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开展“公开课”策略的探究
2018-11-09陈娟
陈娟
相信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对上“公开课”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可以向其他教师展示自己风采,与同行交流教学理念和方法。“恨”的是为了让“公开课”出新出彩,许多老师绞尽脑汁,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东西并不多。不可否认,现在有些公开课存在扮假之嫌,但是公开课无论是教师对课的构思还是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都有着正面的作用。在 “磨课”的过程中,老师的各方面能力都会有长足的进步。不仅如此,公开课还能以模范的力量推广先进经验,这就对周边的教师也有了正面的影响。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有挑战自我的胆量,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有积极参与公开课活动的态度。但是,在努力锤炼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中,这样才会出成效、出实效。
在我们的教室里电教设备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更希望看到一堂堂贴近实际然而又底蕴深厚的“公开课”。而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质量的家常课是上好公开课的基础和保证。教师不仅要重视公开课更要重视家常课,因为好的家常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真实反映。我们不仅要不断学习,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应该学会从不同的教学事件中总结共性,以形成关于教学模式的识别能力,敏锐地观察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应,预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有效地控制教学活动,逐步做到能够根据教学情境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轻松、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家常课教学活动中,也许我们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每节课都像公开课那样去准备,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像上公开课那样去考虑怎样上好这节课。如果我们每节课都像上公开课那样去思考了,都以上公开课的态度去上了,我们的家常课质量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我们的教学质量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如果我们每天在家常课上投入公开课的热情,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每天的课堂上,让学生天天享受着近乎公开课的家常课。那么怎么样才算是一堂好的“家常课”呢?笔者觉得关键是在“三实”。
一是扎实。就是所谓的教学效率,全班同学是不是在教学过程中都有着自己的收获,当然这种收获不可能一样,或多或少,也就是我们现在普遍强调的一课一德,成绩优秀的学生可能是一课两德,三德或者一课多德。总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对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二是朴实。要真心实意地去做,而不是形式做、点缀做,更不是做给谁看的。所有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能形成学生主动发展、真实发展,产生效应。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师给学生更多交流自悟的时间和平台,往往会让他们对所学的课文有更深的领悟。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是告诉我们要重视方法的传授。其实在新的时代,我们对此也要有新的认识:“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 我们与其告诉学生“渔”的方法,不如把学生放在渔场中,告诉学生鱼就在这里面,你只要用自己的方法能捕到鱼就行。学生就会自主探索,会想到很多方法,更具有多样化。如圈点勾画、找好的短语和句子、学会一篇文章的概括、学会梳理一篇文章的顺序等等。也许没有荡气回肠的呼吁指引,但是这种朴实无华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真实。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一点,让“本色语文”回归到我们的课堂。要想让课堂优质高效,真实就是最好的理由。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假课的可能性比较大,家常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在教学时应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好的家常课不一定是非常精彩的课,也不一定是老师热情洋溢、声情并茂的课,但一定是老师精心备过的课,是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组织有序的课,是讲求效率的课,是追求“一分钟老师的课”,是学生学有收获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