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精神价值
2018-11-09邱万安
邱万安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它不仅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巨大的实践成就,还孕育了丰富的精神价值。该文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精神领域所产生的三大价值:雄辩地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科学性,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激励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在新时代,要继续发扬这些精神的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精神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9.074
Abstract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success of the reform of China's revolutionary construction. It not only produced fruitful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nd great practical achievements, but also gave birth to rich spiritual values.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three values of Marxism in China in the spiritual realm: eloquently confirming the inherent scientific nature of Marxism,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the cohesiv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stimulating the innovativ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new era, we must continue to carry forward the role of these spirits.
Keywords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spiritual value
中國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究其根源,在于重视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贯穿实践的主线。从实质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从特殊的中国国情和变化的时代特征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中国元素、中国经验融入其中,使之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其结果就是:丰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得以形成,辉煌的为民所享的实践成就得以扩大,丰厚的精神价值正在形成。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进入国际社会的领导阵营,就必须具有属于本民族的特质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崭新历史阶段之际,从精神领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产生的价值,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种认识或理论是否符合实际或规律,是不能通过它自身来说明的,因为主观无法检验主观本身,必须通过客观实践的结果来加以验证。在十九世纪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揭示了资本主义变化发展的规律,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是其替代社会形态。由于自身所包含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科学性,所以从问世以来,它就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无产阶级亦以此为基础从事着解放自身和整个人类的伟大壮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得以产生,是因为人类思想发展到了相当阶段,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也获得了两个伟大的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尽管它的产生具有科学的前提和过程,但其基本原则的科学性、真理性还必须通过在它指导下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予以明证。
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曾经遭受过严重质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改变国体,曾经执政数十年的苏联东欧共产党退出了历史的政治舞台,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创,马克思主义受到严峻挑战,甚至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妄言“历史已经终结于资本主义”。其实,仔细研究原来的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发现,它们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彻底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固化了,却没有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过几十年的历程,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使国家越来越失去吸引力,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它们的失败,绝对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绝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灵。
而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她就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并把这些基本原则同中国特殊国情和变化着的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领导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更伟大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前瞻性,为这些历史性成就所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为这些历史性成就所明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理论和列宁主义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理论的科学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明证;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和良好效果所明证;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的科学预言,为探索时期的成果特别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业绩所明证。在鲜活的事实面前,当年幸灾乐祸于苏东剧变的资本主义学者,也不得不收回当年认为“社会主义已经结束”的错误言论。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在理论领域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并在实践领域进行了艰苦的创造性尝试,终于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不同于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模式,也不同于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激发全世界的人们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重新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这条道路所带来的实质性影响,向全世界充分表明社会主义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在快速生长。
指引中国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虽然融入了中国元素、中国文化和时代气息,但因为它彻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仍然是它的基本内核: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立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联系发展矛盾等基本观点。故而,从内在逻辑联系上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早期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们是流与源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实践所取得的系列成功,再次证明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正确地预言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理论成果和巨大实践成就,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伟大理论,社会主义依然是当今时代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思潮;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解释力也得以增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生力量得以增强,这利于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话语主导权。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民族生活方式、共同理想信仰和价值理念,概称为中华民族精神。它集中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与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增強了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力量。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的共产主义信仰。信仰在各种意识里,居于最高地位,统摄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形态,统摄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在人类精神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中国向何处去”的世纪话题,先进的中国人为此而不懈探索,寻找某种能够在华夏大地上落地生根的西方制度,但终归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产主义信念在中国人民心中逐渐强化起来。但是,革命初期的失败、建设初期的挫折,曾让一些人对共产主义信念产生了动摇。中国共产党在反省革命失败原因之后,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为此欢欣鼓舞,对中国的共产主义前景充满信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前途坚信不渝。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成果和成就,使人民的共产主义信念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使民族的共同奋斗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坚定。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增强了人民的向心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要素是中国人民力量得以凝聚的基础要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成为国家统治阶级之后,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丰富得多的物质财富。因为只有如此,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在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显示出超越资本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上述原则,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党领导人民通过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民主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为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人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制度基础;通过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开放,率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验,使整个国家的综合力量持续增强,并通过贯彻“以人为本”、“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等理念,极大提升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增强了人民对党的信任与信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了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民族凝聚力的(组织)核心是不同时期领导着民族事业发展的社会集团”。特别是作为复合民族集合体的中华民族,必须要有一个坚强坚定的领导核心。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一道克服重重困难、应对诸多挑战,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执政理论更加完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处理内政外交国防的能力获得极大提升。在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增强的情形下,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感召力、号召力亦因此而增强。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并激发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持续分析中国新问题、解决中国新问题的过程,因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革命时期,运用创新的思想路线积极与保守的思想路线作斗争,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摒弃“以俄为师”理念,用迥异于苏联东欧的方式成功地实现了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化;一九七八年以来,冲破僵化理念的束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找到了在国情极具特殊性的东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方法,将经验提炼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述实践过程,就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完善与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今天,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除了业已取得的硕大建设成就和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之外,我们的事业也面临着各种阻力和干扰,充满着风险和挑战。“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在这些风险和挑战面前,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扬创新精神,务必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上述精神价值,同理论成果、实践成就一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和宝贵财富。在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下转第173页)(上接第159页)历史时期,怀揣并发扬宝贵的精神,我们的事业一定勇往无前,民族复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王静.浅谈马克国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9(12下):33.
[2] 黄新.关于根本信仰的理论思考[J].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3] 肖莉.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J].广州: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
[4] 刘先春,蒙慧,蔡文成.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3-21.
[5] 张静如,周志强.中国共产党是最富创新精神的党[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