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多元化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8-11-10杨志刚
杨志刚
摘 要: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教育将中心转向了学生,一切以学生為主。所以高中物理教学也要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变成一件学生能够享受的事情。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元化;生活化;自主化
一、结合生活实际
很多学生觉得高中物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所以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物理。为了让学生喜欢上物理,老师一定要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将物理归到生活中,使知识与生活不再有明确的界限,让知识摆脱书本,更加贴合生活。老师还应该教导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实际的问题中运用物理,可以使学生更牢固地记住物理知识,也让物理真正走进生活。例如,老师在讲课时可以从生活中取材,创设出有趣的课堂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让所要讲述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设立物理问题,以生活为基础引入物理知识。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物理枯燥难懂,生活化的物理能使学生在生活中也自主地思考物理问题。另外,老师为了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课程,可以多收集资料,在教学时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观看有关本课知识的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工厂,直接去看各种物理原理,这样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的责任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应该教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只有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做到终身学习。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随时随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和空间,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例如,当老师在讲解电学这一章时,就不应该一味地给学生讲解知识点,而是应该带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自主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自主选择所需器材,并且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完善自己的方案和计划,并且老师还应该尽可能地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到实验之中,尽可能使每位学生都亲手进行实验,使学生对物理实验有浓厚的热情,他们的创造力也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最后老师将学生所设计出的所有方案进行综合,并且将学生分小组后,让他们进行自行讨论,对于不同的实验是如何选择器材的?每个设计中都存在着哪些不可避免的误差?在所有方案中哪个方案是最简单的?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并且找出自己在实验中的不足,还可以进行小组互评。
三、多设计活动
在新课标前的教学都是以老师为课堂的主导,单一地给学生讲解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被灌输知识,由老师将各种实验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但是新形课堂要求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课堂,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不再是结果,学生不再只是知道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学习知识。所以老师应该将课堂活动化,不再是枯燥无味地讲知识点,而是将每位学生都拉进课堂中,共同学习。将学习变成动态的,这样学生也会更愿意加入学习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老师还可以考虑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各种活动都按照学生的意愿和思维进行,并且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课堂中,只有学生都亲身进行实验后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例如,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要多给学生设立有关的物理情境,尽可能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老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寻找答案。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实验,并且在实验中得以验证。老师还可以选择先进行实验,再讲课,使学生在活动中寻找所要学习的知识,而且还能将之前所讲解的内容进行运用和串联,这样学生就能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帮助自己学习。而且这样的活动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找到物理的趣味性,从而愿意进行终身性学习。
四、情感式教学
情感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理性与情感相结合,这样学生就不会从情感上抵触物理,不愿意进行学习。而是会选择按照自己的情感喜好,喜欢上这门学科,对于老师所传授知识积极地接受并吸收。老师选择情感式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例如,老师讲课时可以设计悬念,使用各种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物理课堂将不会再使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乐趣。如老师可以用“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引导学生进入磁场这一节的“楞次定律”的学习中,讲解有关“阻碍”和“阻止”的差别,并且说明原磁场和感应电流磁场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记住知识点,并且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设立有关的情景小剧场,例如各种定律的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对物理的各种来源产生兴趣,并且愿意进行主动的了解和学习。
作为物理老师应该积极地配合新课改的展开,并且将新理念尽可能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以后祖国的建设积极地输送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科学: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