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如纽带 乐似泉水
——观原创音乐剧《情动哈尔滨》有感

2018-11-10景作人图片提供哈尔滨歌剧院

歌剧 2018年10期
关键词:情动玛莎歌剧院

文:景作人 图片提供:哈尔滨歌剧院

OUTLINE / Harbin Opera House is a venerable theatre with six decades of history. It has created many musicals of great influence and artistic value. In 2018, the Harbin Opera House successfully created a new musical

Love in Harbin

,which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professional circles.

哈尔滨歌剧院是一个基础坚实的老剧院,它有着近60年的创建历史。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这个剧院的辉煌业绩历历在目,80余部原创剧目(歌剧、音乐剧)的陆续上演,屡获各类大奖的不凡经历,使这个曾经身披光彩的剧院在全国拥有着响亮的名声。

近年来,音乐剧体裁越来越被哈尔滨歌剧院所看重,这种贴近大众、既接地气又富有艺术性的音乐戏剧形式,已经成为该剧院在业务创作上一个熟能生巧的典范。纵观剧院数十年来在音乐剧方面的创演成就,《千鹤谣》《太阳、气球、流行色》《茉莉飘香》等剧目,都是颇具影响力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们不仅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由此成为剧院在音乐剧创作中引领方向的艺术经典。

2018年,哈尔滨歌剧院又成功创演了一部新的音乐剧《情动哈尔滨》,该剧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并在今年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及2018“哈尔滨之夏”期间举行了成功的首演。演出结束后,这部全新的原创作品立即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扬与认可,同时也受到了众多专业人士的特别关注。

具有历史跨度的写实风格作品

音乐剧《情动哈尔滨》是哈尔滨歌剧院2018年的主打剧目,它的主创班子十分年轻。编剧王毅是哈尔滨艺术研究院院长、哈尔滨市剧作家协会副主席,制作人/艺术总监徐豪是中国铁路文工团艺术创作部一级作曲,作曲朱彬是哈尔滨歌剧院国家一级作曲,导演赵宇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导演。其余各岗位均由北京和当地的一批青年艺术家担当。

在哈尔滨歌剧院音乐剧体裁的创演历史上,一直都有着接地气的惯例,而这种惯例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不断演变成为一种现实感与通俗性、艺术性相结合的风格。在这方面,《情动哈尔滨》也绝不例外,这部音乐剧运用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具有历史跨度的真实故事,并以情感嫁接(异国恋)的方式,展现出丰满的理想化及人性化特征。

《情动哈尔滨》表现的是一个富有传奇性和浪漫色彩的革命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哈尔滨是流亡者的“第二家园”,这里有着很多俄罗斯、波兰裔的铁路工程师,也有着各式各样的外国商人。这些不同种族的人来到哈尔滨,共同拥有了“哈尔滨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称谓。俄罗斯姑娘玛莎从苏联乘火车前来投奔在哈尔滨担任铁路工程师的哥哥鲍里斯;同一天,革命者东方也来到了哈尔滨,与秘密参与东北抗联活动的茶庄老板周文儒相会。与此同时,日本宪兵和特高课特务鬼塚一郎、秋叶娟子也在暗中监视着一切。

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周文儒的儿子周思平巧遇了玛莎,二人一见钟情。然而在日本关东军占领东北后,周思平投身了“抗联”,而玛莎则沦为了舞会上的歌女。在一个庞大的舞会上,周思平寻见了玛莎,而鬼塚一郎和秋叶娟子亦埋伏在舞会上。四人相撞展开了枪战,鬼塚一郎和秋叶娟子被打死,而玛莎则在掩护周思平时被秋叶娟子击中,最后死在了爱人的怀中……若干年后,人民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哈尔滨解放了。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周思平、东方和母亲吴玉贞等人重逢,心情澎湃、激动万分。此时,和平的颂歌响彻四方,哈尔滨走向了伟大而又光明的前程。

《情动哈尔滨》是一部以多角度、多层次、多主线为特点,采用叠加方式构成的音乐剧,浓郁的写实风格是它的主要特点。人们从戏中可以感觉到,编剧在构思上偏重于情节上的衔接与内容上的“拼贴”,并将戏剧的节点尽量倾注在情节的叙述中,如此便产生了类似影视“蒙太奇”手法的闪接效果,很多表现方式都带有着“连环画”式的特点。此种设计的好处在于,整部音乐剧在情节的表现与矛盾的进行中,能够始终处在高度的写实状态中,从而使观众对作品产生直接、连贯的印象,继而加深了内心的感知和理解。

《情动哈尔滨》中的人物关系较为复杂,其主线与支线间的交织碰撞相当频繁。这里不仅有玛莎与周思平的跨国恋情,玛莎与鲍里斯的兄妹之情,周文儒与东方的同志友情,还有鬼塚一郎与秋叶娟子的暗恋之情等,各线之间均存在着逻辑上的交叉关系。正因为此,如何突出主线及串联情节,就成为编创者所思考的一个实际问题。巧的是,通过编剧、导演、舞美的共同努力,终于想出了利用转台的优势,在舞台上进行分区隔置、分区表演的办法,继而使各主、支线的情节衔接做到了不间断的连贯表现。

年轻主创团队带来的现代呈现

此次观看《情动哈尔滨》,我深感其创作团队的活力是多么的年轻而旺盛,这个剧组从导演、副导演、执行导演到舞蹈编导、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清一色的年轻人,在创作中充分展现出了他们所拥有的现代眼光和新型观念。

众所周知,音乐剧是一种音乐戏剧形式,它的内涵是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最终达到揭示戏剧内涵的目的。《情动哈尔滨》作为一部新创音乐剧,它所表现的最成功之处就是音乐。这部剧的音乐,充分体现出了现代音乐剧的特点,在抒情性、优美性、通俗性、动感性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高度。

作曲家朱彬是哈尔滨歌剧院的元老艺术家,他是此次《情动哈尔滨》创作班子中唯一的本单位艺术家。朱彬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师从著名作曲家赵晓生,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舞台音乐作品及交响乐、民族器乐、影视作品,其代表作有音乐剧《千鹤谣》《绿野仙踪》《茉莉飘香》(合作)、《花木兰》《小美人鱼》,歌剧《八女投江》,交响合唱《陕北音画》《节日序曲》,民族管弦乐《闹春》等,这些作品在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朱彬在音乐剧作品方面的实践经验相当丰富,在音乐剧创作中,能够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剧情与音乐的准确契合点,继而将自身的特点迅速融入其中。《情动哈尔滨》就是如此。当序幕拉开,一阵激昂的铜管和弦,伴随着两组快速的弦乐上行音阶,立即将一种凝重的、充满使命感的气氛呈现出来。紧接着,音乐旋即进入到都市化的动感律动之中,随着现代色彩的打击乐节奏,富有爵士感的合唱营造出的喧闹气氛,一下便将20世纪30年代“东方莫斯科”的鲜明形象展现了出来……

一般来说,音乐剧的音乐对抒情性要求很高,而朱彬在这一点上则做得异常出色。他写的旋律非常温暖,其中的起承转合十分清晰,风格上显得相当独特。《情动哈尔滨》中有着一段中俄青年跨国之恋的情节,需要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以“嫁接”的形式来表现。朱彬在创作中很好地引用了人们所熟悉的俄罗斯民歌,并将其与中国东北民歌的旋律进行融合,使音乐达到了耐人寻味的效果。

朱彬在《情动哈尔滨》中尽情发挥了其旋律写作才能,剧中很多咏叹调及重唱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开场时的合唱“没有围城的城市”,第一场鲍里斯与玛莎的对唱“星星知道我的悲伤”,第二场周思平与玛莎的二重唱“你不一样”,第四场周思平的独唱“画自由”,第七场玛莎的独唱“情动”、周思平的独唱“你是我的世界”等,都是既优美又富有时代感和通俗韵味的唱段。而第二场采用三拍子写成的溜冰圆舞曲“冬天来了”,第七场具有流行歌曲味道的合唱“这城市华灯初上”“舞会上的女人们”,亦都是能够给人们带来特殊美感和突出新意的唱段。

说完音乐再谈表演。此次《情动哈尔滨》的首演,哈尔滨歌剧院可谓“倾巢而出”,展示了全院的综合实力。与其他地方院团不同的是,本次演出没有任何外援参与(除个别舞蹈演员),所有角色均由本院演员担任。而剧院中几位年轻演员的成功出演,则使得很多专业人士为之震惊。

饰演男主角周思平的是哈尔滨歌剧院近年来培养的年轻演员郭宇,这位声音与气质都很具潜力的男高音,曾经在歌剧《八女投江》,音乐剧《茉莉飘香》中担任过主要角色。当晚他的整体表现可圈可点,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充分认可。

周思平是一个激情化的角色,他在性格与感情上都有着敏感的特征,演员表现起来很难把握分寸。而郭宇当晚的表演却十分自信,他紧紧抓住周思平作为进步青年的积极态度和浪漫特征,将这个角色饰演得鲜活而又可信。另外,周思平这个角色在剧中有着很多难度不小的唱段(包括独唱和重唱),对于一位年轻演员来说,的确有着不少技术与经验方面的困难。然而郭宇的表现并没有令人失望,演出时他克服困难,努力投入,最终以高亢的声音和充满青春气质的表现,顺利地完成了全部唱段。

饰演玛莎的年轻演员郭芷伊同样显现出了不错的才华,她的声音纯净,形象姣好,气质上虽略显羸弱(相对于俄罗斯女子),但却文静典雅,“分寸”适度。郭芷伊在全剧中的唱段也不少,特别是第七场中,她有着一段十分重要的唱段——“情动”。听得出来,对于这个唱段,郭芷伊下了很大功夫,在专业上也做了很多的努力。我在现场感觉到,在演唱时她尝试着做了一些调整,希望借助通俗唱法的某些特点,来重塑玛莎这个角色的音乐形象。对此我有两种看法。第一,在专业上我仍然认为她应该用美声方法演唱,因为这样做既符合玛莎的角色特点,又符合郭芷伊本身的专业风格。然而作为一名年轻演员,敢于在艺术上不懈地追求、探索、尝试,这种宝贵的职业素质是非常值得宣扬提倡的,这便是我的第二种看法。

剧中的其余角色演员亦发挥出了不错的水平。饰演鲍里斯的张孟辉,饰演东方的计文睿,饰演吴玉贞的葛丽英,饰演鬼塚一郎的暴洪海,饰演秋叶娟子的许迪娜,都有着富有功力的演唱和表演;而一些没有唱段的角色演员,如饰演周文儒的吴昊,饰演水得道的刘东洋等,也都在表演上发挥出了一定的才能。

《情动哈尔滨》中的群众演员都是由哈尔滨歌剧院合唱团和舞蹈团的年轻演员担当的,这些演员的表现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敬业的印象。他们中有些人尽管从未登过舞台,但在对待艺术上的严肃认真与齐心协力方面,大家的表现都是令人称道的。可以说,这些群众演员的积极努力和默默奉献,是这次《情动哈尔滨》得以成功上演的关键动力。

改进创演之不足 开启剧院新春天

谈完成绩谈不足。我此次观摩《情动哈尔滨》,虽然获得了很多正能量方面的感悟,但也看到了一些创演方面的不足,在这里,我本着对艺术负责,对创作者负责,对哈尔滨歌剧院负责的诚恳态度郑重提出。

纵观《情动哈尔滨》全貌,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在剧本上。目前的剧本,尽管从编排上看显得很流畅,衔接上也做得很顺利,但一些音乐戏剧(音乐剧、歌剧)方面的规律受到了忽视。现在的剧本,从整体上看有一种纷乱感,人物角色显得不够集中,繁枝细节亦有些过多,总体上带有较浓的话剧痕迹和电视剧痕迹。这样的剧本缺乏“淡化情节”(歌剧、音乐剧特征)的集中效果和以此烘托而出的戏剧高潮。

再有,这部音乐剧的主线不够突出,异国恋的主要人物有被其他角色所掩盖的倾向,致使情动中的“情”字被削弱了内涵。按理说,周思平与玛莎在剧中应该是牢不可破的一二号主角,但他们的出场、相识、相恋及诀别,都有着为其他角色铺垫的倾向。

另一个是导演方面的问题。纵观《情动哈尔滨》上下,角色间的安排,人员间的调度,都尚未形成一个合理的“体系”,演出中“互压”的现象屡有发生。而对于导演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主要人物间的对手戏导得不够到位,欠缺人物之间精彩的情感碰撞和心理交锋(周思平与玛莎的恋情,鬼塚一郎与秋叶娟子的交流等),使人们在观剧时难以调动起内心激动的神经。

另外,舞蹈语汇略显陈旧,程式化的动作过多,未能起到为剧情发展进行烘托和渲染的作用(也许与创作时间过短有关)。再有就是年轻导演在心中缺乏对音乐戏剧的透彻认识,没有抓住“音乐的戏剧与戏剧的音乐”这一重要的辩证关系。

剧中的舞美设计富有创意,也并没有过多的大制作之嫌。但演出时需要转台,而且“依赖”较多,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假若今后在硬件设施简陋的地方巡演时,如何能够继续下去?对于这一点,最好能够提前考虑,争取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补救办法。

全剧的灯光设计显得过暗,追光效果亦不够准确。服装设计上也有一些随意之感,第七场的舞会场面略显压抑,服装与服饰上欠缺一种艳丽多彩、五光十色的效果。

主要角色的缺陷体现在演出经验方面,例如念台词时,很多人都有口齿不清、顿挫不够、语调不搭之感,影响了剧情内容的表现。我认为,今后若有时间,应该找专家来做一些对白技术的具体辅导,借以提高语言表达方面的功力。而在演唱方面,目前简单地完成是绝对不够的,今后若有复排机会,一定要对每个演员的音准、节奏、音色、音乐等各方面再下功夫,细抠技术,磨炼功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国家级的一流作品水准。

一部好的音乐剧,既能够给观众带来音乐享受,又能够给剧院带来艺术生机。哈尔滨歌剧院是一个拥有音乐剧创演传统和风格的剧院,希望此次能够通过《情动哈尔滨》,为这个曾经辉煌过的老剧院带来下一个艺术春天的开端。

猜你喜欢

情动玛莎歌剧院
缀文须情动,情动而辞发——谈考场作文基础等级之“感情真挚”
书铺站读,情动老人
小玛莎和大黑熊
情动瞬间
寄往伦敦的爱情
情动七夕“夕阳再晨”架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