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朝鲜族近代教育

2018-11-09崔金南

卷宗 2018年22期
关键词:朝鲜族双语民族

1 文脉梳理

1.1 研究意义

之所以选择了朝鲜族近现代教育为题是因为个人认为,在朝鲜族的抗日过程中民族教育起到了支撑性的作用,其艰难发展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与此同时,近年来朝鲜族的人口一直呈现出人口外流,负增长等一系列人口发展的基本问题,伴随的是朝鲜族现代教育问题面临着一些挑战值得人们警示。

1.2 文献回顾

1949年,朝鲜族的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延边大学成立。从此我国的朝鲜族教育和共和国一起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根据其发展可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1.2.1 第一阶段:1949年-1966年

这一阶段是朝鲜族教育迅猛发展的阶段。朝鲜族教育可以说是朝鲜族从朝鲜半岛以往中国时开始的,但那个时期的教育规模小,普及面较窄,更谈不上健全的教育体系。据文献记载,朝鲜族为了解决日益增多的朝鲜族的适龄儿童的教育,于1906年在龙井设立了中国境内的第一所朝鲜族学校“瑞甸义塾”,后面以龙井为中心,朝鲜族相对集中的延边各地出现了许多私立学校,但是,设立朝鲜族学校的第二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干预我国的朝鲜族教育。侵占东三省后,便在学校里强行奴化教育。所亦可以说建国前的朝鲜族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教育。

1.2.2 第二阶段:1966年-1976年

这一时期是朝鲜族教育受到严重挫折的时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破坏,学生以“造资产阶级反”把有知识的教师下放到农村,“四人帮”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在延边大力推行“民族教育”无用论,使民族教育受到史无前例的破坏。1972年,随着国内外形式的变化,有一段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但不久卷土重来的“反击右倾翻案风”再一次狠狠地打击了刚刚复苏的民族教育。此间,朝鲜族教育质量严重下滑,教育体制遭到破坏。

1.2.3 第三阶段:1976年-90年代初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朝鲜族教育迎来了一个新春天。被“文革”破坏的教育制度、教育机关纷纷恢复正常的共组,下放的知识分子很快恢复到了文革前的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朝鲜族教育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且名列全国民族教育的前列。

1.2.4 第四阶段:90年代初至今

到90年代初为止,朝鲜族教育的整体形势是非常好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也展现出了从前朝鲜族教育结构上的不足和问题。2 近代朝鲜族民族教育运动的兴起

2.1 背景

2.1.1 朝鲜族移民社会的形成

日伪时期朝鲜开拓民大量迁居中国东北,可谓推拉理论的典范。推拉理论认为,迁移的发生原因在于原居地的推力或排斥力,以及迁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的交互作用而成。推的因素,如政治压力、生活水准低、人口增长、缺乏就业机会等,迫使人们离开故土;而拉的因素,如外国的劳工需求、获得土地、充足的经济机会等,亦能吸引人们寻求移民。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半岛,民族矛盾尖锐,令人窒息的宪兵武断统治根本不给朝鲜人任何政治和行动自由,在狭窄的半岛上失业贫民丛生,到处是流离失所的破产农民。正是朝鲜国内这些诸多推力,更使他们容易受日本所谓"满洲乐园"的欺骗性诱惑和宣传,作为开拓民争先恐后迁居到中国东北来。解禁以后,东北各地陆续朝朝鲜族聚居区。延边地区,19世纪末,有朝鲜族约34,000人;1910年约有109,500人,约占76.6%;直至1922年达到323.806人,占总数的82.07%。

2.1.2 朝鲜族国内的爱国启蒙运动

1905年以后,各地建立民族主义团体;1906年,由张志渊,尹孝定建立大韩自强会、朴殷植建立西友学会、李准建立汉北兴学会;1907年,有李东辉、安昌浩、梁起峰,申采浩建立了新民会,主要的活动是致力于民众的“启蒙运动”,对青少年进行“近代教育”。

2.1.3 中国近代新学运动的影响

(1)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较系统的新学学制;

(2)1907年“女子小学章程”于是全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新学”热潮;

(3)1904年,延边第一所公立学校,县立北山中学堂;

(4)1910年,共建11所学校,其中也有女子学堂。

2.2 朝鲜族近代民族教育的展开

20世纪初,东北朝鲜族聚居地区私立学校兴起。中国第一所朝鲜族近代私立学校,是1906年李相禹、朴祯瑞等人在龙井创建的“瑞甸书塾”。李相禹系韩末王族,新民会会员,为了在中国东北建立反日独立运动基地,培养反日人才,1906年他与几名同志会合,秘密来到龙井村,用私财创办“瑞甸书塾”,并亲自任校长,招收22名朝鲜族青少年,分为甲班与乙班。这所学校完全摒弃了封建书堂教育的模式和儒家经典等封建伦理道德内容,讲授的都是近带科学知识,如计算、地里、历史、国际公法、政治等课程,而且进行彻底的反日教育。诚然,第二年,李相禹奉朝廷之命回海牙,学校资金拮据,加上日本统监府剪刀派出所的百般阻挠与干扰,最终被迫關闭。

作为中国境内第一所朝鲜族近代第一所私立学校,“瑞甸书塾”虽然历史不长,但在中国朝鲜族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为止。“瑞甸书塾”既是中国朝鲜族近代新学运动的开始,也是朝鲜族反日民族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始。在“瑞甸书塾”的影响下,许多爱国志士和广大的群众在东北各地掀起了一场心血热潮,各种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之后相继创办了养正学堂和昌东书塾。

1908年4月27日,由朴祯瑞担任名誉校长,金学渊、金跃渊担任校监,文治正担任财务,于和龙县创办了“明东书塾”,1909年改称为“私立明东学校”,1910年,增设中学部,金跃渊任校长,次年增设女子学部,“明东书塾”是延边地区朝鲜族教育中最早实施近代学校教育的,为后世的学校创办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08年姜佰奎于“正东书塾”担任校长,该校后被称为“图们江北岸反日民族教育摇篮和中心”。同年李同春等人于延吉建立了“吉东书塾”。

1910年2月,李会荣,李石荣、李始荣等人创办的“新兴讲习所”,它成为南满地区最有名的朝鲜族反日独立军的训练基地。

近代朝鲜族民族教育运动的展开,体现于众多私立学校的创办,尽管这些朝鲜族的学校创办时期紧凑,维持时期较短,但是依旧为当时朝鲜族人民的反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今后的民族教育奠定了基础。

2.3 朝鲜族教育的艰难发展

朝鲜族教育的艰难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朝鲜族的特殊性决定的。其特殊性致使中日两国对朝鲜族教育权的争夺。一方面,是中国的同化:中国政府创立官办学校,进行垦民教育会的补助,并于1915年颁布了《垦民教育办法》;另一方面,是日本对朝鲜族教育的干涉,分别体现于设立朝鲜族学校——间岛普通学校(局子街普通学校、头道沟、百草沟与珲春)由朝鲜族总督府管理;补助学校;并用武力取缔朝鲜族学校。就是在这样双重的争夺下,致使朝鲜族的教育举步维艰。

3 现代朝鲜族教育

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朝鲜族教育拥有良好的底蕴,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人口流动频繁,致使许多学校生源萎缩;同时,改革开放后,海外务工的热浪,致使家庭分化严重,将现代朝鲜族的教育推向了新的挑战。

3.1 朝鲜族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3.1.1 民族教育的弱化

朝鲜族人民是中国抗日战争过程中坚实的力量。对于朝鲜族在抗日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与丰功伟绩,是多数当代青年朝鲜族人民所不为知晓的,在朝鲜族散居的地区,更多的是学习日本的侵略,以及主体民族的英勇奋战,朝鲜族唯一出现在历史课本上便是“抗美援朝”中的一笔带过,一切似乎都在彰显主体民族的英勇机智。

散居的朝鲜族更多的是从老一辈人身上听到几个朝鲜族典范的名字,没有人会去追问详细的过程;反观朝鲜族民族聚居地区,即便是在朝鲜族学校也并没有专门开设类似的课程,这也是当代青年朝鲜族人民缺乏老一辈人的民族情怀的原因。

民族教育的弱化会降低民族的自豪感,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学习民族历史,增强族群认同感与凝聚力。

3.1.2 双语教育的弱化

双语教育的弱化至现今朝鲜族教育面临的一项主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不必细分聚居地区或非朝鲜族聚居地区。只要分汉族或朝鲜族学校即可。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汉族学校的朝鲜族学生在朝语表述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朝鲜族学校的朝鲜族学生在汉语炼词、概括上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很少有双语表达俱嘉的朝鲜族青年。

朝鲜族本身具有双语优势,而过多的使用、训练单一语言,将会弱化另一门语言的表述能力,丧失优势。

3.2 现代朝鲜族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3.2.1 加强民族教育

加强少数民族爱国教育就如同主体民加强爱国教育一样。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自身的独特历史,值得后世借鉴与学习,忘记历史的人,等于背叛过去。在民族聚居地区的学校应该强制增设民族历史课程,可以通过影片或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学习。散居地区,可以采用宣传册或者访问当地民族老人,以口述史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民族历史。无论是散居或聚居地区的朝鲜族学生都有责任与义务学习本民族历史,将历史传承,以增强族群间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3.2.2 加强双语教育

加强双语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把双语教材编译和双语教育资源建设列入教育发展规划,予以重点保障,确保双语教材和其他幵发所需编译费;加大本民族语文辅导书以及学前教育用书的幵发和出版力度;加强双语教材编译队伍建设;改变中小学民族语文教学参考书、辅导资料及课外读物缺乏问题,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重大举措,双语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在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增强团结、共同进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全面认识和正确推进双语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从而以各民族文化和谐共存为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尹允镇.朝鲜族历史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其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11(11):69;

[2]朴今海.姜善.东北朝鲜族近代反日民族教育运动的兴起.[J].东疆学刊.2016(7):13;

[3]卢贵子.中国朝鲜族教育发展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103);

[4]宋健.中国朝鲜案族教育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述略.[J].吉林省教育学学院院报.2013(07);

[5]李光.延邊朝鲜族教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6]申英美.中国朝鲜族教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注释

1.尹允镇.朝鲜族历史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其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11(11):68

2.尹允镇.朝鲜族历史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其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11(11):69

3.朴今海.姜善.东北朝鲜族近代反日民族教育运动的兴起.[J].东疆学刊.2016(7):13

作者简介

崔金南(1994-),女,朝鲜族,吉林省,硕士,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朝鲜族双语民族
我们的民族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KORE A TOWN
多元民族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他有颗金子般的心:记朝鲜族“老关工”金道永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