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性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2018-11-10申毛毛阮欢
申毛毛 阮欢
[摘 要]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引领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作为就业创业的必备前提,理应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陕西省317名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构建可操作的全程性教育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职业生涯;教育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6.090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16-0-02
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职业生涯规划并将其引入大学课堂,截至目前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相当完善。我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层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真正走入大学课堂始于2007年,但由于诸多原因,大多数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现状,提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全程性教育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为了探究目前陕西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困境和现实诉求,本文通过专业的调查网站——问卷星,选取了西安市的西安思源学院等13所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进行匿名调查,发放问卷350份,实际回收350份,剔除无效问卷33份,得到有效问卷31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57%。通过调查发现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1.1.1 教育理念落后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基于完善的理论基础,而我国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仅局限于企业组织内部,对教育系统的生涯规划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在追求就业率理念的指导下,大多数高校忽视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质量,多数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内容倾向于传授理论知识,而针对大学生的个人爱好、特长、能力及价值观等个性特征进行针对规划的较少。
1.1.2 过程性缺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原则,形成一条完整的规划链条。但在调查中发现,64%的学生从大四才开始接触该课程,仅有14%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学习该课程,而且课程内容倾向于职业认识、大学规劃等,没有系统深入地学习。
1.1.3 课堂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上课形式单一
在教育形式上,上课形式主要以理论课为主,而实践教学形式很少。这种纯理论的教学方式导致71%的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授课内容不太满意,78%的学生对该课程的实用性不太满意意。为了深入掌握学生认可的教学方式,笔者进一步问到“您觉得本课程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包括哪些”时,其中一半左右的被访对象喜欢“生涯人物分享”和“邀请校外嘉宾(公司HR、优秀校友等)开设讲座”。
1.2 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学校重视不够。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来,很多高校并不重视,缺乏一套完整系统的培养体系。调查数据显示,45%的学生认为学校不太重视,25%的学生认为完全不重视,二者合计高达70%。另一方面,师资队伍构成不合理。调查结果显示,专业的规划教师仅占17%,辅导员占43%,就业中心指导老师占36%,校外聘请的兼职企业人员占4%。这表明,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呈现出兼职多、专职少的现象。
1.3 学生自身不够重视
在学生层面,38%的学生为了修学分,还有26%则是随便选的,而为了提高自己规划能力的学生仅占19%。当问及“在这之前你知道职业生涯规划吗”,仅有10%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将近45%的大学生选择“不了解”,另外还有16%的大学生竟然从未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
2 构建全程性定制教育模式的途径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指导专家施恩教授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性、衔接性和系统性的探索过程。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本着全程性的原则,结合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专业特点形成一条“四年一贯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链条。
2.1 大学一年级:适应期
大一新生刚刚通过高考的独木桥,进入大学往往开始放松自己,加上很多学生对所选专业并不了解,更谈不上职业规划。因此,大一的生涯规划课程建议如下。
(1)新生适应性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团队辅导、讲座、老生带新生等形式,引导大一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融入新环境,同时要帮助大一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开展专业教育。大一学生往往对所选专业一无所知,很多学生或者被动选择所学专业,或者被调剂到所学专业,因此对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发展前景等知之甚少。鉴于这些情况,针对大一学生,有必要开展专业教育,增强其专业认可度和认同感。
(3)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并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是后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因此,高校可以邀请优秀校友、各行业成功人士、生涯指导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初步认识,并从心底认同职业生涯教育。
2.2 大学二年级:探索期
大二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但不能持续,人际交往频繁但矛盾较多,自我认识肤浅且缺乏危机意识,因此生活和学习都过于散漫。因此大二的生涯规划课程建议如下。
(1)深入了解自我。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在知己和知彼的基础上,针对大二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尤其重视自我认识教育。首先,职业兴趣探索。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喜欢干什么。其次,职业性格探索。高校可采用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5大人格测试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适合干什么。再次,职业能力探索。因此,高校可采用职业胜任力模型、GATB、DAT测试量表,让学生知道自己真正能够干什么,针对自己喜欢和适合的职业,应该拥有哪些能力。最后,学生还需要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换言之,高校要引导学生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看重什么、追求什么。
(2)进一步加强专业引导,增强专业认同感。在这个阶段,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专业教育,除了专业课老师以外,专业的生涯指导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增强专业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收集就业相关信息。正确的决策往往都是建立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一个正确的生涯选择更需要大学生收集足够多的信息。因此,针对大二学生,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生涯规划相关信息。
2.3 大学三年级:思考确立期
大三是大学最关键的1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三学生发展方向多元且压力较大,选择众多易随波逐流,因此大三的生涯规划课程建议如下。
(1)引导其深刻了解相关工作,尽快确定目标职业。经过前两年对自己的客观了解和对相关工作的认识后,大三学生基本可以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或者职业群。因此,这一年,高校要鼓励学生通过实习深入了解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技能要求等。
(2)进一步加强专业教育,为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夯实基础。高校要通过生涯规划课程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自己的专业领域,尽力做到精通所学专业,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
(3)坚持分类指导,满足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针对大三学生的逐步分化,学校应本着分类指导和心理疏导的原则,通过个别访谈、走访宿舍、参加班会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基于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引导其理性选择未来走向,做好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准备工作,而非盲目从众。
2.4 大学四年级:抉择期
经过大学几年的锤炼,大四学生各方面都表现得相对成熟,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但同时,又容易出现从众现象,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于是随波逐流。因此大四的生涯规划课程建议如下。
(1)大学生就业信息宣传。这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应该侧重提高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引导其通过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当地人才服务中心等渠道,通过已毕业的学长、亲戚朋友、同学等各种社交关系获取信息,及时了解就业动态及相关优惠政策。
(2)引導大四学生进一步明确并坚定职业方向。尽管经过大学三年的生涯探索,大学生也基本锁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但是在真正抉择时大学生又极易陷入选择恐惧症。因此,大四学生必须再次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明确自己真正看重什么、追求什么,坚定自己的职业方向,避免随波逐流。
(3)就业心理辅导与调试。大四学生面临实习、就业、毕业论文等诸多任务和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一些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判断过于理想化,还有一些学生容易滋生自卑心理,过于低估自己。因此,针对大四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对其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其正确评价自己,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
3 结 语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我国高校规模扩张速度较快,每年毕业生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每个学生、每个家庭及全社会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为大学生提供一门兼顾理论和实践的生涯规划课程,是新时代对高校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利敏.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调研分析[J].学术界,2013(1).
[2]沈小友.关于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