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华阳国志》为中心的板楯蛮考述

2018-11-09刘振

卷宗 2018年22期
关键词:巴人

摘 要:板楯蛮是古代巴人的一支,其记载散见于中国古代一些史书典籍和诗赋中,而以《华阳国志》中的记载最为详实。本文主要以《华阳国志》为依据,结合其他史籍,对古代板楯蛮的地理分布、主要特征及与统治政权的关系等作出大致描述。

关键词:《华阳国志》;板楯蛮;賨人;巴人

我国西南地区,自古便是蛮族集聚之地,古书中所载的“板楯蛮”便是其中重要一支,《三国志》、《华阳国志》、《后汉书》等书对其均有直接记载,而以《华阳国志》的记载最为丰富和完善。该书记述了西南地区上迄巴蜀二国传说时期,下至晋穆帝永和年间的地理沿革情况,以及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地理与民风民俗,为研究古代西南地区民族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为蜀人,在蜀中多年为官,熟于川掌故,其记载有较大可信度,反观其他史料有关板楯蛮的记载或语焉不详,或互有抵牾,甚至有些史书将板楯蛮与廪君蛮混为一谈,给学者的研究带来极大难度。综合以上种种,笔者选取《华阳国志》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依据。

目前学界对于板楯蛮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赡,专题性研究仅寥寥数文,且多侧重于围绕板楯蛮与廪君蛮的族属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进行辨证分析,忽略了对板楯蛮自身的考察。笔者不揣浅陋,选取不同的角度,对《华阳国志》中有关板楯蛮的语句进行分析和再探讨。

1 板楯蛮的地理分布

所谓板楯蛮,胡三省《通鉴释文辩误》卷二载:“板楯蛮以木板为楯,故名。”除板楯蛮之名外,因每岁缴纳賨钱,又被称作“賨人”或“賨民”,《晋书》记曰:“巴人呼赋为賨,因谓之賨人焉。”有时还被称为“白虎复夷”或“弜头虎子”,如《华阳国志·巴志》载:“(板楯蛮)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賨钱口四十。故世号白虎复夷。一曰板楯蛮,今所谓‘弜头虎子'者也。”

板楯蛮早期主要活跃于今川东地区,后因战争、宗教信仰及统治者强制迁移等因素而流散于各处。如《华阳国志·巴志》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西汉扬雄《蜀都赋》亦云:“东有巴賨,绵亘百濮。”据《华阳国志》,板楯蛮在川东主要分布区域如下:

一、阆中县(今四川阆中县)。《华阳国志·巴志》载:“阆中有渝水,賨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即今阆中县嘉陵江沿岸地带。

二、朐忍县(今四川云阳县)。《华阳国志·巴志》载:“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 ……于是夷朐忍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尽搏杀群虎,大呴而死。”同书“朐忍县”条载:“大姓扶、先、徐氏。汉时有扶徐,荆州著右《楚访》。有‘弜头白虎复夷'者也。”

三、宕渠郡(今四川渠县一带)。《华阳国志·巴志》载:“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卢城。'秦始皇时,有长人二十五丈见宕渠。秦史胡毋敬曰:‘是后五百年外,必有异人为大人者。'及雄之王,祖世出自宕渠,有识者皆以为应之。”可见,宕渠郡是板楯蛮主要聚居之地。

四、汉昌县(今四川巴中地区)。《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载:“(刘璋)乃以羲为巴郡太守,屯阆中御鲁。羲以宜须兵卫,辄召汉昌賨民为兵。”《三国志·蜀书·杨戏传》附《季汉辅臣赞》注:“季然名畿,巴西阆中人也。刘璋时为汉昌长。县有賨人,种类刚猛,昔高祖以定关中。”

东汉末年,因连年战乱,板楯蛮开始陆续迁往其他地区,一个典型事例便是成汉国创立者李雄之父李特家族的迁徙。李特家族原居于宕渠,先是追随张鲁而迁往汉中,后又北上迁往略阳。《华阳国志·李特雄寿势志》载:

李特,字玄休,略阳临渭人也。祖世本巴西宕渠賨民,种党劲勇,俗好鬼巫。 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值天下大乱,自巴西之宕渠移入汉中。魏武定汉中,曾祖父虎与杜(濩)、朴胡、(袁)约、杨车、李黑等移于略阳北土,复号曰巴人。

西晋元康年间,因战乱饥荒持续不断,李特家族又开始南移,据《华阳国志·大同志》:“略阳、天水六郡民李特及弟庠、阎式、赵肃、何巨、李远等及氐傁、青叟数万家,以郡土连年军荒,就谷入汉川,诏书不听入蜀。益州敕关禁之。而户曹李苾开关放入蜀,布散梁州及三蜀界。”

板楯蛮的迁徙一方面扩大了其活动区域,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他们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当李雄建立成汉国时,板楯蛮已受汉文化影响颇深,由此来看,板楯蛮的迁徙无疑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2 板楯蛮的重要特征

板楯蛮作为先秦时期就已存在的一个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有一定的共性,也有着截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鲜明特征。就目前所见史料来看,板楯蛮最重要的特征无疑是其勇猛善战的尚武精神。《华阳国志·巴志》言道:“巴有将,蜀有相也。”据说武王伐纣之时,便有巴人参与其间,“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所谓巴师是否指板楯蛮尚不得而知,但板楯蛮作为巴人的一支,其尚武精神在史料中是得到充分体现的,如《华阳国志·巴志》所载:

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自(秦)[黔]、蜀、巴、汉患之。秦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于是夷朐忍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于高楼上,射虎,中头三节。白虎常从群虎,瞋恚,尽搏杀群虎,大呴而死。秦王嘉之曰:“虎历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欲如(要)[约],王嫌其夷人,乃刻石为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雇死,倓钱。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汉兴,亦从高祖定秦,有功。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賨钱口四十。故世号白虎复夷。一曰板楯蛮,今所谓“弜头虎子”者也。

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賨民,要与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为长安建章乡侯。帝将讨关东,賨民皆思归;帝嘉其功而難伤其意,遂听还巴。……目复(请)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武)[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

因板楯蛮天性劲勇和善于射箭,成为统治者积极拉拢的对象,通过射杀白虎和南征北战,为统治阶级立下了汗马功劳。秦汉政府对其优待,每户轻纳賨钱,汉政府甚至免除了板楯七姓的租赋。此外,板楯蛮冲锋陷阵时 “锐气喜舞”,是为其一大特色。

除崇尚武力外,板楯蛮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信仰道教,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特点。东汉末年,沛国张陵始在巴蜀地区传教,其孙张鲁在汉中时,“行宽惠,以鬼道教。立义舍,置义米、义肉其中;行老取之,量腹而已,……巴汉夷民多便之”,通过这种收揽人心的手段,张鲁的传教获得极大成功,巴夷杜濩、朴胡、袁约等纷纷归附张鲁,而朴姓便是板楯七姓之一。前引《华阳国志·李特雄寿势志》亦载:“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在道教的影响下,賨民纷纷前往汉中依附张鲁,并反抗刘璋的统治。在此之后,賨人一直崇信道教,如李雄年少时,有一个叫刘化的道术士言道:“关陇民皆当南移。李氏子中惟仲隽天姿奇异,终为人主。”而乡里人多善之。李雄称王后,“迎范贤为丞相。……尊为天地太师,封西山侯,复其部曲,军征不预,租税皆入贤家”。道教在板楯蛮中的地位之重可见一斑。

3 板楯蛮与统治政权关系的演变

一般说来,统治政权针对板楯蛮的统治手段主要是以安抚引诱为主,在和平时期板楯蛮以射杀白虎为业,战争时期则征募賨民当兵,板楯蛮成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关系便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而当统治者对板楯蛮进行穷奢极欲地掠夺时,板楯蛮也会奋起反抗,双方的这种平衡便遭到破坏。

板楯蠻凭借其骁勇的战斗力,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被多次征募,用于参加国家统一战争和地方统治者之间的内斗。如前文所提到的賨民辅助汉高祖平定三秦、庞羲招賨民当兵抵御张鲁等,诸葛亮也曾“发其劲卒三干人为连弩士”。在镇压羌人和南中诸夷叛乱中,板楯蛮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华阳国志》中曾多次提到。如:

元(和)[初]二年(115),羌复来,巴郡板楯救之。信等将其士卒,力奋讨,大破之。信被八创,二十五人战死。自是后,羌不敢南向。

汉安帝永初二年(108),羌反,烧郡城,郡人退住白水。会汉阳诸羌反,溢入汉,杀太守。……更遣中郎将尹就讨羌,亦无功。诸郡太守皆屯涪。元初五年(118),巴郡板楯军救汉中,大破羌,羌乃退。郡复治,置助郡都尉。

迄灵帝熹平中,蛮夷复反,擁没益州太守雍陟。遣御史中丞朱龟,将并、凉劲兵讨之,不克。……颙将巴郡板楯军讨之,皆破,陟得生出。

统治政权借助板楯蛮的力量,巧妙地达到了“以夷制夷”的目的,以致“羌人畏忌,传语种辈,勿复南行”,板楯蛮可谓居功厥伟。而在王朝统治末期,由于朝政黑暗腐败,在统治者残酷压榨之下,板楯蛮“愁于赋役,困乎刑酷”,往往会揭竿而起,攻城略地,致使“州郡连年苦之”。《华阳国志·巴志》载:

顺桓之世,板楯数反。太守蜀郡赵温,恩信降服。于是宕渠出九穗之禾,朐忍有连理之木。

光和二年(179),板楯复叛,攻害三蜀、汉中,州郡连年苦之。……益州计曹掾程包对曰:“板楯七姓,以射白虎为业,立功先汉,本为义民。复除徭役,但出賨钱,口岁四十。其人勇敢能战。昔羌数入汉中,郡县破坏,不绝若线。后得板楯,来虏弥尽,号为神兵。羌人畏忌,传语种辈,勿复南行。后建宁二年(169),羌复入汉,牧守遑遑,复赖板楯破之。若微板楯,则蜀、汉之民为左衽矣。……忠功如此,本无恶心。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过于奴婢,箠楚隆于囚虏;乃至嫁妻卖子,或自颈割。陈冤州郡,牧守不理;去阙庭遥远,不能自闻。含怨呼天,叩心穷谷,愁于赋役,困乎刑酷,邑域相聚,以致叛戾。……昔中郎将尹就伐羌,扰动益部。百姓谚云:“虏来尚可,尹就杀我!” 就征还后,羌自破退。如臣愚见权之,遣军不如任之州郡。”天子从之,遣太守曹谦宣诏降赦,一朝清戢。

可见,板楯蛮之乱完全是由统治者的残暴引起的,官兵之害甚至大于寇虏。但是,板楯蛮虽迫不得已会反抗朝廷,但若朝廷稍加安抚,施以恩惠,板楯之乱便会立刻终止 。

西晋末年,随着李特家族的回迁,板楯蛮首领李雄建立了成汉国,后为东晋桓温所伐灭。在此期间,板楯蛮首次成为地方统治者,在政治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汉化程度也大大加深。

参考文献

[1]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常璩.华阳国志[M].济南:齐鲁书社,2010.

[3]袁说友.赵晓兰整理.成都文类[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4]陈寿.三国志 [M]. 北京:中华书局,2000.

[5]胡三省.通鉴释文辩误[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刘振(1993—),男,汉族,河南鹿邑县人,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宋史。

猜你喜欢

巴人
重庆地区汉代铜带钩的考古发现
巴人白虎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
英勇善战的巴人
英勇善战的巴人
再论“巴”之本义为五步蛇
——与曹定云先生再商榷
试论土家民族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