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与高职高专课程深度融合研究

2018-11-09史华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

史华伟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高专课堂教学对信息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本文试从“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对高职高专课程的影响,“互联网+”时代高职课堂教学信息化资源类型分类,“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的学习手段及学情分析,“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与高职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之案例研究4个角度入手,研究“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如何与高职专业课程深度融合。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高专;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8.040

中圖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8—0139—03

一、“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对高职高专课程的影响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变化

就目前的情况看,不论学校还是老师制定了怎样的课程教学目标,对于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来说都无所谓,学生感兴趣的是这门课学了什么,够不够实用。在设计教学内容与目标时,既不能忽略学生的感受也不能完全被学生左右。

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课程目标是建立在某一专业的核心技能体系和知识体系之上的。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技术的更新速度已经远远高于知识与技能理论体系的整理与研究速度。具体来讲是高职专业教学体系已经跟不上市场化的专业技术革新速度。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关注度已经高于课堂上的基础理论教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提出也对高职学生的教育方式有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信息的整合与获取能力,这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和多角度思考与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都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回避的教学目标,所以对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而言,课堂教学不仅要能够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点与先进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获取和掌握未来技术前沿的能力和潜力,培养学生掌握继续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这是目前高职高专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互联网+”时代教学组织与形式要适应当下高职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

现在高职高专学生常用的信息获取方式是什么,读书、看报?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是通过大量的手机APP应用、各类公众号的文章以及朋友圈的转发内容,同时不能忽略热播综艺、访谈、脱口秀等节目的信息传递。老师想培养学生随课堂的兴趣,就应该向这些方式学习,有趣、有内容、有意思。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组织与形式大致分为知识理论讲授类、实践教学类和理实一体化类。传统的知识理论讲授类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质量并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生源质量问题,高职学习氛围问题等。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已经很不习惯接受传统课堂的讲授方式。对于实践实训类课程来讲,30%~40%的同学的较有兴趣,但是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状态不好,探其原因是学习内因不足,学生们已受大学生就业难、高职学生薪资少、不被社会尊重等因素的影响,认为课堂学习内容不实用,因此表现出惰性的学习状态。但是,这并不能说这类学生的学习状态无法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组织与形式、实践实训类课程的教学环境方面,进行调整,用适应当前高职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课下的时间。

(三)“互联网+”教学信息化对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技能的新要求

教师的行业素养在教学中是否先进、适应市场、具有行业创新的潜力,这对高职教师能不能上好这门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高职的课堂是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

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的传统教学能力要求已经有所降低,目前需要革新传统高职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要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传统的知识讲授逐步变成了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有效的教学过程管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而这里的主导应该是以课程目标为主导,课程目标服从于课程体系,而体系的制定取决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人才规格必须是适应当前行业发展需求的,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掌握超前的专业技能,只有超过行业技能的平均水平才达到高职办学的核心价值。由于现在的高职学生习惯在手机微信、专业的APP、互联网上了解到目前行业的前沿技术,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首先应该是信息的受益者和掌控者,也是新时代“教学相长”的全新诠释。从科研角度来说,教师对教学信息化的研究必须与其专业领域研究并行,才能在“互联网+”时代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四)“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在专业建设中的地位

毋庸置疑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的师资层面、实验实训条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都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支撑。就各高职院校专业地位而言,可以说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是衡量专业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专业学术地位和社会口碑的显性标志。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课堂教学信息化资源类型分类

目前的主要教学资源的形式有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虚拟仿真、微课、教学录像等,还有网络资源如PPT教学课件、在线课程、在线多媒体资源等。高职高专目前最有效和使用率最高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就是教师在课程设计时,根据课程目标制定章节目标然后组织相关的知识点、技能点资源如文本、图片、视频等做成教学课件进行课堂讲授教学,形成教学资源,就是教案和课件。而实训实践类课程是结合理论要点边示范边讲授,形成不了教学资源,教师的工作很多是重复性的。如果说实验实训可以进行信息化教学如观摩教学录像、视频、虚拟实训及目前已有较少的增强现实(VR)虚拟资源,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课堂导入、理论讲授、案例教学、作业布置、课程考核等几个大的环节。如何在各个环节中使用合适的信息化资源是高职高专当下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也是教师经验积累和课堂设计的核心部分。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的对学习资源的接受程度及学情分析

传统的高职教学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课堂讲授,它是建立在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空间等因素之上的,核心在于教师的备课与讲授方法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及认真听课与记笔记;另一类是实训室、实验室或项目现场教师示范演示,学生操作练习达到教学目标,此类教学是建立在教师、设备、实训空间场景、学生模仿等因素之上的,核心在于教师、设备及学生的认真态度。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学生是信息化的“原住民”,在读小学时代就拥有自己的手机,玩具中就有电脑、平板电脑等智能数字化产品,他们成长在数字化之中,所以造成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区别于传统的听说读写。而高速传播的多元化、碎片化的数字多媒体信息,也不是传统教学课堂所能及的。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视频媒体类是首位的,动画次之,然后是图片、图像类,文本类排在最后,只有极少数认真学习的高职学生会经常使用传统教材;第二,学生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已经随着“互联网+”时代变得越来越短,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为5~8分钟,最长也不超过15分钟;第三,传统的理论讲授和黑板板书比较枯燥乏味,幽默的风格是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总之,“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的学习手段在改变是必然的,传统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必须要改革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与高职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實验

高职高专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互联网+”时代教学信息化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教育部项目。以环境景观课程为例,本课程被细化为44个教学知识点和技能点,配套知识点、技能点的是1095条媒体资源,资源类型有PPT演示文稿、微课视频、文本类、网页课件、图形/图像类、动画类、虚拟仿真类、音频类、视频类及在线试题库,同时在整个建筑装饰专业库中还有专业标准、专业调研、行业标准、行业信息、技能竞赛、职业认证、名师名家、教学设计、学习指南等扩展资源,整个课程既成体系也呈现为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技能点。微课视频呈现独立化,所有的教学资源既为碎片化又能在课程章节体系中找到相应的位置,是能够实现学生自学又能辅助教师教学的信息化平台。

五、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行业技术革新的速度会快速淘汰掉或者更新一批又一批的职业,高职的专业设置与开设必须依从国家的发展规划战略,同时又要尊重市场需求,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更新较快,所以说高职高专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必须紧跟行业技术发展和职业要求,同时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生源实际情况。高职课堂教学要大胆创新,要尊重学生想要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同时也要尊重现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能用旧的眼光看“新生代”的行为习惯,也就是说“互联网+”时代教学组织与形式要适应当前高职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现在做一名高职高专的大学老师十分不容易,合格的高职高专一线教师必须要掌握信息化教学的技术手段和具备成熟的、先进的、专业的职业素养,要建设好一门高职高专课程必须在教学信息化上花大的力气。“互联网+”时代教学资源类型多样,选择合适当下大学生,尊重学习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资源类型来组织课堂教学是时代的选择。优秀的网络资源教学平台是未来高职高专专业课程教学发展的方向。

[责任编辑:尚欣]

猜你喜欢

高职高专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