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明治诗人北村透谷与陶渊明

2018-11-10杨颖

关键词:陶渊明

摘要:北村透谷自幼在汉学塾受教,接触了《文章轨范》等包含陶渊明诗作的中国古代散文集,并在随后的学习生活中,结识了酷爱陶渊明的宮崎湖处子,这些经历使得北村透谷与陶渊明“结缘”,并对其之后的文学作品产生影响。在随笔《鬼心非鬼心》中,北村透谷因听闻一位农妇因贫苦而杀子的故事后,想到陶渊明的《乞食》诗,表达了对陶渊明高尚节操的崇敬之情。同时,陶渊明《乞食》诗中塑造的自尊、率直、有节操的乞丐形象和折射出的陶渊明率真旷达的性格都对北村透谷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其随后创作的以描写乞丐与浮世人的对话为中心的诗作《路倒》、反映当时社会上存在的虚荣、欺诈、追求名利等的社会现象的随笔《饿》和《客居偶录》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关键词:北村透谷;陶渊明;《路倒》;《乞食》

作者简介:杨颖,华侨大学文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福建 厦门 361021)。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日本作家北村透谷与中国文学”(FJ2015C175);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15SKBS208)。

中图分类号:I106.2 ;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8)03-0128-09

中日文学关系研究历来侧重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文学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对明治时期及明治之后的日本文学受中国文学影响关注不多。事实上,明治时期的文人大多在幼年时期接受私塾教育,有较好的汉学基础,这必然会影响到其以后的创作。但许多人在此时期极力强调日本民族文学的独特性,或追捧欧美文学,否认中国文学的影响,有“民族主义”倾向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论》(王向远著作集第7卷),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页。。時逢明治维新150周年,研究明治时期文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对于理解日本文学及明治时期的转向具有参照意义。

北村透谷(1868—1894),日本著名评论家、诗人,是日本浪漫主义初期的代表人物,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关于他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的研究是中日文学界近年来北村透谷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1892年11月5日,北村透谷在《女学杂志》第331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鬼心非鬼心》的随笔,文章的最后北村透谷说:

昨晚我读了渊明乞讨食物的诗,被他的节操所折服,今晚又听闻如此悲惨的事情,不禁泪湿衣襟。[日]胜本清一郎编:《透谷全集》(第2卷),东京:岩波书店,1950年,第64页。除特殊注明外,引文内容均由笔者直接译自原文。

这是北村透谷首次在作品中提及陶渊明以及他的诗作《乞食》。那么,北村透谷对陶渊明的喜爱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为何在听闻身边发生的事情后会联想到陶渊明的诗,陶渊明的《乞食》这首诗对他之后的创作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在以往北村透谷的研究中从未涉及,但这确实是研究北村透谷与中国文学影响关系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一 北村透谷与陶渊明的渊源

在《鬼心非鬼心》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北村透谷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但在这之前,北村透谷是从何时开始接触并喜爱陶渊明的,他本人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通过对北村透谷生涯经历的探究,可以大致了解他知晓陶渊明的经过。

1875年,北村透谷进入神奈川小田原市日新馆开始小学的生活。1881年4月,随父母一起上京,转入汉学塾·绥猷堂学习。这所汉学塾由幕府末年的汉学者冈千仞创办,在当时非常有名。后来,北村透谷又转到了山梨县南巨摩郡睦合村南部的一个融合了基督教的英·汉·数于一体的私塾——蒙轩学社学习[日]小田切秀雄编:《北村透谷》(明治文学全集29),东京:筑摩书房,1967年,第396—399页。。在汉学塾里学习的这段时间,北村透谷第一次接触到《文章轨范》,其中包含的陶渊明的诗或许是幼小的北村透谷与陶渊明的第一次“相遇”。

众所周知,明治维新使日本人的世界观为之一变,突如其来的欧美文化的冲击更是让日本人对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怀疑。汉学从作为表达社会生活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教养,一下沦为和、汉、洋的一个分科,呈现了不可逆转的衰落趋势。但在日本已经存在上千年的汉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戛然而止的,特别是进入明治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学、汉诗、汉文、以及文人们所受的汉学教育仍然延续江户时期的繁盛景象。例如,明治十年,东京大学成立,为了保护和维持走向衰退的传统文化,东京大学专门设置了作为文学部第二科的和汉文学科[日]三浦叶:《明治汉文学史》,东京:汲古书院,1998年,第101页。。同时,明治时期的评论家山路爱山在《基督教评论》一文中,回忆明治十四五年时的汉学氛围时说:“隐退已久的汉学先生再次被师范中学聘请。” 转引自町田三郎、马振方、马小立:《明治汉学纪要(上)》,《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5期,第125页。而对明治时代出生的人来说,自幼在汉学塾里接受汉学教育也是当时普遍的现象。明治初期的寺子屋的兴盛就充分证实了这点。因此,明治时期的人,特别是明治文人都普遍拥有良好的汉学教养。根据研究者神辺靖光对明治五年(1872)东京府的27所汉学塾所使用的教材的调查,除四书五经是当时通用教材外,《文章轨范》和《唐宋八家文》也都是当时各个汉学塾普遍使用的教材[日]神辺靖光:《明治初年东京府的汉学塾——以明治五年·开业愿书为中心》,《幕府维新期汉学塾的研究》,东京:溪水社,2003年,第79页。。因此,对在汉学塾里学习期间的北村透谷来说,接触到《文章轨范》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到了1883年9月,北村透谷又进入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的前身)学习政治。在学期间,北村透谷履修了“(和汉文学的)文章轨范、八家文、史记”“(作文的)和汉作文”等课程[日]柳田泉:《透谷传的一节》,《透谷全集》(第1卷)收录,东京:筑摩书房,1950年,第6页。。根据上述课表的内容,我们可以确信这段时间的北村透谷已经接触到了《文章轨范》。

所谓《文章轨范》是一本由宋末名儒谢枋得(1226—1289)选辑并加以评点的古代散文集,其目的在于指导士子科举考试。因此选文多按学习写作循序渐进的顺序排列,评点注意释明句意和段落大意,重视修辞法,并且点出关于写史评的技法。虽然以科举程文格式来评古文结构,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对于初学者学习古文多有指导作用,对于扩大评点影响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选文主要以唐宋文为主,例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等人的文章都收录在内,也收录了如诸葛亮《前出师表》、陶渊明《归去来辞》等六朝以前作家的文章各一篇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1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39页。。相比之下,《文章轨范》在日本的影响力就显得更大。日本人对于《文章轨范》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特别是对于江户时代的儒者们而言,《文章轨范》是必读书,是被作为学习中国文化,特别是学习写文章的教科书来对待的。因而《文章轨范》成为江户时期及明治初年汉学塾里的通用教材[日]前野直彬编:《继·文章轨范(正编)上》(新释汉文大系17),东京:明治书院,1961年,第115页。。

除此之外,北村透谷在进入东京专门学校后的第二年,结识了后来成为日本近代作家之一的宫崎湖处子[日]小田切秀雄编:《北村透谷》(明治文学全集29),第398页。。宫崎湖处子自幼就阅读了大量中国典籍,尤其喜爱陶渊明[日]宮崎湖处子:《民友社文学集》(明治文学全集36),东京:筑摩书房,1970年,第452页。。1890年6月,宫崎湖处子发表了以赞美故乡美为主题的《归省》。文章一经出版就受到极大好评,宫崎湖处子也因此被称为日本近代田园诗第一人。《归省》由九部分组成,前七部分都是以陶渊明的诗为开始 第一部分引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中的3句作为开始;第二部分引《归去来辞》中的4句;第三部分引《归田园居》中的6句;第四部分引《归田园居》中的4句;第五部分引《雅诗》中的4句;第六部分引《杂诗》中的2句;第七部分引《桃花源诗》中12句(宫崎湖处子:《归省》,东京:民友社,1890年,第41—73页)。,由此可以看出宫崎湖处子对陶渊明已不单单是一般意义上的喜爱。他不但能将陶渊明的诗词烂熟于心,还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随时选择陶渊明诗词中相应的语句加以衬托。接着,在1892年8月的《国民新闻》上又连载了宫崎湖处子描写从东京回故乡沿途美景的旅行记。这次,宫崎湖处子直接将这部作品取名为《归去来》,毫不掩饰自己对陶渊明的喜爱和崇敬之情。

北村透谷自从在学校与宫崎湖处子相识以来,除了离校后两三年的时间里两人失去联系之外,大多数时间两人都交往密切。从北村透谷的处女作《楚囚之诗》(1889)发表后两人再次相遇,到北村透谷自杀,据说宫崎湖处子一有空就会去拜访北村透谷[日]宫崎湖处子:《怀念透谷庵》,《国民新闻》,1894年6月5日,第1314号。。闲谈之中,对彼此都欣赏的陶渊明,想必一定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吧。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除了佐藤善也在《北村透谷·徳富蘆花集》中,对北村透谷作品中使用的词语进行解释和分析时有涉及到陶渊明之外 例如,关于《蓬莱曲》序言中使用的“盘桓”一词的来历,佐藤善也认为其来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抚孤松而盘桓”。同时,对于发行《蓬莱曲》的出版社的名字“养真堂”中的“养真”的来历,佐藤善也认为其来自陶渊明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塗扣口》。,中日文学界几乎没有一篇关于北村透谷和陶渊明影响关系研究的文章。本文主要结合北村透谷的生活,以及作品中使用的词汇来探讨其与陶渊明诗词中使用词汇的相似性,并通过对两人作品的具体比较,分析陶渊明对北村透谷的作品及人生观产生的影响。

二 “时运”

北村透谷14岁参加了日本近代自由民权运动,之后从运动脱离转入文学创作。他是参加该运动为数不多的文学者之一。1882年的春天,北村透谷结识了比自己年长5岁的民权运动青年政客大矢正夫。此后,二人频繁来往,交往甚密。后来北村透谷又通过大矢正夫认识了日本神奈川县三多摩地区的很多民权政治家,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北村透谷妻子的石坂美那子的父亲石坂昌孝。参加自由民权运动时期的北村透谷对運动报以极大的热情,希望通过运动扫除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国家内部残留的封建残余,实现真正的自由民主。这一时期他所穿的一件短上衣的领子上印着“土岐”(“时”的变体字)的字样,背上印着“运”的字样,衣袖上用红笔写着“来”的字样[日]小田切秀雄编:《北村透谷》(明治文学全集29),第398页。。“时运来”正是北村透谷希望运动蓬勃发展的具体表现,更是他希望借此运动实现其在政治上的抱负,“成为一名恢复东洋衰运的政治家,一名没有任何贪念,万民爱戴的政治家。”[日]胜本清一郎编:《透谷全集》(第3卷),东京:岩波书店,1955年,第167页。的体现。但事与愿违,到了1884年,自由民权运动由于受到政府强烈的镇压,最终走向解散的窘境。这是北村透谷所不愿看到的,也是他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于是对世运倾颓的沮丧和不满便在这一时期所写的《哀愿书》中流露出来。他说:“世运已经完全倾颓,遗憾啊,我感到我还没有完成我毕生的事业。(省略)世运已经至此,已经知道无可奈何。即使是豪杰大丈夫也无法抵得过世运二字吧。”[日]胜本清一郎编:《透谷全集》(第3卷),第135页。

面对时势倾颓,陶渊明也曾因感慨晋朝的衰落写过一首题为《时运》的诗。在诗的序言部分,陶渊明写道:“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8页。。诗人投身于美好的大自然之中,欣赏、赞美大好的春光,领略了陶然自乐的无限喜悦。接着笔锋一转,春光虽然美好,然而时世艰难,这使得诗人伤今思古,感慨身世,于是排遣不去的孤独之感涌上心头,给诗人带来了无限的惆怅。这种惆怅的心情在陶渊明晚年所做的《九日闲居》中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第72页。等诗句中也能够感受得到。同样,投身于自由民权运动的北村透谷经历着运动从高潮到衰退,亲眼目睹着时势的变迁,此时的他或许更能理解陶渊明诗中的“时运”一词,于是就像陶渊明诗中所说的“袭我春服”一样,穿着“时运来”的短卦,期望着运动能蓬勃发展,而当运动走向衰退之时,就借陶渊明的“时运倾”来表达他的沮丧和愤怒之情。

1885年,对运动彻底失望的北村透谷脱离了自由民权运动,独自一人游历富士山,写下了《游富士山的记忆》一文。其中穿插着表现“一个政治少年的热情”[日]胜本清一郎编:《透谷全集》(第2卷),东京:岩波书店,1950年,第644页。的三首汉诗。其中有一首诗是北村透谷登上富士山顶时写下的:“自惊天地大/恍视山川一样清/感情出意外/悠然下瞰白云行。”[日]胜本清一郎编:《透谷全集》(第3卷),第152页。

这首诗读来让人不自觉地会想到陶渊明在《饮酒》中写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其中“悠然”一词是陶渊明非常喜爱使用的词汇。如《归鸟》中的“日夕气清,悠然其怀”、《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舎》中的“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復返”等。可以说,北村透谷在整首诗中所表现出的豁达、闲适的姿态与陶渊明在《饮酒》中表现的超然脱俗之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北村透谷欣赏的是白云,而陶渊明欣赏的是南山而已。景物虽不同,但意蕴相近,都使人不由得进入忘我的境界。

三 北村透谷的《路倒》和陶渊明的《乞食》

1892年11月19日,北村透谷在《女学杂志》第332期上发表了名为《路倒》的诗。诗中描绘了一个瘦如枯槁,丑陋无比的乞丐。他看起来无家可归,流落他乡,于是人们可怜他给他食物,可当他面对着唾手可得的食物时却选择了离开。诗中描写的乞丐的形象与其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这一形象的定位与这首诗发表的半个月前,即1892年11月5日,北村透谷在同一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名为《鬼心非鬼心》的随笔有很大关系。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只是围绕着诗本身的内容来分析。例如,诗中笼罩的“沉痛的、内面的情调”[日]笹渊友一:《〈文学界〉和那个时代(上)》,东京:明治书院,1959年,第396页。亦或是诗中所展现的孤寂、绝望和死亡让人联想到北村透谷的自杀等的分析[日]桥诘静子:《透谷诗考》,东京:国文社,1986年,第152—155页。,而关于这首诗产生的背景、影响关系等方面却甚少被提及。

在《鬼心非鬼心》的开篇,北村透谷首先介绍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由来。在半年前,他刚搬到东禅寺附近时,从一个以按摩为生的男子那里听到一则悲惨的事情:一对既诚实又质朴、以卖菜为生的夫妇,有一个15岁大的女儿和一个6岁的小儿子。他们整日不辞辛苦的劳作,尽管有时入不敷出,但仍勉强度日。但由于近几年来的金融危机,让夫妇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到了生活不下去的地步,妻子也因此患上了忧郁症。于是,有一天从妻子的口中说出了:“如果没有了小儿子,每日就应该能够省两钱”[日]胜本清一郎编:《透谷全集》(第2卷),第60页。的话。没几日,妻子竟真的将小儿子带到东禅寺内,并将其杀害。儿子被杀之后妇人自己也变得精神恍惚,最终发疯。故事的最后,北村透谷发出了文章开头引用的,“昨晚我读了渊明乞讨食物的诗,被他的节操所折服,今晚又听闻如此悲惨的事情,不禁泪湿衣襟”的感慨。北村透谷由妇人贫而杀子这件事想到陶淵明的《乞食》,并不由地钦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节操。半个月后,他便创作了诗《路倒》。

《路倒》全诗共由五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用“”符号作为分界线。全诗以一个博古通今的“乞丐”和“浮世人”对话的形式展开。第一部分描写了世人们第一次看到乞丐时的内心感受:他又瘦又丑,好像因病而痛苦。于是,世人们对这个看似无家可归,或许连自己来自于哪儿,该去向何处都一无所知的乞丐表现出担心;第二部分描写了面对世人们的担心,乞丐内心的独白。乞丐非但不领情,反而还嘲笑世人们的肤浅,对于世人们所谓的“幸福”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第三部分,世人们面对着乞丐的嘲笑和咄咄逼人的说教,表现得非常愤怒;第四部分描写了乞丐再次被世人抛弃,并处于绝望中的样子;第五部分描写乞丐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所表现出来的深邃的心境。

以下是《路倒》第一部分的内容:

那消瘦的身躯,

那颓废的姿态,

是何病痛让你形容枯槁,

是何烦恼让你颓废殆尽。

无法直视的、可怜的身躯,

令人心酸的、凄惨的样子,

哪里的谁、怎样的人,

何为故乡、何以归宿。

无亲无子,

无妻无妹,

凄惨的人不发一言。

难道是哑巴不能说话?

不是、明明他有舌头,

那又为何不与人交谈,

故乡在哪、茫然失措。

故乡在哪、去向何方。原文:“瘠せにやせたるそのすがた、枯れにかれたるそのかたち、何を病みてかさはかれし、何をなやみて左はやせし。みにくさよ、あはれそのすがた、いたましや、あはれそのかたち、いづくの誰れぞ何人ぞ。里はいづくぞ、どのはてぞ。親はあらずや子もあらずや、妻もあらずや妹もあらずや、あはれこの人もの言はず、ものを言はぬは唖ならむ。唖にもあらぬ舌あらば、いかにたびゞとかたらずや。いづくの里を迷ひ出て、いづくの里に行くものぞ。”([日]胜本清一郎编:《透谷全集》(第1卷),东京:岩波书店,1950年,第191—192页)

通过以上的描写,一个看起来“消瘦”“颓废”似乎被病痛折磨,而又举目无亲的乞丐形象跃然纸上。他一言不发,人们误以为他是哑巴,实际上他只是茫然失措,不知该去向何处。

与此相对,陶渊明的《乞食》一般认为创作于宋文帝元嘉三年(426),时年陶渊明62岁。关于诗中所记述的乞食行为,自古至今有不同的评说。有人肯定是陶渊明晚年备受饥饿之苦的真实写照,有人认为这只是诗人的玩世不恭,或以为是有所寄托,不足为信。不论是哪种,陶渊明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乞食诗的人,也是唯一把“乞食”写得如此生动逼真的诗人。全诗由十四行诗组成: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副虚期。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第98页。

诗的前四句,首先呈现出一位因饥饿所迫,不得不去乞讨食物的乞丐形象。但同时诗人“我”又表现出对乞讨食物的惶遽心态。“不知竟何之”的“竟”字,蕴含着诗人反覆思忖,既想要乞讨又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状态。接着,诗人用“行行”来表现乞讨的路程的漫长。实际上,或许乞讨的路并不长,但正因为觉得乞讨羞耻所以才觉得路途遥远。将陶渊明诗的前四句中所表现的乞丐的身份与行为的反差,与北村透谷的《路倒》的第一部分相比较,会发现二者在主题上是完全相同的,均描写了一个到异乡乞讨食物的乞丐形象。此外,对于“故乡”这一意思的表达,两首诗中都使用了相同的“里”字,这一方面体现了日本古典文学深受中国古汉语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再次印证北村透谷对中国汉诗的谙熟。并非像他幼年时代的同窗好友樱井明石所指出的:“(他)的学识并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与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相关的方面更是不足称道。”[日]樱井明石:《追怀透谷子》,转引自《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北村透谷》,东京:有精堂,1972年,第291页。所不同的是相对于陶渊明诗词中短短四句的描写,北村透谷则使用了十六句去表现,可以说是将陶渊明诗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的再现。

以下是《路倒》的第三部分:

这真是奇怪的乞讨者,

不是哑巴,还博古通今,

看似乞丐,

却现出博闻强记的表情。

商量好让某某某,

将东西带到集会地,

可乞丐没有乞讨便只身离去,

这博古通今令人厌恶的家伙。

明明是无家可归之身,

却仇视有家有故乡的人,

不知分寸的愚痴,

博学乞丐的悲哀。

被社会、世人彻底抛弃,

你是否知道这耻辱之身,

被世人唾骂的我们,

没有朋友、还是离开吧。原文:“こはめづらしきものごひよ、唖にはあらでものしりの、乞食のすがたして來たりけり。いな乞食の物知顏ぞあはれなる。誰れかれと言ひあはしつ、物をもたらし、つどひしに、物は乞はずに立去れと、言ふ颜にくしものしりこじき。(省略)浮世人とそしらるゝわれらは、汝が友ならず、いざ行かなむ。”([日]胜本清一郎编:《透谷全集》(第1卷),东京:岩波书店,1950年,第193—194页)

在第一部分第三段中,人们一开始怀疑乞丐是哑巴,但到后来发现乞丐其实有舌头,只是不愿与人交谈。到了第三部分第一段,再次明确了乞丐不是哑巴。同时还指出,他不仅不是哑巴,还是个“博古通今”的人。第三部分第二段中,人们本以为乞丐是来乞讨的,于是准备好食物。结果乞丐不僅“没有乞讨”,反而“只身离去”,这让世人很不愉快。这样一位想乞讨,又羞于乞讨的乞丐形象可以说形象地再现了陶渊明《乞食》中的“叩门拙言辞”的内容。同时,身为乞丐却最终没有乞讨,反而只身离去的行为,则与《宋传》中记载的陶渊明在“(檀)道济馈以梁肉”时“麾而去之”的行为如出一辙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7页。。甚至与在《莲社高贤传》中记载的,慧远法师以书招陶渊明,并许他喝酒,但他依然不肯买账,言谈不谐,“忽攒眉而去”同上,第11页。的率真旷达的性格又有几分相似。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北村透谷的诗《路倒》从内容到主题都与陶渊明的《乞食》非常相似,其受陶渊明《乞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又一改陶渊明一般的陈述方式,通过世人和乞丐的对话形式,特别是在世人的反应和乞丐的反驳的呼应之中,凸显出具有强烈自尊心和率直豁达的性格特点的乞丐形象。

四 随笔《饿》和《客居偶录》与陶渊明《乞食》

《路倒》发表一周后,即1892年11月26日,北村透谷在《平和》第8号上又发表了一篇题为《饿》的文章。

“饿”实际上是大敌。特别是精神人物的大敌。大多数的人,因为饿而失去气节。“饿”经常向我们的周围射出毒箭。那毒箭一剑就让我们从正当位置摔下,这是常有的事。

如果没有超常的意志力的话,将无法逃脱“饿”这个恶敌所射出的毒箭。滔滔天下不成为“饿”的奴隶的人又有几个。[日]胜本清一郎编:《透谷全集》(第2卷),第70页。

这是一篇专门探讨“饿”与人的气节的关系的文章。大多数人因为“饿”而失去气节,“饿”经常射出毒箭,如果没有超人的意志力往往会被射中,成为“饿”的奴隶。此文以“饿”来隐喻当时社会上存在的虚荣、欺诈、追求名利等社会现象。文章虽然只有短短两段话,却使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陶渊明的《乞食》中塑造的那个自尊、率直、有节操的乞丐形象对北村透谷的精神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半年后,北村透谷又在《评论》第9号(1893年7月)上发表了题为《客居偶录》的文章。文章分别从“旅心”“暑假”“村家”“晚食”等十二个方面记录了独自一人离开喧闹的都市,来到恬静的渔村的北村透谷,在渔村的所思所想。其中的第五部分被定名为“乞食”,讲述了北村透谷吃过完晚饭来到户外所看到的一幕:一位50多岁的老人推着木车,上面坐着10岁左右玩着小鼓的孩子。老人的头发蓬乱不堪,衣服散发着恶臭。再仔细看会发现他曾是武士,因为脚上还带着曾经战斗时留下的枪伤。现在,主仆二人落魄为乞丐,流落街头,遭人唾弃。但是主仆相依为命的精神感动了北村透谷,于是北村透谷免费招待了他们。

禅羽子悄然站立少时,招呼他把车安放好,将他带到小亭点饭、宰鲜鱼让他们吃,没有过多的交流,唯恐让他们回想起过去的事。我先行离去,离去时无言,留下无限情。 [日]胜本清一郎编:《透谷全集》(第2卷),第287页。

从文章的题目和内容上来看,很明显这段时间的北村透谷仍然沉浸在对陶渊明《乞食》的钦佩中,只是这篇文章更多的是受到陶渊明《乞食》的后半部分的影响。北村透谷先帮主仆二人把车安顿好,然后为他们点饭,杀鱼。这种请乞丐吃饭的举动在陶渊明的《乞食》的第五、六句“主人解余意、遗赠副虚期”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所不同的是陶渊明诗里的乞丐不仅接受了主人的食物,最后还和主人一起“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举杯畅饮直至夕阳西下。而北村透谷诗中的结尾却采用了和陶渊明的诗中相反的举动。即,请乞丐吃饭之后,他并没有像陶渊明诗里所展现的主人和乞丐欢乐畅饮,而是为了不让他们回忆起过去伤心的往事,选择了先行离开。这一举动与陶渊明《乞食》中主人公的表现可谓截然相反。

究其原因,这或许与日本自古以来的审美习惯和北村透谷自身的性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知道,对于艺术的追求,中国人更多看重的是对称和饱满,而日本人则尽量避免对称和饱满,他们更看重的是残缺的美、哀伤的美。“物之哀”是日本固有的文学精神,以《古今和歌集》为例,其中就有着“物之哀”的精华所在。本居宣长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想要了解日本文学就必须“知物之哀” 陈延:《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对郁达夫早期创作的影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110页。。叶渭渠在《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中总结道:日本国民“更爱残月、更爱出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第49页。或许在日本人看来,正因为生命中存在的不完美、寂寞、无常、残缺等,才使得生命更加完整。除此之外,主人公先行离开的举动也与北村透谷自身敏感、忧郁的性格,以及生命终焉之前的精神状态有一定的关系。北村透谷于1894年5月自缢身亡。自杀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曾几次搬家,并时常独自一人搬入寺庙内居住。这些反常的举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村透谷趋于崩溃的精神状态,因此在作品中没有选择陶渊明《乞食》中的主人公与乞丐愉快畅饮的结局也是在情理之中。虽然北村透谷和主仆二人没有过多的交流,但在他看来却胜似交流,“留下无限情”。这是何种情,北村透谷并没有明确指出,但不难想象这其中包含着北村透谷对老武士的敬佩和尊重,对他们沦落成乞丐的同情,更包含着对主仆二人始终不离不弃的感动。

最后,北村透谷在《客居偶录》中,感叹道:

上天对人怎么会分厚薄。富有者不应该骄傲,贫困者无需自惭形秽。额头上的汗滴是上天给与的黄金、一粒米就是一粒珍珠,何必要去羡慕住金殿玉楼的人。应该可怜的是乞讨食物的人。是上天在惩罚他?还是他自己在惩罚自己?韩郎的古事很难让世人理解、靖节的幽意、无人能懂。 [日]胜本清一郎编:《透谷全集》(第2卷),第286页。

他告诉人们,人不要因为自己的贫穷而感到羞耻,相反也没必要羡慕享有金殿玉楼的人。他以韩愈和陶渊明为例,认为就像韩愈的复古很难让世人理解一样,真正能懂得陶渊明“幽意”的又有几人,再次对陶渊明的高尚节操表达了崇敬之情。这或许也是陶渊明一系列“叹贫”诗中展现的固穷之节操对北村透谷价值观产生的巨大影响的体现。

不仅如此,北村透谷在自杀前完成的最后一部大作《爱默生》[日]北村透谷:《爱默生》,东京:民友社,1894年。中,也反复使用陶渊明为例,用对照的方式来介绍美国作家爱默生。在谈到“爱默生的地位”时,北村透谷说:“他(爱默生―笔者)以王阳明的思辨,置身于陶渊明的幽寂。”[日]胜本清一郎编:《透谷全集》(第3卷),第95页。在谈到“爱默生的自然教”时,他又说:“在某方面,应该说他(爱默生―笔者译)似渊明,在某方面,应该说他似阳明,在某方面,应该说他又似孟轲。” 同上,第105页。用日本人熟悉的中国古代诗人和思想家的特点作为参照物来介绍一位新的作家的做法,既有亲切感,又便于日本人理解。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受到好友宫崎湖处子在半年前发表的一篇关于介绍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文章[日]宫崎湖处子:《十二文豪从书:华兹华斯》,东京:民友社,1893年。的影响。文章中,宫崎湖处子通过将华兹华斯与陶渊明进行比较,凸显了华兹华斯的特点。而北村透谷在谈到爱默生时不仅联想到陶渊明,也明确表达了自己想像宫崎湖处子一样,将爱默生与更多的“东洋的某个人物做比较”[日]胜本清一郎编:《透谷全集》(第3卷),第105页。的愿望。只是碍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无奈只好期许后来的学者去完成了。

综上,北村透谷围绕着“乞食”这一主题,或创作诗词,或发表感想,足见陶渊明《乞食》这首诗对北村透谷的深刻影响。自唐宋以来,中国大量的诗歌传入日本,在这上千万的诗歌中,北村透谷唯独被陶渊明的《乞食》所吸引。这或许是他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让他找到了与陶渊明的相同之处。年轻时积极参加自由民权运动,希望自己成为“万民爱戴的政治家”与陶渊明诗中“猛志逸四海”的入世心态相吻合;性格上正直、淡薄名利,曾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去看望民权运动中入狱的战友,并写了很多文章反对当时社会上提倡的“文学功用说”,甚至对妻子因贫困而大发牢骚时表示强烈愤慨。总之,一生清贫的北村透谷始终不忘去帮助身边的朋友,不忘用自己瘦弱的身体拿起笔去“战斗”。或许,正是这份淡薄名利的生活态度使他对陶渊明的诗词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

五 结 语

关于北村透谷和陶渊明的关系研究,中日学界很少有人涉及。本文以北村透谷青少年时代就读的汉学塾中所使用的教材以及结交的友人为线索,推测了北村透谷对陶渊明从接触到喜爱的全过程。特别是北村透谷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点,使他对陶渊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于是,当他听到一则由饥饿而导致母杀子的事件后不由得联想到了陶渊明的《乞食》诗。并在随后发表的《路倒》《饿》《客居偶录》等一系列的作品中表现出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节操的敬仰之情。以北村透谷和陶渊明为例,可以看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复杂的联系。

Abstract: Kitamura Tōkoku, educated in old-style private Chinese school when he was young, came into contact with Wen Zhang Gui Fan and otherpoems by Tao Yuanming, and during his following studies, made Miyazaki Kosyoshi acquintance, a fan of Tao Yuanming. His experiences had maken him develop a liking for Tao Yuanming. Kitamura Tōkoku once expressed his admiaration for Qishi written by Tao Yuanming in his article Kinxin hi Kixin. In his succedent article Yukidafure, Ue and Kyakuigūroku, he deeply analysised and commented about “hungry”and “begger” which is a strong evidence influenced by Tao Yuanming. Therefore, there is obvious connections between Tōkoku'sand Taos articles.

Keywords: Kitamura Tōkoku; Tao Yuanming; Yukidafure; Qishi

【責任编辑 陈雷】

猜你喜欢

陶渊明
陶渊明以诗劝后生
陶渊明的学习方法
陶渊明的小脾气
SEALS OF APPROVAL
陶渊明失败了
陶渊明:回归一方庭院,许你一世悠然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另一面
一部承前启后的陶渊明研究著作
陶渊明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