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2018-11-10邢铖冯玉芝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16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改革

邢铖 冯玉芝

[摘 要]“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部门的应用,这一行动计划于2015年首次提出,经过不断发展,这一行动计划正在悄悄地改变各行各业的运行机制,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高校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同日常教学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深度融合,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实现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教师;教学模式;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6.092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16-0-02

0 引 言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全新的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产品已经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并引发了巨大的改变。“互联网+”在教育中体现为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途径的教育教学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在为高校改革提供机遇与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吹响了前进的号角,为此高校教师在具备专业学科知识素养以外,还须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更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反思、学习,从而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自身的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等特点,影响着包括教育教学在内的各行各业。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存在以下问题。

(1)仍以传统教学模式為主。绝大多数高校并未真正实现教育教学与互联网的融合,教学模式仍主要采取传统的“在教室进行,一对多的面授”模式,仅仅在网络平台上提供一些课程资源,缺乏优质资源的共享。

(2)不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交叉融合。高校教师虽然有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但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将信息化教学设备作为替代传统教学设备的工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仅停留在最基础的“播放课件”“使用PPT”等应用阶段,未能广泛、深入地了解、学习,不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交叉融合。

(3)信息化教学实践不理想。缺乏专业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途径,造成信息化教学实践并不理想,进而影响了高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实践热情。

(4)未实现分层次教学。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选择越来越多元化,但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并未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效果。

2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2.1 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包括课件制作、设备媒体使用、相关辅助软件使用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培训。首先,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网络课程,应当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针对不同课程、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案,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知识总体框架、知识的难易程度,最终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其次,高校教师应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拆分,制作知识点连贯的短视频,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高校教师需要为学生延伸知识点并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并设计合理的课后测试以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最后,高校教师应当注重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效果反馈。

2.2 转变师生关系

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享教学信息。第一,从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变为“网友”关系,由课程、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设计者。第二,关注点要从教师如何教变成学生如何学,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从引领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教学实践。第三,从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学习者角度出发,强调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学习者,从而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地位。

2.3 高校教师之间需要加强协作

各高校教师需要认识到“互联网+教育”不是某一位教师单打独斗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整个专业化的教学团队进行分工合作,积极配合学校的课程团队建设。同时,从课程的选择、设置到视频课程的录制,从网页设计到网站的维护、优化,都需要教学团队的分工配合,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课程体验,以及优质的资源保障。此外,高校教师应当勇于走出现有的“朋友圈”,跨入更为广阔的网络交流平台,积极同国内外学科领域内的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2.4 重视信息化教学

高校应将信息化教学作为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学校知名度与影响力的重要工作来抓,改变将单纯的教学督导评价、教学工作量等指标作为考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高校应当将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考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并纳入年度考核,建立健全信息化教学的奖励机制。同时,高校应当鼓励教师通过教学信息化带动科研信息化,在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同时整体带动学校的科研水平。

2.5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知识呈现出更新速度快、范围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增加的趋势,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培养能力、知识的自主选择与自我识别能力以及较强的文献检索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应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与指导,实现教育教学在不同层次上的平衡,使学生可以在消除学习负面情绪的同时,增加学习的信心与积极性。

2.6 高校要给予大力支持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要实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还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包括硬件平台的建设、在线学习系统的建设以及丰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1)加强硬件平台建设。对于硬件平台建设,硬件资源若不完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必将受到影响,高校必须及时更新信息化资源设备,建设内容丰富、稳定便捷的网络教学平台,完善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解决宽带网络、服务器的负载能力和储存空间问题,加强“云”“网络”“数据段”建设与融合,建设成为集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智慧型校园。此外,同时,高校要加强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库建设,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室提供相关软件、优秀教学设计、习题库等相关资源,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便利条件。

(2)建设在线学习系统。对于在線学习系统建设,高校必须积极实现在线教学从“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向“提供网络课程”转变,并兼顾教师与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课程需求。

(3)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高校需要为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相关技术。

3 适用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选择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学习认知方式,更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变革。“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从群体学习向个体学习转变、从传统的规模式教学向定制式教学转变,其中又以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两种学习方式最为重要。

3.1 微课

微课是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情景教学环境,主要用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蒙,主要针对学科的重点、疑难点、考点、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和实验等教学资源整合,将非线性内容融入传统教学中。根据国外脑科学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有效集中时间为10分钟以内,所以在微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控制微课时长,同时由于微课自身的碎片化、非系统的局限性使微课只能作为教学辅助与内容链接。

3.2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师生角色与教学流程“颠倒”,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并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答疑解惑,进而实现师生协作学习。同时,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最终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翻转课堂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教师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拥有极强的把控力。

3.3 慕课

慕课是一种大型开放式的网络教学手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均可进行在线学习,并在线完成测试、提问、讨论、解答等教学环节,最终获得学分。目前,我国的慕课平台主要来自政府、高校、企业层面,并仍然存在课程设置与需求脱节、认同度不高、融资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并不适合所有学校。

3.4 SPOC

SPOC是一种小规模限制性的在线教学手段,开始被一些高校进行小规模尝试,主要将慕课的在线教育教学资源应用于校内的某些专业、课程,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的混合型教学模式,进而实现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对接。

3.5 雨课堂

雨课堂是一种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终端的支持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双通道”教学模式。创新性地将手机转变为学习的工具,通过上课扫码签到、实时问答、答疑弹幕和数据分析,增强师生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 结 语

“互联网+”为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脚步,高校教师必须树立新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的信息细化、数据化,重新制定教育教学的目标,调整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从而满足“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土洞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里程碑。

主要参考文献

[1]耿彧,白涛.“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4).

[2]李丹丹.论新时期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4).

[3]刘刚,李佳,梁晗.“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2).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