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作品选登

2018-11-09

中国摄影 2018年10期
关键词:摄影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文联

“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将4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浓缩在216幅充满细节和温度的摄影作品中,见证了历史,体现出中国摄影人的责任和当但。展览受到各界关注,并引起热烈反响。

“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是中国当代文艺创作工程重点项目,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领导高度重视,从始至终关注展览策划、组织、呈现各个环节。中国摄协主席李舸担任总策展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担任执行策展人,中国摄协副主席居杨、柳军等分别参与相关环节工作;艺术家方蕾、策展人崔波、摄影家赵云等也是策展团队中的成员。

本刊在选登部分展览作品的同时,约请李舸、陈小波、赵云撰写了策展感言。

李舸:展览落幕并不意味着展览的结束

这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次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不仅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在媒体上也广泛传播。许多观众走进展场,一张一张地细细品读作品,逐字逐句地阅读图片说明,场面很感人。

这个展览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的话题。整个筹备过程历时半年之久,原定展览时间也因为一些外在原因,一再提前,正式开幕时间几乎提前了一个月。其间工作量之大,各方协作之辛苦,真是令人难忘。现在看来,我们收获颇丰,也感慨良多。简言之:

第一是创作方向问题。在征寻作品过程中,除了那些名家经典之外,我们还发现许多摄影家几十年来,始终在自己的那一方土地上默默耕耘,他们呈现的这些作品之所以能让人过目不忘,让观众产生共鸣,是因为他们植根基层,从人民的立场、生活的立场、时代发展的立场去潜心创作。这个展览再一次给摄影人发出启示:不以生活为根基、以人民为导向,不紧跟時代的步伐,摄影创作就是无本之木。

第二是摄影展的呈现样态问题。在中国文联领导的直接指示下,这个展览从一开始定位就非常明确,要从普通人的生活视角出发,从衣食住行等细微主题切入,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态来呈现,要娓娓道来,讲述变迁。一个展览只有充分尊重艺术规律,精准定位,并采用恰当的展陈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三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策划这个展览不只是为了展出这十几天。大家知道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中国摄影变革的40年,我们的摄影队伍、艺术观念、技术设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也希望籍此梳理中国40年来的摄影发展历程。我相信,这个展览在国博的落幕并不意味着展览的结束,这么多的图文,如何进一步整理出版、如何在新媒体上传播、如何把这次收集到的更多资料运用起来、如何引导年轻人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往后回望,向前行走……这个展览还有许多后续的话题需要思考,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需要做。

陈小波:40年记录中国,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展览

翻开我两个月前接到这项任务写下的策展手记,表达了我对这个展览的最初定位:

“40年记录中国,我们要在国家博物馆做一个什么样的展览?

做一个不只是给摄影师看的展览;

做一个观者可以在里面看到自己的展览;

做一个关乎中国人命运的展览;

做一个可以看到40年中国摄影者担当的展览;

做一个引领观者走到历史深处的展览;

做一个让观者慨叹一切来之不易的展览;

做一个照片自己开口说话的展览;

做一个说人话、用感情说话的展览;

做一个没有超人只有常人,没有英雄,只有百姓的展览;

做一个没有宏大叙事,只有日常生活的展览;

做一个用图像物语取代高大全表述的展览;

做一个表述百姓苦苦追求安稳生活的过程和梦想的展览;

要把展览做成一部书;

要把展览做成一部多幕剧;

要把展览做成一个真正的图像志。”

这40年沧海桑田的巨变,让我们有太多的话可以说。

刚开始,我们就决定用两条线贯穿整个展览:一条是中国百姓40年来的命运,一条是中国摄影者40年的担当。

我一直坚定地相信中国摄影有很多人在记录有意义的东西。需要有一种新的识别的系统,让很多人进入这个系统里面来。感谢这个展览,给了我一个梳理中国纪录摄影的机会。

关于选择照片,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三个标准:一,写满历史痕迹;二,诗性;三,情感力量。如果还有其他标准,我希望这次有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影像,陌生化的影像。

这个过程让我还有些新发现:有的很有名的摄影者照片来的特别多,遗憾最后一张都没有选上;还有一种摄影者其实有好照片,但是他对自己的照片认知不对,一直给我推红光亮的东西。我说:请给我再朴素一点的、再民间一点。终于在他早期的照片中,找到我需要的影像,特别朴素的影像。

这次《影像见证四十年》大展,承蒙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信任,我担任执行策展人一职,而艺术总监方蕾、学术主持王轶琼、文字撰稿郝方甲、李明,策展助理崔波、赵云,设计师团队等,一众人马,个个作风强悍、守土有责,专业、靠谱,不余遗力。

展览的背后更有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领导的鼎力支持。中国文联李前光副主席在第一次审片留下的话语成为我们强大的动力:回望过去,我们国家走得太快,百姓太不容易。生活不容易,但又是那么鼓舞人。我们在图片中国看出中国摄影人40年的担当。我们这次要拿出最佳影像,更要拿出最佳展览。

这个展览承载了百姓的命运、承载了摄影界的担当,更承载了我和所有参与者的爱与梦想。

赵云:展览的每张作品都写满了历史的痕迹

这次展出的216幅作品,是中国203名艺术家对4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记录,张张作品都写满了历史的痕迹,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把这些作品整合在一起,就能清晰地看到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这次展览,虽然是以时间轴为纵线展开,但如果我们细心梳理作品,就会发现其中包含了无数行业暗线支撑着40年的历史巨变。我们以科学教育为例,从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1980年代初期的北京中学生的高考,1980年代中期的支教家访,1990年代初期的“大眼睛”,再到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哥伦比亚毕业典礼中举起中国国旗,最后到8名“海归”博士在安徽合肥的“科学岛”向科技高峰发起挑战,5名试飞员圆满进行国产C919大飞机的试飞实验,等等,这些图片及其所承载的历史背景,会让观者感到深入其中,感同身受,仿佛看到前辈,看到自己与他们共同走过的這段不平凡的路。

此次展览的许多作品是作者长期观察,持续记录的历史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摄影家没有缺席,表现出了应有的责任担当。这些作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是对中国当代摄影史的贡献,它们对摄影人的纪实创作有着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展览期间,全国各地许多观众从四面八方来到国家博物馆观看,有的拖儿带女,有的坐着轮椅来观看,许多观众看完后泪流满面,感慨万分,有的观众在微信留言中发表感言,感谢中国文联、中国摄协在国博举办的这样的展览。

展览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猜你喜欢

摄影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文联
沃野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文联2018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知名音乐舞蹈艺术家采风活动
旺久多吉
扎堆
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在诗意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