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文本解读策略研究
2018-11-09邱钧珑
邱钧珑
自新课改推广以来,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慢慢从“教教材上的数学”走向“用教材去教数学”,渐渐理解了教材是实施教学的载体,而不是唯一的标准。可见,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数学文本,正确地解读数学文本,力求做到精读课标、深钻文本、细研学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一、解读小学数学文本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本是载体、学生是中心、课堂是阵地、理念是根本。对数学文本进行解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关系到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
解读数学文本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必须的能力,只有学会准确地解读数学文本,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解读数学文本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以及逻辑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小学数学文本中有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成分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生活的联系。因此,解读小学数学文本也就是解读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二、小学数学文本存在的问题
(一)与实际生活脱节
在目前的许多小学数学文本中,并没有将数学思想与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而是注重体现空洞的数学模型建设和枯燥的数学理论,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很多小学数学文本只是单纯注重学生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培养,严重脱离了现代教育的目标。例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关于乘法口诀的内容,教材里并没有讲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乘法口诀,这样就使得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导致他们容易陷入思维定式。
(二)培养能力的目的性不强
在许多小学数学文本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性不强,这也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在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但是现阶段,小学数学发展方向正在逐步走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小学数学文本中的这种导向,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数学文本难度过大
在我国当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中,越来越注重超前性,经常有一些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数学文本,而这些数学文本几乎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典型代表是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中的牛吃草问题。数学文本难度过大,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不利于学生发展自主探究能力。
三、小学数学文本解读策略
(一)文本应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
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运用数学的能力,必须对数学文本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师首先要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是帮助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在设计数学文本的时候要摒弃盲目追求难度的思想,而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计与生活情境紧密相关的文本,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这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从而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应明确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今的小学数学文本中,并没有明确指向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大多一味追求灵活地套用公式定理。学校和教师也只是注重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和教师都应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应对数学文本进行相应的改进。
(三)提高文本质量
现在的小学数学文本很大部分注重数学模型的建构和理论渗透,而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小学六年级數学课本中关于百分比的内容,以冰和水体积的改变作为例子,而这种例子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而且很少能运用到实际中,所以他们对此印象并不深。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数学文本进行筛选和编辑,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校对数学文本也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以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标准,全面衡量各类数学教材教辅的质量,向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材料。
(四)文本语言应通俗易懂
现在的许多数学文本难度较大,甚至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就导致小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文本的意思,从而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理解片面、解题思路不正确的现象。例如小学五年级数学中有个典型的例子,即四个儿子分牛的问题,“最后一个儿子分到的数量是三个儿子分后剩下的一半加半头”这种表述形式增加了学生理解题目的难度。因此,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编辑数学文本的过程中,应取消长难句,设置简单易懂的问题,并在出题时按照实际生活的需要,用简单的句子将数学题大意表达清楚,以使学生能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进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