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2018-11-09李乾蒋元涛
李乾 蒋元涛
摘 要:十九大宣告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政策工具之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改善改革方向和对策。本文从分析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特点出发,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效果,针对十九大提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四项改革措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矫正要素配置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关键词: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平衡不充分;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8-0011-02
一、 引言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要紧抓机遇,将其转变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供给体系产能十分强大,但供给体系仍存在低端无效产能过剩、高端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新变化等问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本质上来看依然是结构性问题,因此,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背景,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结合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发展和实施效果,提出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二、 社会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
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肯定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
(一)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体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侧重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遇到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不平衡,甚至包括同一个省份内部发展不平衡等;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同領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同一领域不同产业间发展不平衡、同一领域同一产业内部的发展不平衡。
(二)发展不充分
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更加注重质量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必须提上日程。在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充分转变、完善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发力。此外发展不充分还表现在精神文明有待充分提升、生态环境有待充分发展、民生领域有待充分发展及收入分配有待继续完善等方面。
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
(一)理论回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克服经济新失衡、穿越中等收入陷阱等提出的。国内学者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一是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要性的角度,杨伟民(2016)从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变化来分析,周密、刘秉镰(2017)还从中国式产能过剩由简单的周期性过剩转变为饱和需求式过剩来说明;二是进入“新常态”,需求侧改革已经难以解决我国的结构性问题,贾康、苏景春(2015)通过对需求管理侧 “三驾马车”的分析,发现需求管理的局限以及经济增长侧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新举措;三是聚焦供给侧结构性之路,胡鞍钢、周绍杰、任皓(2016)指出在稳定宏观政策、精准产业政策、灵活微观政策、服务质量托底社会政策的基础上做好“三去一降一补”的精准运算,才能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
(二)阶段性成就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现,表现为:2016年和2017年钢铁和煤炭分别累计化解产能1.15亿吨和4.4亿吨,超额完成去产能任务,并且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的过剩产能也得到了进一步化解;随着我国去库存政策的持续发力,房地产去库存取得显著成效,三线城市效果最为明显;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实体杠杆率仅上升2.3个百分点,增速大幅度回落、资产和负债杠杆率分别回落8.4和4.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和费用都同比下降0.2元左右;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业和农林渔业等基础设施投资加快。2017年我国经济增速平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82.7万亿元,同比增长6.9%,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分别为0.3%、2.5%、4.1%,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发展,高耗能行业产能有序缩减,传统制造业加速改造,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2017年就业整体形势持续稳定,新增就业达到135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58万人,截止到2018年3月城镇新增就业累计突破330万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 27.0%、28.1%和44.9%,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占比近5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结合国内外研究表明,未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将继续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此外新兴产业比传统制造业产业释放更多就业需求。
四、 面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不是要彻底消除差距,而是将这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推进结构性改革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具体如图1所示。相应的措施包括:
(一)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对我国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鼓励创新实现东部地区的优化发展,强化“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新格局形成的引领力,深化改革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大力支持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加强城市与城市、农村之间的交流合作,尽可能实现“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广泛开展产业合作、教育培育、人才交流、经贸合作等,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最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大市场,发达地区要加大对外商引资的力度,欠发达地区要加大对内开放的程度,吸引发达地区的资源流进。
(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处于长期扩张的状态,振兴实体经济是适应国内外经济新变化的必然要求。首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和传统产业的全面提升作用。其次改革企业现存供给体系,第一进行存量改革:低端无效的过剩产能进行破产清算;具有战略地位的过剩产能,充分把握 “一带一路”机遇,做到内需和出口相结合。第二进行增量改革:面对全球新一轮的技术产业改革,企业应积极通过产业和技术创新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促使企业成为行业领头羊,争取更大话语权。第三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增强实力、小企业充满活力”的企业生态。
(三)矫正要素配置,加快国内外市场并轨
稳步有效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才能使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首先矫正要素扭曲配置,做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部门对要素市场的控制、制定有利于要素升级的体制机制和破除各种机制障碍等工作,优化要素供给。其次加快国内外市场的并轨速度,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为国内市场提供与国外市场“同标、同质”的产品,提升国际市场上产品竞争力,扩大我国对国内市场的需求,是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根本。最后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环境。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首先,政府通过完善市场环境、质量标准、加强市场监管等方式净化市场环境,促使市场通过加快优胜劣汰的方式,提升供給质量。其次完善产权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要素产权制度,完善资产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最后完善市场制度结构,健全市场定价机制,构建合理的价格体系,促进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总的来说,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五、 结论
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新变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完善方向和对策。本文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出四条各有侧重、相互渗透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区域发展战略要侧重发挥“一带一路”倡议对西部大开发的引领作用,加大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兴产业发展,通过企业现存供给体系的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改革,形成大企业与小企业齐发力的新格局;优化要素供给,为国内消费者提供国内外“同质、同标”的产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要素产权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参考文献:
[1]杨伟民.中国供给侧至少存在六大问题.[EB/OL].(2015-12-28).http:∥www.rmlt.com.cn/2015/1228/412973. Shtml.
[2]周密,刘秉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是必由之路?——中国式产能过剩的经济学解释[J].经济研究,2017(2).
[3]贾康,苏京春.“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J].全球化,2015(3):63-69.
[4]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45-45.
[5]徐奇渊.去产能政策的进展及其影响[J].国际经济论,2018(2):68-81,5-6.
[6]蒋永穆,周宇晗.着力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0-28.
[7]赵鹏.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7):49-56.
[8]韩英.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困境原因及对策探析[J].市场论坛,2017(10):18-20.
[9]李婷.试论我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视角[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1):68-72.
[10]周小亮.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突破[N].光明日报,2017-08-15.
作者简介:
李乾,女,河南三门峡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产业经济;
蒋元涛,男,山东泰安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航运经济和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