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2018-11-09周厚胜
周厚胜
摘要:数学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必须肩负起教好数学,并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的重任。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教学有效性偏低。那么,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去改变这一现状,提升教学有效性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并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课堂是学生接受数学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数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将提升教学有效性放在工作的第一位,以更加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享受到更加精彩纷呈的课堂,进而为学生在今后更加深入的数学学习生活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现实生活、构建知识框架三方面人手,并以此作为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方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师要提升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开展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却不能重视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带来的积极影响,一味的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书面成绩提升,但将目光放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上,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抵触情绪日益增加,使得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且这种以牺牲学生学习兴趣为代价的教学方法,更会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丧失,是一种对学生不负责任的“竭泽而渔”,与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初衷背道而驰。
例如,教师在执教《图形的拼组》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作为开展趣味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在课前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教师操作课件,将这些图形进行组合与拆分,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教学内容;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用硬卡纸制作各种图形卡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组合图形。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动画与手工的兴趣非常浓厚,而教师这种“投其所好”的教学方式,恰好吻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的兴趣从活动转移至数学知识之中,带动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联系现实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且最终会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数学学科的这一特性人手,紧紧围绕现实生活,开展生活化教学。开展生活化教学最为直接的方法便是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或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常见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身临其境的思考問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建起一座桥梁,让课堂成为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的催化剂。
例如,教师在执教《四则运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学期伊始,学生去商场中购置学习用品的场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扮演商场中的顾客与收银员,并自主的完成购物过程中的付款与找零,并在一轮情境表演过后交换角色,让学生在重复的过程中计算不同角色所需要完成的计算任务,并在重复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产生“数学非常实用,我要学好数学”的心理暗示,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投入更多精力,进而带动教学有效性提升。
三、构建知识框架
很多学生在课堂表现、课后练习反馈中表现的不尽如人意,出现这类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学生没有及时的理解与消化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即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仍然处在一个相对欠发展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难以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将知识吸收,并在脑海中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学生完成这一任务。让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路,学生通过完成思维导图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线,再由教师辅助学生,将知识线串联成一个更为饱满、立体的知识框架。这样一来,教师的基础教学工作便更加轻松,有充分的时间为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显著提升,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有效性带来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逐步提升教学有效性,让学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首先,要通过趣味化的教学手段“投其所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兴趣的驱使;其次,要充分的联系现实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最后,要合理的应用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成为学生学习思路的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