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养生启迪
2018-11-09逯富红
逯富红
老子姓李名耳,生于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享年101岁。如此高寿,别说在当时,就是在如今,也是稀有而罕见的。老子既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又不失为一位不折不扣的“养生达人”,无论在养生实践还是在养生理论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概括起来,他的养生理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遵道循德
道和德,既是构成老子博大深远哲学体系的本源和基石,也是贯穿其整个思想体系的脉络和主线。因此,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其养生观点,首先,我们就必须要弄清道和德的含义与关系。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身养性、完善人格的基本方法。德也不是通常说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应该必备的独特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两者之间呈现一种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有道之人,无疑又为德的形成创造出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很容易让个体在拥有宁静心境、超脱人生的同时,修身养性、成己达人,最终实现理想人格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子的众多养生观点,都是建立在道与德的前提和基础之上的。
“无为”而养
“无为”之说,是老子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老子提出诸多有关无为而治的见解,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爱国治民,能無为乎”“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等等,说的都是要遵循天道,顺从自然,从而以逸待劳,达到无为而治、天下太平的效果。
而引申到养生方面,我们便不难由此得出“无为”而养的启发。本来人生在世,无论是谁,都要面临生老病死的自然之道。因此,在身体的保养方面,只要按照规律,顺其自然,就能达到保养的目的,完全没有必要去过分为之。
虚静守中
老子在论及芸芸众生如何认知自然、面对社会时,借用风箱的比喻明确指出:“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说,天地之间,岂不像风箱一样,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所以,做人也要像风箱那样,保持虚静守中的状态。这不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当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和事时,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清静无为、淡然恬静的良好心态。那么,我们将会成为生活的智者,就永远不会有什么想不开的事,过不去的坎。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与自己过不去的,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为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调整心态,在恬淡从容之中知足常乐,拥有健康。
寡欲无求
老子在《道德经》里,曾多次谈到寡欲无求的话题。他认为,人生在世,应该学会节欲省俭,而不能挥霍无度。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略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从中不难看出,在日常生活中,老子注重的只是满足内在的最低限度的温饱而已,而并不在乎外在的那些声色犬马之类的感官享受。如此一来,才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达到强身健体、培养心志的目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很多人会由衷地发出感叹:“生活真累、压力真大!”究其原因,却都是欲望惹的祸。在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都市文明中,面对种种诱惑,很容易让人为名所困,为利所扰,以致身心俱疲,得不偿失。倒不如按照老子开出的心灵药方,于寡欲无求、清淡新知之中摆脱烦扰,体验幸福。
少言多行
老子在其论述当中曾反复强调少言多行的道理,如“悠兮其贵言”“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言胜有言。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所需要的,更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至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等,这些经典之语的道理,对大家来说,更显不言自明,很容易理解。
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喜欢夸夸其谈者,虽然花言巧语可将事物说得天花乱坠,但是话说多了,难免又会出现差错和纰漏,结果往往又会言不由衷、适得其反。
因此,对一个真正有涵养者来说,始终会做到谨言慎行、少说多做。这样,既能修身养性,也能便于人际交往,从而也有利于个体的健康与发展。
低调内敛
老子曾不厌其烦地告诉大家,在为人处事方面,一定要做到内敛低调。如果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从正面强调低调的重要性,那么,“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则又从反面警示人们不能自高自满、自以为是。在《道德经》中提及“功成身退,天之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可见,就连天道、圣人及大丈夫都是何等的低调内敛,那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岂不就更要如此了。
老子还借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形容低调内敛的重要性:“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甚至还不忘把低调内敛同人的生死联系起来:“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而在现实中,也只有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返璞归真
好多寿星,虽然各自保养的方法不尽相同,但细细考究,如出一辙:他们都能时刻保持年轻的心态,拥有不老的童心。而在《道德经》里,老子也数次提到人们要回归到本初的婴儿状态,也就是抵达返璞归真的境界,如“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在谈到修身治国时,老子连用六个问句,对人们提出了一系列准则,其中之一便是要达到婴儿般无欲状态,才能聚结精气以致性情柔和、温顺。在论及个人心态时,老子又特别强调了自己心态的优越之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