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生中心,打造高效课堂
2018-11-09黄凤梅
黄凤梅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该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所以在组织教学时,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中的细节,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推动学生的学习走向独立,实现高效课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设计恰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关注
情境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手段,恰当的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他们发现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认知背景出发,找到适合他们学习的材料,然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这样就为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周期规律”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一个猜谜的情境:在大屏幕上出示白色棋子和黑色棋子,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的一颗棋子是什么颜色,因为没有依据,所以学生随意猜测,接着笔者揭示谜底,告诉学生黑白棋子的规律。并出示新模型,让学生探索新模型中的规律。最后,让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同一个情境中使学生掌握了周期排列的本质规律。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用动态的方式将棋子的排列规律展示出来,学生对猜棋子颜色这个活动十分感兴趣,而且在猜测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观察、不断发现,找到了周期排列规律的本质,从而为他们的课堂学习打好了基础。而且这个情境具备较强的延续性,在比较规律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后,学生建立了稳固的数学模型,这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是有帮助的。
二、设计巧妙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探究
经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宝贵财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让他们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自主探索数学规律的本质。为此,我们可以设计巧妙的数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体验丰富的学习过程而后发现数学规律,这对于学生累积必要的活动经验和方法经验是有帮助的。
例如“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教学中,可设计以下情境:父子两个都想去看一场篮球赛,但是只有一张球票,看到桌上的啤酒瓶盖后,他们有了主意……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到了抛啤酒瓶盖的问题上,那么这个规则是不是公平合理呢?在老师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大部分学生联想到生活中抛硬币的现象,认同了这个规则。这时,老师可建议学生自己实践一番,在利用啤酒瓶盖操作之后,学生完成了预先设计的表格,在收集了全班的数据之后,学生发现了一个始料不及的现象:抛酒瓶盖的方法居然不公平,大部分小组的数据表明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大。之后经过全班的交流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學生得出了与设想不同的结论。这样一个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的思维冲击是巨大的,首先是面对问题的时候,学生习惯性地跟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联系起来,但是却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所以这样的活动用现实教育了学生要勇于实践,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其次是通过这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实际学习中,遇到实验时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来得出有效数据。除了小组活动时要确保实验的样本数量之外,还可以通过收集数据的方法来加大样本的可信度。
类似这样的数学操作活动是学生探索知识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仅仅考虑知识的传递这个教学任务,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必然更加广阔和深刻。
三、设计有效的问题,指引学生的方向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在问题推动下的探究才是真探究,交流才是真交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设计有效的问题,要用问题指出学生前进的方向,让学生抓住主要矛盾来思考,来探索,来建构新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时,笔者通过分一盒桃子(桃子的数量未知)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将这盒子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就需要将桃子平均分成三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盒桃子的三分之一。随后笔者引导学生猜一猜盒子中的桃子有几个,学生有猜3个的,有猜6个的,也有猜9个、12个的,每次猜测之后,笔者让学生算一算如果真是这么多个桃子,每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这样的情况,验证学生的想法。在这个环节之后,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个数都是整数,为什么我们要用分数来表示小猴子分得的桃子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的目光聚集到分数和整数上,通过比较和交流,学生得出结论:虽然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是整数,但是对于这一盒桃子而言,他们分得的是分数,也就是说这个分数不是用来表示猴子分得桃子个数的,而是用来表示猴子分得的桃子和整盒桃子之间的关系的。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是我们组织教学的基本态度,是我们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学生中心,组织有效的、合适的课堂活动,从而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