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觉”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18-11-10李亚楠
李亚楠
奥尔夫曾说:“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植于躯体之中。”在生活中,“联觉”这种奇妙的心理效应无处不在,当我们欣赏一幅画、品尝一道美味或是聆听一首美妙的音乐时,它都有可能不期而至,从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其节奏、调性、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面的差异,都会促使表演者、欣赏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从而得到丰富的审美经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联觉”将听觉形象与动觉形象、视觉形象互相转化,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同时还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共同发展,从而获得更多审美体验。
一、联觉定义及其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联觉”此词来自于希腊语“Synaesthesia”,又被译为“通感”,其意为“同时感受”。它是指对一个感官或感觉区域的刺激,会引起另一个感官或者感觉区域的反应,即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是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沟通与转化。“联觉”是感觉的一种,是与生俱来、本能的一种,是大脑皮层有关部位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造成的“兴奋泛化”的结果。
音乐感受是一种对音乐进行想象或形象思维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听觉来感知音乐。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生活常识以及音乐经验等十分有限,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往往停留在直观层面不能深入,所以常常需要借助他人的引导或自身其他的感官进行联想。因此,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联觉就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充分的想象空间,还有助于学生全面、多角度地感受和了解音乐。在音乐审美中,视听联觉心理过程与想象、联想、幻想、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在音乐教育中,充分调动视听联觉,能使学生的想象联想幻想更形象、更丰富,从而更有效地通过音乐审美培养和锻炼形象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主要音乐教育体系中潜在的联觉现象
(一)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的“体态律动学”
众所周知,音乐离不开律动,而律动与人体的运动又具有紧密的联系。基于此客观现状,达尔克罗兹于1894年开始研究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结合身体的运动从而进行生动的律动训练。达尔克罗兹认为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位载体,他首创的“体态律动”即以身体的律动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在人体动作中找到对节奏模式的精确体验,在动作变化和速度变化中获得对力度速度的准确理解。他在课堂中不以讲授为主,而是让学生直接通过身体动作来体验音乐,首先通过给予学生音乐上的听觉刺激,当学生接收到音乐信号后,用动作来表现音乐,也就是用身体动作把音乐的音响与音乐的符号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理解音乐化为理性认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借助身体中的各个感官,将自己内心中对音乐的体驗表现出来,整个过程需要协调听觉、视觉、动觉等感官,这便是“联觉”现象在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中潜移默化的运用。
(二)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柯尔文手势”
1925年起柯达伊开始密切关注青少年的音乐教育,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的关系。柯尔文手势包括七种不同姿势,各自代表音阶中的固定的某一唱名。柯尔文手势通过表达不同音的高低位置,直观形象地显示音阶中各音之间的高低关系,通过视觉感受帮助学生加深对音程空间感、唱名音高关系和调式音级倾向性的理解,这正是将孩子们的听觉、视觉、动觉等结合起来的联觉应用。在柯尔文手势训练中,学生需注意手势的变化,将听觉转变成直观的视觉感受,从而更准确掌握音乐走向、区别不同的音高、形成正确的音准概念、最终可以正确地将音乐表达出来。
(三)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和乐器
目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流传,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奥尔夫音乐教育通过节奏训练、歌唱、乐器合奏、即兴创作等手段来引导学生体验探索音乐,开发潜在的音乐能力。“声势活动”是奥尔夫教育体系的独创,即以学生的身体作为乐器,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包括跺脚、拍腿、拍手、捻指等)的声音进行节奏训练,奥尔夫教育体系又把这种活动称为演奏身体乐器的活动。这种简单有趣的声势活动,使孩子们可以亲身感受和体验到“节奏”,这也是动觉与听觉的一种结合。
乐器教学在奥尔夫教学法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奥尔夫乐器包括两大类,分别是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和有固定音高打击乐器。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又包含皮质类、木质类、金属类、散响类四种。有固定音高打击乐器包括高、中、低音木琴、钢片琴、定音鼓、音块等。这些教具音色丰富、易于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为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联觉”提供了有形的支持,使音乐更加具象。
无论是奥尔夫教学法内的声势还是器乐的运用,都是将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统一起来,全面而完整地将这些音乐体验融入到一个整体内,为学生进行“联觉”创造了环境。
音乐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全面地发展人的音乐能力,敏锐的联觉是深刻理解音乐的前提,是音乐家感受世界的特殊方式,是实现音乐活动最重要的基本能力。笔者希望通过对“联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运用于课堂实践,进一步增强学生各感官之间的联系、转化和沟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音响中的联觉对应关系,从而使他们能更准确地把主体意图在具体音响上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