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地与彼时

2018-11-09

中国摄影 2018年10期
关键词:标准答案摄影记忆

时光静谧,次第花开。每当时间涓滴成河,照片便成为最好的摆渡者,在现实的此地与记忆的彼时之间从容穿梭,帮助我们建构历史的样貌。在这一过程之中,照片既关乎记忆,又超越记忆。

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摄影》杂志以“看,这40年”为题,由点及面,力图在影像的切片中回望歷史,在历史的进程中研究影像。汪强的“小岗故事”、周顺斌的“深圳,从1978年开始”,是中国改革开放从城市到乡村的两个经典样本:小岗村逃荒的村民在知道家乡实行大包干后迈出的返乡步伐,与深圳街头各地涌来的打工者行色匆匆的脚步形成有趣的对照;原瑞伦的“延伸的铁轨”、刘英毅的“北京的城与路”见证着百姓出行的沧海桑田;赖汝强、卢雪兰的“一本家庭相册”则在宏大叙事中展现着个体生活的细节。虽然那些照片因为老式相册的存放方式而变得表面斑驳,但这种粗糙却让人感受到一个时代特有的温存。40年,正是这些宏大与细碎为影像提供了叙事的可能。正如本期作者孙慨先生在《影像凝结时间的重量》一文中所写:“摄影的作为,依赖于伟大的时代;而时代的伟大,一定依赖于体现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丰厚事实。”

1978年的中国,就像开篇图片一样,既百废待兴,又朝气蓬勃,而以此为开端的中国社会的变革可谓波澜壮阔。回望40年,时间的距离已足够遥远,襁褓已届不惑,壮年已是耄耋。回望40年,时间的距离又触手可及,每一个发生、每一点变化都身在其中。甚至如果把时代比喻成一张巨大的底版,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其中“显影”。这种“若即若离”的距离,使得我们说“看,这40年”时,大家很容易从各自的记忆中找出一个“标准答案”,事件、节点、典型瞬间……所以,当选题确定,视线溯流而上,我们所要面对的挑战是,在与宏大叙事相关的无数影像中,能发现哪些瞬间?这些瞬间能否突破标准答案的界限,让观者在此地与彼时的摆渡之间重新感受如奇遇般的惊喜?!

在照片与历史的关系中,以图证史一直是影像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的图片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照着历史的解读。一类是典型的历史,它们是历史的骨架,是对历史重大事件的经典叙述。一类是诗意的历史,它们以一种更浪漫和细腻的方式描摹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细节。还有一类则是隐喻的历史,它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指向未来。以何种方式呈现历史,摄影者很多时候是行动的自觉,很多时候却是无心的插柳。我们在组稿的过程中,这种感受非常强烈。一些原本被作者忽略的照片,却让编辑如获至宝。的确,很多图片会在历史的不断演进和语境的转换中呈现出更丰盈的面貌,让这些看起来本如尘埃的照片,焕发出如繁星的光芒,成为历史银河中璀璨的一员。所以当我们回看40年社会的变迁时,实际也在重新审视和解读影像因时间而沉淀的价值,并从中思考摄影的方式、初衷与视角。

无独有偶,同期呈现的由《中国摄影》杂志参与主办的2018首届中国·北镇国际摄影大展亦与记忆有关,“记忆与失忆”的主题,通过影像艺术的方式,同样促发着人们对历史与现实认真而深沉的思考。

《中国摄影》编辑部

猜你喜欢

标准答案摄影记忆
李耀进: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用心用情
丢失了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
记忆中的他们
记忆翻新
标准答案的反思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