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之媒 书之魅 摄影图书研讨会发言摘要

2018-11-09

中国摄影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画册图书摄影

8月28日,由《中国摄影》杂志社和影上书房联合主办的“影之媒 书之魅—摄影图书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启动仪式,在中国摄影家协会隆重举行。启动仪式上,还宣布了《中国摄影》杂志与影上书房以影上书房的馆藏资源为依托、联合发起的“影像学者驻馆计划”,它将作为中国摄影图书榜的重要延伸项目。

自2016年开始,中国摄影图书榜已成功举办两届,共推出20家出版机构及个人的30种摄影图书。在“影之媒 书之魅—摄影图书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就摄影图书评选与影像文化探索之间的关系,摄影出版的趋向和挑战、摄影图书的本土实践、引进版摄影图书的现状及相关思考,摄影出版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这些发言和讨论本刊整理摘编如下。

高琴(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在摄影业界几乎都是以评选摄影作品为主的情形下,以书为题,发起摄影图书榜评选可谓独树一帜。

中国摄影图书榜,以榜为由,践行的是其意义、价值和目标。我认为图书榜除了推介优秀的摄影图书,奖励竭心著述的作者,更重要的是引领整个业界对摄影图书的关注、阅读,进而促进思考、思辨能力的提升,推动摄影文化建设。

毛小芳(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

连续两届作为中国摄影图书榜的组委会成员参加了评审活动,见证了这个平台的创立和成长,我有几点感想和意见:

1. 正向效应。两届中国摄影图书榜的举办和《中国摄影》杂志刊登图书榜专辑,提高了业内对摄影书籍的关注度,各类别年度优秀图书的评审提高了出版社对精品图书的重视,今年以来引进版理论图书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有增加;图书榜对优秀摄影书籍的推荐对影友阶层有强大影响力,对摄影人群的专业摄影书籍阅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要以图书榜为点,联合各方延伸搭建摄影图书节等落地活动,扩大影响力。吸引国内外出版机构参加摄影图书节活动,创作者、出版者面向大众经常做书籍分享,引导大众开阔视野,提升阅读和解读照片的能力。

3. 以图书榜为动力,不断进取,缩小与国外摄影出版的差距。国内摄影出版与国外摄影出版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差距不小,应持续不断地努力缩小差距。

徐艳娟(《中国摄影》杂志主编)

摄影图书榜活动举办两届以来,一方面通过强化摄影图书这一细分市场的概念,引发了更多人对摄影阅读的关注和兴趣;另一方面也成为集合学者、编者与读者的平台,为摄影阅读与出版营造了专业的学术氛围。虽然,屏幕阅读给纸质出版带来巨大挤压,但这种挤压也可能会为人们重新发掘和审视纸质出版的特性提供动力。比如和电子阅读相比,书籍的“物质属性”从“本来如此”变为“值得玩味”,深入研究其物质性与阅读心理的关系,在数字出版、按需印刷等技术的合力下,将会为编辑和呈现提供更多的空间,并进一步触发新的编辑理念,带来新的阅读兴趣。

王新妹(影上书房馆长)

影上书房除了收藏中国的摄影画册之外,也花了很多精力来收集国外的画册。因为画册是除了原作以外,观看艺术家作品最直观、最准确的方式,而摄影画册和其他专业类的图书一样都是比较“小众”的,但正是因为这种“小众”性,制作精良的摄影画册是可以被当做艺术品来看待的。中国不缺好的摄影师,也不缺好的印刷机器,但是和国外相比,国内的摄影画册仍然需要艺术家、编辑、出版社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是在策划制作方面,在推广上也是急需加强。

从上两届的评选结果来看,史料类、引进类的摄影图书占据了榜单的大半江山,而自制摄影图书正是我们期待的原创影像类画册的雏形,如果图书榜的评选能对这类的艺术家有更多的支持,那对推广国内原创影像类画册的出版,和改变读者只喜欢观看、收藏国外经典画册的习惯,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汪家明(原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第二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委)

作为出版人,尤其是作为摄影出版社和美术出版社的从业者,我知道摄影阅读还远远无法与美术阅读(主要是绘画)抗衡。

摄影阅读可以分为许多类:技法类、史论类、教育类、文化类、纪实类、欣赏类。这些年摄影书的出版,估计一下,技法类占了绝对多数(大概是70%~80%),其次是纪实类(大概是10%~20%),其他史论类、教育类、文化类、欣赏类统共占了1%~10%。

仔细分析一下,摄影的纪实功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是美术作品无法比拟的地方,尤其是在电影、电视还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要看到那个时代的真实影像,靠的只有摄影。所以,那些年能够成为大众摄影读物的只有《老照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摄影图书欣赏类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摄影阅读,最能反映出读者的艺术素养,也是摄影书大众阅读时代到来的象征。总之,随着中国人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阅读的品位和层次也会提高。但如果我们传播方式不能与时俱进,则摄影的大众阅读时代能否到来就不容乐观。也许中国摄影图书榜可以把创新传播方式作为评选内容之一。

顾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第一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委)

大多数所谓的摄影研究,在选取文本时有某种随意性。因为一个摄影师一生拍摄数万张照片是家常便饭的事,但在对其工作进行书写时,往往只能列举几张照片论述了事。这当然和摄影这个媒介的特殊性有关,但这样的特殊性同时也包含了危险性,因为对于摄影家的叙述意图没有特别的限制,研究者的言说不知不觉就随意起来。而作为创作文本的摄影图书的出现,就可以要求研究者至少要考虑并且尊重摄影家在安排照片叙事时的意图。也因此,基于此种具有相对完整的创作意图的文本的研究,可能就很难也不能随意放谈。你需要考虑摄影师的叙事立场与叙事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对于作为作品文本的摄影图书投注更严肃的关注。因为有了这样的严肃关注,摄影师的工作所得到的评价可能会很不一样。

中国摄影图书榜中,摄影图书首先是作为评选对象,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对它进行一种评价。這是不是同时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可能性,就是说我们的摄影研究是不是也应该可以开始意识到作为研究文本的摄影图书能不能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和新对象。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就像我们通过摄影图书发现中国摄影家的工作的新特点,即他们越来越有一种充满了主体性的创作要求,即希望通过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和具有物理属性的物件—摄影图书来充分表达自己对于摄影和某些问题的完整看法。当然,摄影书的生产、制作背后也许并非只是摄影家一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因为他与设计师、编辑等有各种博弈与妥协,最后形成了摄影图书这么一个物件。

从叙事的角度,中国以前的起承转合那种叙事机制,到后来出现的大量非叙事性的摄影画册,这非叙事是意识到叙事以后才有非叙事和反叙事,反映这些叙事意图的文本,都要以一个可以我们完全触摸把握的东西来作为对象思考它,书写它,流通后还要研究它。在这个前提之下,我想说,今后摄影图书能不能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入到我们的思考中,让我们重新思考摄影研究的形式与方法,给摄影研究带来新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对摄影研究的随意性,甚至有可能也是对美术研究的随意性的反思的开始。

陈卫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第一、二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委)

摄影出版是个信息集合工程,通过一种简明直观的传播方式,为艺术创作、宣传事务、公共关系、社会交往提供平面传播介质。从摄影事业的世界走向来说,摄影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今天全民教育的手段或公共文化的载体,学术运动中的新文化史学派已经把包括摄影在内的视觉文献研究作为一个学术生产的新增长点。发达国家的经验是把摄影变成历史编年叙事,形成一种图像教科书。摄影作品的质量、表现力和影响力涉及到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品质、道德诉求和社会激情的历史定位,是一种技术文明和当代文化的积累和呈现,这是我们通过摄影图书榜来建构中国本土文化形象的实际意义。因为直到现在为止,印刷文明的水准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成就的主要依据。

今天的摄影出版,可能面临来自于人性诉求、社会思潮、接受习惯和技术更新等各种变化所产生不同的市场流向。根据这两年的参选活动的观察,就摄影图书出版提出下列几个建议:

第一,考虑到摄影教育的规模和专业提升的需求,通过系统研究,编辑一套以上从中国角度来理解世界摄影历史变迁及其创作路径的摄影流派经典。第二,摄影出版和文化事件相结合,大型展出活动尤其是文献性、事件性的展出一般都有出版物作为重要载体。这类出版的市场流量的可持续性取决于活动本身的影响力和品质与社会文化心理的互动。第三,是技术技能教育的普及,这个市场板块的趋势就是一个科普市场的增量逻辑。第四,大众文化的诸多主题,比如城市文化研究中的地方图像史,就可以排列若干主题编辑出一套公共历史,另外还可以考虑根据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开发出与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相关的具有文化人类学意义的各种图像读本。第五,根据当下青少年互联网各个不同年龄段的热点需求,组织专题出版。

任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第一、二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委)

“photobook”在西方其实也是一个新词,它的出现,存在一个目标,将具有叙事导向以及作者导向的摄影书与传统的摄影图录和摄影作品集区别开来。这个新词的出现,同时也说明自2000年以来在西方摄影界逐渐流行的摄影书热潮,也是一个新的现象,并且也需要概念的界定和内涵的阐释。由于西方的摄影类图书出版已经很发达,出版社、摄影师、设计师,甚至包括摄影节,书店对这个新词很快就接受并理解,整个摄影文化共同体内部对何为“photobook”达成了默契。

当这股热潮进入中国。我们的语汇里已经有了“摄影画册”、“摄影作品集”此类称呼。仅仅将之翻译成“摄影书”,可能会令人感到困惑。尽管我们也对之进行阐释,但实际情况是,符合西方界定的“photobook”概念的书在中国并不多见。解释photobook与翻译“documentary photography”的困难一样,我们并未有一个完整而连续的实践支持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但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一些对“photobook”概念的创新理解在本土出现了。比如一些所谓的“手工书”,它们不是西方概念里的摄影书,但却也创造了一种新的形态,把纸张和照片的展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可阅读的作品展示方式。但它们已经不是书了,也非精巧的手工,我甚至想将之称为“纸上展览”。

图书榜过去的评选中,也在不断摸索,比如“自制书”的提出,就在语意表述上提出了主张,契合了中国本土的语境。

我们未必要追寻西方概念界定里的“photobook”的实现,更需关注“摄影书热”刺激下的“变异”,从而分析出中国本土摄影书实践的可能路径,“变异”也许会成为一些可能,但需要进行甄别、给予研究和分析,这也许是中国摄影图书榜可以努力的方向。

郑幼幼(浙江摄影出版社工作室主任,浙江省摄协副秘书长)

《中国摄影》杂志和影上书房主办的中国摄影图书榜,全面而权威地梳理了年度中国摄影出版制作,同时推荐了各类优秀摄影书。它既是对当代摄影文化的一份重要的考察报告,更是对摄影书出版与阅读的敏锐指导。它将中国摄影书的制作出版置于独立的衡量平台,通过对每一届评选的实施与反思来引导对摄影书的极大关注,使作者、制作出版者、阅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和考察各自领域的丰富信息,既是风向标又是重要的研究平台。对于出版机构而言,它提供了参考系统,褒奖了优秀者,同时通过比较分析也使不足与缺失更加明显,这对摄影书的制作出版有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

当下国内摄影图书出版较之前在选题结构、译者资源、设计水平、材料装帧、印刷呈现上都有了一定进步,但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图书市场销售渠道结构进一步向网络渠道倾斜,网络书店与地面店的比例约为7:3,而摄影图书销售力强的网络书店数量并不多,这导致总的销售渠道萎缩,铺货与补货量减少,为图书的首版提印带来很大压力。其次,提印数减少加上原材料涨价,给图书成本带来极大的压力,图书定价很难维持在原来的水平线。第三,译者队伍较前些年有了壮大,但更多的新译者,虽然有国外留学的背景,但在翻译技术上非常需要打磨,必须先度过翻译新手期,而成熟的译者仍在流失,转向其他更容易建立个人知名度、收入更丰厚的方向。第四,为补充图书销售动力不足,很多出版渠道在拓展网络销售平台。第五,图书制作水平在提升,但高精制作仍缺少,作者、设计师、编辑、印厂之间需要更好的合作以催生更多更好的摄影书,尤其是作为艺术书的摄影集。第六,在引进版与原创的格局中,原创仍显薄弱,无论选题策划、组稿质量、作者对书稿的驾驭熟练度、成熟编辑的队伍,以及对后期成书的介入与把控上,摄影书仍在寻找大量成熟的作者与编辑,而成熟的摄影书编辑甚至比成熟的译者更缺乏。

著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提出书籍设计的三个层面:编排设计,即调度信息在时间与空间中陈述的过程;編辑设计,即演绎文本信息诗意阅读的书戏;装帧设计,即完成呈现书籍形态审美意境的物化过程。同理,当摄影书的出版重心落到对这三个层面的真正关注与实施上来时,摄影书会越做越好。国内摄影图书出版任重道远,我们还需继续、不断地努力。

张宇(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助理、编辑部主任)

近几年,摄影出版板块的出版态势越来越多元、丰富。无论是国外经典摄影文论、画册的引进译介,还是国内本土摄影研究者、摄影师的成果结集出版,都是硕果累累,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高点。这样的现状能否继续维持,值得关注。

因为工作关系,个人对国外摄影图书出版的关注更多的是关于摄影文化、理论版块,也和国外的摄影机构有过交流。我认为,在内容的原创性上和出版规划的持久性上,我们的研究还存在相当差距,国内的摄影出版机构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中国摄影图书榜的评选,为国内摄影出版机构提供了相互学习、增进了解的机会,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可以参考的摄影年度图书书单。建议除年度图书外,增设摄影图书提名奖,使更多的优质精品摄影图书走进读者视野,同时也是对作者、译者、编辑的鼓励和培养。

郑丽君(中国摄影出版社策划编辑部主任)

应该说中国摄影图书榜这两年做了很多扎实的梳理调查工作,堪称精华版的开卷摄影图书榜,它在中国摄影金像奖取消图书类的评选之后很好地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对于图书作者和出版工作者都是一个鼓励和交流切磋的平台。评选之外的进一步专题性分析研究,以及国外出版领域的调查研究,对于国内摄影书的出版都提供了很好的选题策划基础,有利于作者和出版方更好地确定图书选题的坐标定位和蓝海方向。

近年来国内的摄影书出版并不容乐观,由于成本、选题内容和市场等方面的原因,国内摄影出版社的新书贡献率也呈下降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影像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图书之中也是事实,简言之摄影的本体性在图书出版方面比重继续下降,或许这也是摄影愈加社会化、功能化和生活化的一种体现。

不仅如此,包括民营出版公司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涉足影像文化,甚至专题制作摄影人的摄影书,其强大的资本和营销能力给摄影专业出版社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胡昊(摄影及艺术批评写作者、“理想国”影像馆图书编辑)

我主要谈谈国内引进摄影理论图书出版的现状:

(1)图书的定位已经从对外国作品的介绍梳理逐渐转向相对深入的理论与批评著作。

(2)引进的工作仍然缺乏系统性,现有的图书仍无法为国内读者勾勒摄影理论的地图,尤其是在20世纪中后期,在批判理论和法国理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批判的摄影史研究还极少涉及,更不用提在《思考摄影》和《意义的争辩:摄影的批判史》这类摄影理论与历史研究新经典之外更偏向艺术史的研究成果,比如迪迪-于贝尔曼、达弥施、汉斯·贝尔廷。

(3)引进外版摄影图书的困境:专业素质过硬的图书编辑数量较少;出版工作未与国内外学界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版权问题;收支不平衡,摄影图书的制作、设计、 排版要求较高,但印数却为受众群等因素所限,导致编辑、印制、营销投入和实际经济回报不成正比,呼吁研究机构或有志于资助摄影出版的企业、个人对此类图书的出版给予支持。

冯克力(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主编、第二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作者)

从影像开发的角度来说,《老照片》做得比较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在于这两方面:一个是把照片纳入历史叙事,再就是在大众和影像和图片之间建立一种关系,达成一种交流。这两点是我们做《老照片》这些年一直坚持的。

陈丹青先生在谈及《老照片》丛书时曾说道:“《老照片》里的照片超越摄影,一如它所刊出的文字超越文章。”照片一经诞生,其所蕴含的信息与价值便超出了摄影本身,可以说,照片超越摄影的特性是与生俱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照片作为一种出版资源具有多方面挖掘与开发的可能性,正如对任何一幅照片信息、意味的解读都难以穷尽一样,照片作为出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取之不尽的。《老照片》这些年所做的,主要侧重于老照片社会历史信息的挖掘与呈现,发挥了老照片在历史叙事中的难以替代的作用,即“以图证史”。在“证史”的同时,也为研究中国摄影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并贡献了一些独特的视角。

施翰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8上海双年展项目”总协调、第二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作者)

我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和大家分享一下《瑞象摄影文丛:身体·性别·摄影》这本书背后的情况。这本书的出版实际上与当时瑞象馆的一系列其他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瑞象馆一直试图拓展围绕影像所可能发展出来的讨论,让它与其他学科、社会现象或其他文艺形式形成互动,从而再反过来去审视影像的本质。在这本书出版之前,瑞象馆已经举办了与这本书的主题相关的展览和一系列的活动,这些工作不仅让我们对这个话题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也让我们关注到这个领域的一系列重要的作者和文献,同时还让我们得以接触到了关注这个话题的本地理论、文艺和行动团体。这些都让我们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对内容的规划有了更大的把握和更广的视野,而且在文化生产活动与社会现实问题之间建立起实实在在的联系。

何伊宁(摄影史学者、独立策展人、第二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作者)

我的切入点是摄影展览图录,以《我们需要怎样的摄影展览画册:从图录到艺术家书》为题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1. 做展览画册的目的:策展人、博物馆方研究的延续;艺术家作品展示的拓展和补充;展览时效性的延伸;为展览提供更多的语境,帮助观众理解展览提供更多的帮助;学者、观众的研究和收藏。

2. 摄影展览画册的趋势:研究型展览画册;分册+别册设计;小展览+艺术家书;画册作为展览。

3. 摄影展览画册设计的考量:书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寻找作品之间的差异化;出版人、设计师和作者之间的沟通与对话;纸本和展览的区别、编辑的逻辑;跳出咖啡桌书;读者对象是谁?

4. 与摄影展览画册出版相关的实际问题:编排和设计的模式化;照片的碎片化、素材感;展览机构的眼光;时间(架构、预算、打样、方案修改、印厂沟通、出版社风险规避、校对);装帧工艺的可能性;如何去做传播。

5. 最后还想给大家一个启发,我最近在帮中国摄影出版社翻译《做书的艺术家》这本书,里面有位叫瓦尔特·柯尼格(Walther K nig)的德国出版人说:“我不喜欢收录第三方评论的艺术家书,我总是喜欢由艺术家自主创作的书。例如,我对出版一部有馆长介绍或采访的艺术家书不感兴趣。就我个人而言,我强烈认为艺术家的书应该是一本自主的艺术作品—一本艺术家作为导演的书。”这是否是未来展览画册去思考的方向?

白杉(独立摄影师、第二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作者)

我认为摄影书是移动的展览。

自制摄影书,我觉得需要承担很多角色。前期的选题策划、编辑制作。以及后期的传播、推广,等等。做一本书,其实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在每一个角色里面参与进去、成长,去找到自己的不足。

现在其实图像已经泛滥化了,每一个摄影师都可以拍出很多不错的图片,但是可能会缺乏一个编辑过程,以及合适的呈现方式。我是喜欢书这种载体。拿在手里,像一个移动的展出。比起做一场摄影展来说,它的成本会更低(事实上一本书的成本、精力也很大)。

虽然说人们越来越倾向网络化阅读,但我觉得摄影书在国内才算刚刚起步阶段,其实有大量的题材可以被挖掘。

猜你喜欢

画册图书摄影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小画册
小画册
小画册
小画册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