困惑女性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诸事结网,人如困兽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