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绘本故事法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8-11-09周荪艺
周荪艺
摘要: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是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孩子阅读的。它借助图画和文字的互动和融合,能够表现出文字图书所无法呈现的生动的画面,利于孩子直观地接受。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绘本故事从一年级开始贯穿于不同年级的不同单元中,这也帮助低段孩子从“师问生答”的模式中转换到“自读自悟”的情境中,通过观察、表达等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所面对的道德问题,辨识不同的道德观点,独立进行道德判断,自主做出道德选择,可以更好的塑造小学生美好内心世界。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绘本故事;教学策略
从2017年秋季起,我国小学起始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全部采用教育部统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以前在低段被称为“品德与生活”,在高段被称为“品德与社会”,它们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内容也相对而言比较抽象,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名称则更具体、明确。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法律、讲案例的观念,需要把法治教育和德育课程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儿童日常的生活当中。在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编者编写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侧重点,立足“儿童立场”,以符合学生年龄、身心特征的主题活动、故事和游戏贯穿始终,在教材的呈现上,更富有童趣。
在部编版教材中,绘本走进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在每课正文底部的三分之一处,会出现独立编排的4-8幅连续的画面,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组成一个小型的绘本,使学生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绘本作为新教材的一个创新,体现出了儿童文化的参与,这也就要求老师通过解读绘本来指导学生去读懂课本中的绘本材料。孩子在课堂中要先会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去读明白,再去跟同学分享,最后通过课堂中的交流来满足孩子的现实生活需要,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相对于以前,如今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更有活力,课堂也更活泼。同时,这样也给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低段孩子如何让课本中出现的图片转化成学生的法律意识;如何在简短的文字和大篇幅的图片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体验中让孩子懂得社会规则,拥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故事来源于生活,所以在课堂中,笔者认为也可以把故事还给孩子,通过绘本故事法,让低段孩子读一读绘本,想一想绘本,说一说绘本,论一论绘本,悟一悟绘本,让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培养学生道德规范的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一、巧用教材,自读绘本
教材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低段教材主要采取绘本表达,避免因儿童识字量不足而造成学习的难度。绘本故事色彩鲜艳,叙述直观,孩子对阅读绘本故事充满喜爱。具有绘本性质的教材在诠释人物与社会、世界的关系时,更倾向于用一个个简单、便于理解的小故事敲开孩子们的心门。绘本还具有融合文字和图片的功能,便于低段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过程中,对班集体、学校有归属感,尽快地进入小学生的状态。有些道理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会有点晦涩难懂,但是通过阅读图片,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含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课文下方的连续性绘本故事,借以辅助孩子更好地学习本课内容。绘本故事既可以作为开头的导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作为总结环节,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拓展延伸。
以一年级上册为例,本册以“适应新生活”为教育主题,一年级新生刚踏进校门,对于小学生活非常陌生,教材第一单元中就通过一系列的绘本故事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在第二课《拉拉手,交朋友》中,教材下方出示了8幅绘本图片《找朋友》,通过小动物们之间交朋友的故事,告訴孩子们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积极认识朋友,感受到交友的快乐。在教授本课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孩子们读第一则绘本故事,解析绘本图像中的所蕴含的意义,接着,可以让孩子自由读绘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事物。每个孩子的想法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们观察的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孩子们思维也在不断地转换,所以在交流时,我们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内心,适时点拨,让他们通过对绘本的自读还懂得一定的社会规则。
二、创设情景,演绎绘本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材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相应的内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趣味性和形象化是绘本的主要特色,能够给予孩子充分的思维想象,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在阅读书中绘本的同时,不应该简单地叙述,而应该有内容、有重点地帮助孩子对知识点有深刻的认识。由于低段孩子的注意力本身就比较分散,集中时间较短,这就要求教师也应当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展现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玩”起来,“演”起来,让道德与法治这门课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因此,教师在讲述绘本故事时要掌握好节奏,语调抑扬顿挫,适当地用肢体语言辅助教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孩子带人课堂。置身与情景教学中。同时,低段孩子对色彩斑澜的图片更有吸引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面直观地表达文本内容。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我们爱整洁》就用了《皮皮的故事》,8幅图片组成了一个绘本故事,通过讲述小狗皮皮的转变,告诉小朋友们要养成爱干净,讲卫生的好习惯。在教授本课时,教师可以采用配音的方法,以皮皮的自述为载体,让皮皮出现在课堂中。皮皮与小朋友们倾诉自己的苦恼,去朋友家玩没人愿意跟他坐。这时教师适当点拨,请大家来帮皮皮出出主意。那么变化之后的皮皮怎么样了呢?皮皮又可以来和小朋友们分享了。绘本表达有效地帮助老师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者也要求老师们要引导学生与绘本中的人物角色进行互动,让学生动起来,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本课中,学生对于皮皮的出现表现得相当激动,甚至就把皮皮作为了他们的朋友,为皮皮分忧解难。学生将绘本中的人物、做法作为参照,使之成为促进他们精神世界成长的一大力量,这也就是绘本故事所具有的渗透能力。
三、联系生活。迁移绘本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品德教学源于生活,要从课堂出发,再回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实践生活。所以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关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后续发展,要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去,立足于儿童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其社会实践中慢慢形成的,这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价值观、道德观,需要转变为一种真正的道德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的生活,将课堂上的口语表达真正转化为内心、行为上的认同,这样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在生活的体验中慢慢形成。
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中,教材旨在让学生知道在公共场所要排队、不插队、不掉队,从小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好习惯,在脑海里逐步确定公共意识。守规则、懂礼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表现,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们虽然对排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排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得并不深刻,也没有从内心认同在社会场所中一定要排队,需要遵守公共秩序,因此引导他们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好习惯,做到在公共场所排队这是一个从课堂走向道德实践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了教材下方的6则绘本故事,作为主教材内容的延伸,让学生通过课上所学来判断明理。学生将一组组故事、一组组图片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辨析中逐渐感悟到了“还是排队好”,从而把道德与法治中的绘本案例迁移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在学生的亲身实践中,使得教学目标得以达成,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绘本故事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它带领着学生走进熟悉的课堂,将教材回归于儿童生活,让学生慢慢地融人新的社会生活,适应新生活。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绘本故事法进行启发引导,立足教材,创设情景,淡化以往的说教,可以让“道德与法治”的新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并延续到学生的生活中,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一步步地树立法治意识,塑造美好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