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在物象和心象之间飞翔

2018-11-09李晓妮

参花(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物象纸条诗歌

李晓妮

诗歌是有翅膀的,笔者与诗人陈德贵是在一个诗歌微信群认识的,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诗歌的气场已经通过文字传达过来。我注意到他的诗歌发表在当下中国的各大报刊,并获奖无数,令我很是佩服。从馆陶返黔南,陆陆续续收到他的一些诗歌,初读无惊人之笔,但越读越有味道,耐分析,耐琢磨。

读陈德贵的诗,感受到诗歌通透,留白,有着大自然之微妙,常常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因为他的许多审美意象来源于古典意象,营造出非常精美的意境。如《星星点点》通过蝴蝶在静夜飞行的动态细节,映现出属于印象派的美丽画面:旧报纸的矜持,逝者的颤栗,淡淡的桂花香……这些物象共同构成了诗人的审美世界。作者还善于发现物象中的新的審美元素,如写“玫瑰花”,一般的作者直接指向爱情,而他则抒写了玫瑰花的文化背景,调动出诸多审美元素,令人眼前一亮:如一弯浅月可以镂空,如果蒺藜的口令可以破译,等等,从而激发出跌宕的思绪。

在如何写出意象方面,陈德贵狠下功夫,能用旧瓶子装新酒,挖掘出自然物象新的精神内涵。如《黄昏的乳汁》,很多诗人都写过黄昏,但是能把这个自然景象写出新意就太难了,而陈德贵通过这个物象,写出母爱的伟大,既写出传统的黄昏景象,又提升了风景的道德意义。“别再以火炉之手/探我冰冷的胸膛,你看/劫去我的彷徨、我们的罪恶”,这是对人性的解剖,是每个自然人必然要面对的自我。此文本中黄昏既有“清澈的乳汁”,也有“火炉之手”,这只手可以在清澈的乳汁中受到感化,完成新我的塑造——是《黄昏的乳汁》的思想性所在。在商品社会,一个人常常会有下坠的沉沦感,即使面对美好的物象,也会无所适从。陈德贵却能做到对生活中的丑,保持足够的警惕,抑制负能量,确实难能可贵。

陈德贵对于现代诗写作技巧非常熟稔,善于在物象和心象之间完成转化。如《转动锁孔的浪涛》,能令人想到对于真理上下求索的状态,“就让我坐在空空的屋子里吧/听听那把钥匙转动锁孔的声音”。依笔者的理解,打开锁孔,即是打开真理之门,而钥匙即是走向自由的桥梁——然而在这一切实现之前,需要经历磨难。“心,摇摆于沉重的桅杆之上”“太阳的鞭/打不烂枯死的树”。诗人从钥匙中找到心灵的感动与觉醒,写的是人的遭遇,直面追寻真理的艰难性。他的诗歌《第三种颜色》充满了暗喻色彩,在一种矛盾状态中,坚持“将第三种颜色,涂抹在村口”,虽然作者并没有解释什么是第三种颜色,但人和自然生灵共振的基调非常鲜明。

中国现代诗经过百年沉淀和发展,已经逐渐走向反抒情,不断地加强文本的叙述性和口语化。陈德贵的诗歌《一列火车过我家门》叙事性很强,从第一节到第三节,都像是在讲故事,有悬念,也有揭秘,更重要的是升华。“我使劲读,居然把纸条读成了一面镜子”,这首诗歌,叙述的是一个人在铁道边捡到一张纸条的偶然,内在却是生活的偶然和必然之间的关系。第三代大诗人于坚写过诗《尚义街六号》,叙述得很精彩,陈德贵的这一首也叙述得很精彩,表达了“生活在远方”的浪漫情结。此诗歌文本虚实结合,其中火车是实物,而火车上掉下那个纸条未必存在,但是诗的结尾,居然把纸条读成一面镜子。纸条与镜子之间很难找到类同点,然而纸条是从火车上掉下来的,纸条就有了可以变成镜子的语境。镜子可以照出一个人在平常生活中的平庸,尤其是结尾一句,“一朵桃花在镜子里开了”,更提升了镜子的诗意。

陈德贵的诗善于处理物象的动静关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青螺》是写水中小动物,青螺在水中慢慢爬行,接近于“静”,但在河边玩耍的孩子是动的,他在“盯着看一枚青螺在水底爬行”。无论是孩子,还是水中的青螺,都生活在时间里,孩子的妈妈和奶奶也活在时间里,当孩子蓦然回首,发现“奶奶头顶的银发/长到了妈妈的发丝中”,把奶奶头顶的银发与妈妈进行了置换,既表达出时间的永恒,也不失童趣。还有他的《滕王阁》,已有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写过,要想超越只能另辟蹊径。他的出色之处在于诗中的语言和物象,具有元代马致远作品的空旷:有蝴蝶,行云,荒原,树等景物,还有作者的否定之否定的艺术思维。他没有去刻意表现滕王阁的建筑状况,也没有去表现古建筑的历史,而是欲扬先抑,滕王阁“飞不出蝴蝶/响不遏行云”,即使这样,也不妨碍它留名千古,“只因黎明女神”。女神是存在的,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对于存在而言,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活在时间里。“时空”概念不断被文学家借用和重新命名,来自阿根廷的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就对时间有深刻的感知。时间是属于永恒的,也属于所有人的感知;只要有心,所有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重新感知时间。陈德贵感知到时间的轻快,也感知到时间中的沉重与沧桑,他的诗《沧桑的屋檐》,借助于房屋建筑的陈旧,勾勒出乡愁,勾勒出伤感……当然,乡愁未必伤感,“老槐树上一群小斑鸠/也正朝向太阳西行的地方/飞翔”。有老树,未必有昏鸦;有西风,未必有瘦马。作者对时间的描写是圆形的,这首诗在节奏上不紧不慢,从整体上是安静的,但是突然曲径通幽,给读者以阅读的快感和心灵的感动。

对于诗歌写作,虚写有时比实写更有难度,因为虚写缺乏生活细节的支撑。虚写也有一个优势,可以更多地体现“意义”。如陈德贵的《潜鸟的飞行》,并非写潜鸟的飞行状态,而是借助以潜鸟写一种生活状态,“——那怪笑/划出灵魂的火花”,瞬间一跃而飞到天空,“步履不再蹒跚了,丑脚也从水下/拔出悠扬的风”。人可以伟大,也可以渺小;鸟同样可以伟大和渺小,但有了从水下一跃而出,就有了几分伟大的内涵。《潜鸟的飞行》属于智性诗,叙述的人间万象和自然世界的瞬间形态。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有自己形而上的对于生存的理性思考。潜鸟从水中飞到天空,完成了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作者把潜鸟的生存状态放在读者面前,产生眼前一亮的审美效果。作者并没有执意解答什么样的生活才有价值?只是通过对潜鸟的飞行,感知到人类生活。大部分人生活在生活的附加品中——名誉,地位,物质,财富等,偏偏忽略了本真地活着,也许这是作者提醒读者的地方。

世界在作者眼中是美的。陈德贵写过草原上的格桑花,写过洞箫,写过沉鱼,写过落雁……落雁并不因为失落而哀怨;沉鱼沉于江,不因为沉江而远离美,洞箫不仅是乐器,还是用灵魂表达的声音;格桑花中藏尽了人间烟火和神性的慰藉……总而言之,作者笔下的自然万物,经过吸收沉淀,重新爆发出来则是生活的另外意义。笔者认为这是陈德贵诗歌不同于别的诗人的地方,同时也相信他一定会写出更加优秀的诗篇。

猜你喜欢

物象纸条诗歌
纸条大侦探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五张纸条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