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2018-11-10唐红敏

关键词:有效问题创设情境

唐娟

【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因为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一切的根源,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方向,进而才有动力。这样才可以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困惑,引导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能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有效问题 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8-072-01

0

引言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心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更加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利于学生接受,进而使学生学到基本的数学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一、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创设的依据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在课本内容与学生以有知识之间建立障碍设置疑问,让学生的认知失调,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情境中的过程,这可以使学生不断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一些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知和思维的发展。

(一)立足学生的知识基础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大多新知识都是在之前的知识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然后再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大部分学生接触新的知识时不知道该如何与之前的知识建立联系,不知道该从哪下手。

例如: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运算时,可以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运算法则。然后让学生计算-,学生看到这道题不知道从何下手,这引发了学生的困惑,这种问题使学生不得不从学过的知识寻找方法,所以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非常有必要的。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

研究表明,儿童喜欢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心情越好,学习效果就越佳。学生的心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根据这些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无法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时常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

(三)根据学生的年龄

问题情境的形式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有所变化。对年龄较小的学生,颜色,动画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教师可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对年龄较大的学生,要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彼此之间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自身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根据产生满足感,推动下一步学习。

例如:一节六年级的数学课上,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鲜亮的画面及动听的音乐,然后说:“同学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这次又要举行一次比赛,与之前不同的是它们要绕着圆形的花坛跑……””这时教师引出圆的周长。老师还在讲着故事,而台下的学生早已昏昏欲睡,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就表现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要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这样才可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对学习产生热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一)利用认知创设

问题并不是教师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上产生的困惑。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创设问题情境,指引学生在已有知识与新的知识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利多媒体给出情境图:45个写有号码的彩球,按红、蓝、黄的顺序排列。这时老师对同学们说,只要他们说出号码,老师就能说出球的颜色,然后进行实践,学生会对此感到奇怪,在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只要他们认真学习同样可以做到。这就会引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借助故事创设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情境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需要,利用学生喜爱的故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径一个瓜田,田里的农夫送给他们一个西瓜,悟空说应该平均分配,每人1/4,而八戒认为不公平,想要分到1/6,而当他分到瓜后却发现自己的比其他人的都少,八戒感到很奇怪。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积极主动。

(三)结合实践活动创设

实践操作是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过程,是将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语言的内化过程。在实践操作中可以培养学生产生疑问,促进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授《圆的周长》时,可以先让学生量一量用硬纸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圆的直径和周长,通过测量,学生可以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可轻松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式。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

结束语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过程中,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产生各种疑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总而言之,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达到最佳教學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蔺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6):53+61.

[2]胡飞.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36):110-111.

[3]罗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J].学周刊,2016(35):99-100.

[4]时玉梅.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3):206.

[5]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5):56-58.

唐红敏

【摘要】 近几年来,作为义务教育初始阶段的小学教育愈来愈受到我国教育部的重视。国家在不断推进现阶段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强调小学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重点环节,在创新教学观念的基础上提升小学阶段的教学水平。本文即从响应国家小学教学改革的号召出发,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利用情境创设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质学生。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活动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8-192-010

一、引言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有意识地在课堂活动中引入或者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并富有一定具体化、生动化形象的场景,以帮助学生在此情境中以体验方式更加深入理解教材、掌握知识点,并可以培养其开放性思维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方式。之所以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问题情境教学法,不仅是由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为了贴合小学生的身心特性,致力于在其接受教育之初即着手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等多样化的心理素质,为以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问题情境创设遵循的一般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相较于中学生来说,正处于童年时期的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以具象思维为主,其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也十分有限。因此,根据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仍处于个别特征与表面现象阶段。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处于相对高年级的儿童已能够初步理解一些抽象化的概念,但这种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仍不明显。此外,由于行为能力的影响,小学生的日常活动范围仍拘泥于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遵循实用性原则,所创设的情景要符合这个年龄段的思维模式以及日常活动范围,以便于学生对问题情境有更好的带入感。

(二)开放性原则

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个过程,也是教师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培养过程。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在符合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尤其針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想象力丰富,尽管仍不具备明确区分现实与想象的能力,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特性,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趣味性原则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对于周围事物的感觉与知觉能力将得到提升,但与之相反,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有限,往往只能关注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且这种兴趣点会很快转移到其他方面。面对相对枯燥的数学教学,小学生往往容易走神或者开小差,知识的接受能力极弱。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富于趣味性,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最终将兴趣发展成为对于数学学习的一种真正爱好。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进行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联系生活

正所谓知识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针对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有限以及具象化思维的特性,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相关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儿童可以接触到的日常生活,将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连接。例如:在学习《排队中的数学问题》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排队现象进行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构建起诸如“小明跟父母一起去排队买东西,此时他的前面有四个人,后面有七个人,那么一共有多少人排队?”的问题情境,必要时还可在课堂上实地演示该情境,最终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开放化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联系生活只是创设问题情境最基础的要求。在此前提下,小学数学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还要具有一定的思维启发性,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视角、不同的层面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趣味折纸来进行情境导入,通过不同图案折纸的制作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接下来,通过找一找、摆一摆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图形的魅力。最后在基础知识教授完毕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操作,在自己折一折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利用一个长方形最快捷地制作出一个正方形等问题,最终启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富于趣味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除了要扎根生活之外,必要时可以联系到儿童更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儿歌等。以这种更富于趣味的形式来吸引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升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可以进行儿歌情境的创设,引入数青蛙歌曲来引起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多样化思考。如儿歌所唱“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如果用字母a代替数字1后,同学们会如何唱出这首歌呢?在教师给出备选答案后,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并选出最优方案“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

四、结语

问题情境创设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上老师教、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创设法不仅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使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而且使学生在富于趣味性的虚拟情境下更加积极主动的掌握课堂知识。尽管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仍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种贴合小学生身心成长特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值得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进行广泛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1]马文宇.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5):68+73.

[2]李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J].学周刊,2017(16):97-98.

[3]蔺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6):53+61.

[4]高庆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92.

[5]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5):56-58.

猜你喜欢

有效问题创设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