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收藏第一人
2018-11-10李北山
李北山
【李·论】
民国艺术品收藏的高潮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清宫旧藏的外流,一是大家辈出。
历代皇宫莫不以集藏艺术珍品为要务,因此宫廷收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地位。历朝宫廷收藏以宋、清为最,影响最大者又非乾隆皇帝莫属。乾隆收藏最著名者,是三希堂。在故宫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是乾隆的书房。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他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把玩,遂以此更名三希堂。
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至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帝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镌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共收录魏、晋至明末135位书法家的340余件楷、草、隶、行等书法精品,另外题跋200多件,印章1600多方,收录法书、碑帖共九万余字,刻石500余块。帖内不仅收集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而且有不少历史名人、学者的手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汇集及后世影响巨大。三希堂自乾隆朝始,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从未有任何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乾隆皇帝尤其喜欢王羲之的风格、笔法,一辈子都临摹不弃,但有个毛病,喜欢的东西使劲题跋,对《快雪时晴帖》特别钟情,反复地题跋了73次,简直就是喜欢得丧心病狂。这些稀世珍宝在清室覆灭之后都散之于民间。
民国收藏之盛,还因大家辈出。所谓大家,仅富贵不可能,仅精明也不可能,还要有艺术天分,最重要的,是于文化传承有着天生的使命感。
民國收藏第一人,必定是张伯驹。他是著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是直隶总督张镇芳的儿子。后曾任故宫博物院的专门委员,一生都致力于古代文物及传世字画名迹的收藏,很多稀世名作都是从他手里拿到并保存下来献给了国家。宋张先《十咏图》、宋米芾《行书苕溪诗卷》局部、金张瑀《文姬归汉图》、西晋陆机《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宋范仲淹《小楷道服赞》、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和宋黄庭坚《诸上座帖》等,都由张伯驹斥巨资购得,分两批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其中“法帖之祖”《平复帖》最为著名。根据《平复帖》尾纸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訢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