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及对策思考
2018-11-09李学征陈明辉林智雄
李学征 陈明辉 林智雄
摘 要:海绵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方式,对于系统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雨水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镇江市作为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其建设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通过对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地调查,了解其从顶层设计到具体项目建设的实施路径、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措施、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实际效果的评价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可行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8-0024-02
一、 引言
据有关部门统计,城市内涝灾害基本覆盖我国31个省份,“逢雨必涝,市内看海”已经成为我国城市重大灾害之一,此外水资源不足和污水治理也是目前大多数城市面临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海绵城市”的提出和实践给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建城函[2014]275号)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建设路径,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内容的规划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
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并产生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2016年产生第二批14个试点城市。2016年据统计,承担着增强城市防涝能力重任的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有19个城市出现内涝,因此有人开始质疑海绵城市在防治内涝方面的成效,甚至认为海绵城市试点失败了。
关于如何去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副院长谢映霞指出,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要缓解城市内涝,更是系统解决城市水的问题,包括水安全、水污染防治、水资源短缺、降低城市硬化铺装等源头问题。这涉及方方面面,不可一蹴而就。
二、 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概况
2015年,镇江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共有建设试点工作计划项目273个,总投资88.67亿元;试点区内项目155个,总投资40.6亿元。截至2017年10月底,完工项目208个,在建项目65个,完成投资74.73亿元;试点区内完工项目118个,在建项目37个,完成投资35.5亿元。
(一)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
镇江市海绵城市试点区陆地面积2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1.5平方公里,建设范围涵盖河湖水系、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建筑小区等,根据汇水区地形、地貌、数字高程以及排水管网系统服务区,将试点范围化为金山湖风景区、古运河片区、运粮河片区等11个汇水区。重点项目包括江苏大学海绵校园项目、虹桥港綜合治理项目、沿金山湖CSO(合流治溢流)综合治理工程、孟家湾水库及玉带河上游整治项目、征润州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等。
镇江市海绵城市系统性顶层设计采用绿色加灰色雨水设施相结合、源头中段加末端控制措施相统一,结合实现水质—水量目标相耦合,综合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如图1所示。
(二)建设目标
镇江市创新提出了“3+2”目标,即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面源污染削减6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为三大主要目标,兼顾雨水利用、提升海绵景观功能的辅助目标。
具体建设目标:①内涝防治达到30年一遇标准;②面源污染控制率(TSS)达到60%;③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相当于25.5mm;④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达7%;⑤海绵城市景观文化提升。
(三)技术措施
所调查镇江市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采用技术措施如表1所示。
三、 方案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好不好,群众是第一“验收人”。调查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得到居民对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际效果的认可程度和看法,选择江苏大学海绵校园建设项目、华润新村、江滨新村、金山湖、桃花坞等试点工程作为调查对象(各项目问卷填写及访谈人次≥30),对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实际情况及建设效果进行了调查,了解了各个项目所采用的技术。
四、 调查发现
(一)建设效果
镇江市采取“海绵+N”的做法,在源头治理过程中,选择老旧、失管、环境质量差、问题突出、群众迫切需要的小区,将海绵化改造与积水区整治、雨污分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燃气、水电改造及停车位增建等同步实施,既节约了改造成本,又提升了小区环境和舒适度。实现老旧城区的有序修补和有机更新,很多百姓看到成效后,主动要求政府优先对自己的小区进行改造。
根据调查,有81.82%的居民感觉到了在海绵工程完成后,附近的路面积水得到了改善,认为周围环境最大的改变依次是:①水文风景得到优化(70.45%);②排水问题得到改善(59.09%);③水质问题得到改善(31.82%)。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小组发现在透水路面是使用最多的措施,其能够有效地减小地表径流。在对周围居民的采访过程中,居民普遍表示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减轻城市内涝和美化生活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与部分居民认为建设效果不明显。
2017年10月,改造过的市区多个老牌积水区经过40多小时200多毫米的降雨“洗礼”竟没有积水,海绵城市成效初显,市民纷纷点赞。
总体来说,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社区环境得到了改善,降低了雨水、污水对于城市的影响,且绝大部分民众赞成态度,调查对象中有97.72%表示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只有2.28%表示不关心。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等待解决。
(二)科学的建设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规划是成功的开端。镇江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之初就做了细致的规划,为后期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科学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和汇水分区改造的方式,形成集中、连片、系统的海绵城市功能,避免步入碎片化发展的“歧途”。
2. 老城区改造以问题为导向,新城区建设以目标为导向,新老城区同步推进,因地制宜、统筹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的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保证海绵城市最终的建设效果。
3. 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调度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
五、 建议及对策
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验收指标、管理措施不完善,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以下四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一)妥善处理好工程施工所造成的影响,尽量避免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涉及居民利益时,及时进行沟通,减少不必要的麻煩。
(二)海绵城市建设下一步工作的内容应从控制“水量”转向控制“水质”,进一步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层次和丰富“海绵”的内涵——从“蓄水、排水”到“净水”。
(三)建立雨水管理信息系统,实时收集建成项目的实际数据,方便进行后期研究与制订对策,以最优的技术手段和最经济的方案来进行建设。
(四)在技术可行的基础之上降低单方造价,实现“优质优价”的目标。
六、 结语
镇江自古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目前又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一步步改善老旧小区的面貌和存在的雨水问题,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着力打造生态宜居、低碳发展的山水花园城市,海绵城市俨然已经成了镇江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期待未来镇江能成为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海绵体”。
参考文献:
[1]廖朝轩,高爱国,黄恩浩.国外雨水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水资源保护,2016,32(1):42-45,50.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发布实施[J].城市规划通讯,2014(2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排涝:持久战还是速决战.http:∥www.mohurd.gov.cn/zxydt/201609/t20160912_228877.html.2016-09-12.
[4]金山网.[EB/OL].http:∥www.jsw.com.cn/.
作者简介:
李学征,男,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陈明辉,男,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林智雄,男,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研究方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