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教育培养模式创新

2018-11-09马俊

电脑与电信 2018年8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医学院校医疗卫生

马俊

(长沙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医疗服务中,目前我国三甲、二甲医院均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信息化体系,各类信息系统不仅能够辅助医院进行管理,而且能够为医疗诊断提供可靠支持。如:临床信息系统、医学影像系统、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卫生联网数据系统等。医学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在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中进行信息化应用的能力,培养复合型医疗服务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以医学背景知识为基础构建计算机应用的定向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医疗卫生服务。

2 医药卫生人才信息化培养目标

2.1 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定位

面向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医学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课程是为了培养符合时代医疗服务需求的人才。根据医药类计算机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的课程要求和实施方案,在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采用“2+X课程体系”,即: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与程序设计为必修课程,数据库应用、医学多媒体、医学成像、信息分析为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学习年限培养定位,八年制按照理工科计算机课程一、二年级课程教学,培养既懂医学基础知识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四年制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医疗卫生专用计算机课程、医疗设备系统应用课程必修课程;医学程序设计、医学多媒体、医院网络搭建、数据库开发选修课程,定向培养专业型人才。

2.2 医药卫生人才计算机专业培养方向

针对医疗卫生服务计算机应用特点和计算机应用范围培养医学数字图像处理、医疗仪器软件开发维护、医院网络设计与管理和医学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四个方向的人才。医学图像处理人才能够熟练操作医疗影像设备进行病情分析;医疗仪器软件开发维护人才能够进行医疗软件的设计与维护,利用软件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医院网络设计与管理人才能有效管理和维护医院网络,保证医院网络性能稳定与安全;医学数据库开发与管理人才能够进行医疗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为医疗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通过专业方向的定向培养使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方向领域的知识结构,根据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专业方向的自主选择,为医疗卫生服务输送专业技术水平优良的合格人才。医药卫生人才计算机专业定向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医疗卫生服务中涉及网络环境搭建、医疗软件设计、医学数据库开发与管理等专业化的需求,根据计算机人才类型的划分进行独立培养,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专长人才。

3 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3.1 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计算机专业课程虽然不是医学院校重点研修专业,但是在信息化时代培养具备信息化技能医疗服务人才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计算机技术与医学应用进行融合,设置符合医疗服务应用的计算机课程,对于提高医疗服务现代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要根据医学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关联程度将计算机专业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必修课包含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医疗卫生专用计算机课程、各类医疗设备系统应用课程;选修课补充和延伸网络环境搭建、服务器建设、数据库开发;公开课由行业专家讲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科技前沿知识。通过对计算机知识的划分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基础及与医学相关计算机应用知识,再根据计算机在医疗卫生中的应用范围和学生兴趣构建定向教学课程,培养专业的实用型人才。

3.2 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课时分配

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课时的分配要服从学生定向培养目标,协调计算机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之间、重点与非重点之间的关系,在已有的课时安排上进行合理划分,保证学生能够将计算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医疗服务之中。目前,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总共有80课时,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医学领域应用知识的课时分配。一方面夯实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使其能够灵活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另一方面,深化计算机技术在医疗服务中的程序应用,培养学生开发医疗服务程序的能力。根据计算机课程内容将课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分配30课时,保证每一位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第二阶段为数据库管理课程,课时分配14课时,让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第三阶段为程序设计课程,课时分配36课时,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原理,具备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解决程序问题的能力。

4 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创新

4.1 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为此,在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创新中要构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计算机操作动手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校内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是利用医学院校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实践。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医学相关计算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技能。在实验室实践教学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实验设备进行应用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接触医疗信息化科研前端技术。

图1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校外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是通过让学生主动接触医疗服务信息化相关工作,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校外派实践是由学校组织学生到指定企业或者医院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专业化的实际应用知识,对医疗服务项目中计算机系统的需求、设计、开发、调试等一系列流程全面掌握,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真正融入到工作岗位,将工作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已经储备的知识融会贯通撰写毕业论文,由教师定向指导,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4.2 共性与个性相协调的培养模式

医学院校开展“计算机专业知识+医学应用知识”培养模式要遵循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将医疗卫生行业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构建“计算机专业知识+X”的培养模式,将医疗服务中应用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进行分解,渗透到医学知识中,并根据医疗服务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使课程知识保持先进性。遵循医学科学的发展规律,创建符合社会需求的交叉课程体系,注重功能型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在学生打下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以医学领域计算机应用类型为课程内容分类,通过实施分类型、分层次培养,优化计算机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推进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和兴趣方向上各有不同,全部采用统一式的教学模式难免会出现部分学生厌学或者是难以理解的情况,所以根据医学专业计算机应用特征将知识点划分为共性知识点和个性知识点,采用夯实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差异化独立培养的模式开展教学,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相互融合,为学生提高医学专业知识信息化技术水平而服务。根据社会发展对医疗服务人才的需求,每一位医疗服务人员都应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再根据医学领域对计算机知识的应用和计算机知识本身层次及应用方向的划分构建共性与个性相协调的培养模式,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将计算机知识与医学融合建立符合医学发展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并适当调整专业人数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科间、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实践型、专业型的人才。

5 结语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的发展,医疗卫生人才掌握计算机技术辅助医疗服务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医疗卫生人才计算机技术掌握水平较弱,难以满足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为此要以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入手,结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特点构建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并将医学领域知识与计算机知识充分融合,实施“计算机专业+医疗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医疗卫生信息化时代需求的人才。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医学院校医疗卫生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