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民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度及影响因素

2018-11-09王琰何燕玲曾庆枝庄文旭李黎

心理学通讯 2018年2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正确率条目

王琰,何燕玲,曾庆枝,庄文旭,李黎

目的:了解上海市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度的纵向变化,以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

方法:在典型取样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16个区共19个街道监测点中抽取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190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和原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进行调查。知识问卷共20个条目,满分20分,分数越高或正确率越高,知晓度越高。调查采用同样的方法分别于2011年、2013年和2016年进行3次。

结果:2016年精神卫生知识问卷平均分为15.14(2.92)分,较2011年提高[14.38(3.07),F=36.14,p<0.001];平均回答正确率为75.7%,较2011年的71.9%有所提高(X2=7.17,p=0.007),但2016年与2013年的调查得分和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10个条目的正确率在2013年和2016年的调查中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比2011年的结果有所提高。三次调查中条目1、5、11、16的正确率均达到90%以上,条目2、4的正确率均低于50%。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调查年份、年龄、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者的精神卫生知识问卷得分有差异;多元分析仅年龄、调查年份和教育程度进入回归方程,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得分越高,3轮调查得分逐次升高。根据2016年调查结果显示该知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一般(α=0.68)。

结论:上海市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度整体较高,2016年与2013年持平,较2011年有所提高。不同条目之间的正确率差异较大,应加大对精神疾病病因、防治和纪念日方面的宣传力度。年龄、教育程度是心理健康知识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必要修订问卷以提高信、效度和内部一致性。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日益凸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达540万例,且逐年增长(王勋等, 2018)。抑郁症等心境障碍(4.06%)及焦虑障碍(4.98%)的患病率呈总体上升趋势,高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调查结果(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7),但远低于2003年美国的调查结果(心境障碍9.5%,焦虑障碍18.1%)(Kessler,Chiu, Demler, & Walters, 2005),却仍有较高比例的精神障碍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Phillips, et al.,2009)。在影响患者求助行为和延误治疗的因素中,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至关重要(Angermeyer &Dietrich, 2006; Highet, Gemmill, & Milgrom, 2011)。

2016年底发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全面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国家卫生计生委,2016)。《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要求,到2020年,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要达到70%、50%(国务院办公厅,2015)。此前长沙、郑州、西安、天水等诸多城市均开展了精神卫生知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一些地区居民的精神卫生知晓率为52.4%~73.0%(梁小平等, 2011; 彭元, 王晓玲, 李平非, 刘鲲,2011;王小全等, 2017;姚明解等, 2013)。公众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度直接关系到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识别和及时干预,关系到预防和控制精神疾患(Jorm, 2000; Sorsdahl & Stein, 2010)。有研究表明,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有助于增强人们寻求专业帮助的意识(陶钧, 郑亚楠, 唐宏, 2017),提高精神疾病的治疗率(王静夷, 何燕玲, 2013)。

以往也有学者在上海市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度调查(孟国荣, 李学海, 姚新伟, 朱紫青, 2005; 仇剑崟,谢斌, 2005; 张国芳, 赵军, 饶顺曾, 沈文龙, 2005),但因为所用调查问卷、抽样方法和调查对象存在差异,因此调查结果无法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在2011年,上海市首次采用原卫生部印发的调查问卷开展居民精神卫生知晓度的调查(Wang, et al., 2013),之后分别于2013年和2016年再次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居民对心理健康知识知晓度的纵向变化情况,提高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的成效。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根据原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调查对象确定为上海市15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卫生部办公厅文件, 2010)。调查设计为典型取样基础上的随机抽样,横断面调查。全市16个区以街道为单位设立了19个监测点,历年的调查均在监测点进行,采用同样的方法独立抽样。用单纯随机法在每个监测点街道中抽取5个居委,每个居委按居民名单采用等距抽样法抽取20名调查对象。对于无法访问到的调查对象、不愿配合者或因疾病无法配合调查者,可采用替补对象。替补对象的选取原则为:居民名单上顺序往后第一位同性别同年龄段(上下5岁之内)的居民。若第一个替补对象仍无法完成调查,则依此原则续选替补对象,直至完成调查。2011年进行的首次知晓度调查,完成了1953例(Wang, et al., 2013),2013年完成1901例,2016年调查共抽取2095位居民,包括首批抽样1900例,替补失访195例,实际完成1900例,失访率为10.3%。失访原因分别为:拒绝合作41例,入户三次未能访到60例,因人户分离、外出旅游、出差等原因无法接受调查82例,因身体疾病原因无法完成调查4例,因精神发育迟滞无法完成调查1例,已死亡6例,未填写原因1例,见图1。

图1 调查流程图

2.2 工具

2.2.1 人口学资料调查表

采用自编的调查表收集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出生日期、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

2.2.2 心理健康知识问卷

采用原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问卷》中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调查心理健康知识知晓度(卫生部办公厅文件, 2010)。该问卷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答对计1分,答错不计分,得分范围为0~20分。条目的正确率=正确回答该条目的样本数/总样本数×100%;总体正确率=[所有个体正确回答的条目之和/(样本总数×条目总数)]×100%。分数越高或正确率越高,均表明调查对象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度越高。

2.3 调查过程

对各区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后,采用集中或入户的方式进行调查。由调查员向受访者解释调查目的和信息保密原则,口头获得调查对象同意后发放问卷。调查员对问卷的构成和填写注意事项进行说明,不对题目做出解释。受访者当场独立完成问卷,因视力、文化程度低等填表有困难的,由调查员向调查对象念出问卷,记录答案。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

2.4 统计方法

使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问卷数据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问题进行描述性分析。组间率或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者之间的心理健康知识得分差异的单因素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及post-hoc检验(Bonferroni);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自变量为受访者的性别(男、女)、年龄(连续型变量)、调查年份[2011年(哑变量)、2013年(哑变量)、2016年(参照组)]、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参照组)、中学(哑变量)、大学及以上(哑变量)]和婚姻状况[未婚/单身(参照组)、同居/已婚/再婚(哑变量)、分居/离异/丧偶(哑变量)],因变量为心理健康知识得分。

3 结果

3.1 调查对象基本人口学资料

表1中列出了三次调查对象的基本人口学信息。结果显示三次调查中调查对象在性别(χ2=9.53,p=0.009)、年龄(χ2=19.27,p=0.001)、教育程度(χ2=17.02,p=0.002)方面的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婚姻状况(χ2=7.66,p=0.105)方面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详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人口学信息

3.2 问卷回答正确率

2016年调查中心理健康知识平均回答正确率为75.7%,与2013年(75.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2016年和2013年的正确率均高于2011年(71.9%)。其中正确率最高的是条目1“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世界自杀预防日的条目正确率最低。有10个条目的正确率在2013年和2016年的调查中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比2011年的结果有所提高。2016年的结果中,关于世界自杀预防日和世界睡眠日的回答正确率都高于2013年和2011年,但仍不到60%。三次调查中条目1、5、11、16的正确率均达到90%以上;条目2“精神疾病就是思想上出了问题”和条目4“精神疾病都是因为受了刺激”的三次调查正确率均低于50%,但无显著性差异。(表2)

表2 心理健康知识问卷历年回答正确率

3.3 心理健康知识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

比较不同调查年份和人口学特征的心理健康知识问卷得分,显示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其问卷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2013年和2016年的得分均高于2011年,但2013年与2016年得分无显著性差异(F=36.14,p<0.001)。35岁以下组得分最高,65岁及以上组得分最低(F=143.69,p<0.001);教育程度越高的,知识问卷得分越高(F=436.75,p<0.001);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单身受访者的得分最高,分居/离异/丧偶受访者的得分最低(F=59.96,p<0.001),见表3。以受访者的性别、年龄、调查年份、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为自变量,心理健康知识得分为应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调查年份、教育程度进入回归方程,见表4。

3.4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根据2016年的调查,分析得到心理健康知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一般,Cronbach α系数为0.68。对各条目进一步分析,分别删除每个条目后的α系数范围为0.65~0.70,其中分别将条目2、7、15(条目具体内容见表2)删除后,α系数均稍有上升(分别为0.69、0.69、0.70),三个条目同时删除后α系数为0.83。

表3 心理健康知识单因素分析(N=5752)

表4 影响心理健康知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主要发现

自2011年起的三次调查结果均显示上海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已达到《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中70%的指标要求,并且2013年和2016年的知晓率较2011年有显著提高,且高于之前采用同样问卷的衡水(59.5%)(张士巧等, 2016)、长沙(68.5%)(彭元等, 2011)、西安(70.3%)(梁小平等, 2011)、郑州(52.4%)(姚明解等, 2013)等地的调查结果,说明上海市居民的整体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程度较高,这几年的宣传教育工作有一定成效。但与2013年相比,2016年的知晓率并无显著提升,提示宣教工作可能出现挑战,在新媒体时代,需要创新方式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水平,满足不同人群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变迁,该问卷的题目是否仍能有效评估知晓度的水平,也需要进一步分析讨论。

在心理健康知识问卷逐条分析发现,三次调查正确率较高的条目主要集中于一般心理健康知识(如条目1、3、5、11、15)。四个精神卫生纪念日中,知道/听说世界禁毒日的人最多,原因之一可能是调查是在6—8月进行的,世界禁毒日(6月26日)处于调查期间,居民可以接触较多宣传活动。而正确率较低的条目集中在精神疾病病因(条目2、4)和精神卫生纪念日(条目19、20)方面,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把精神疾病等同于思想问题或归咎于受了刺激,并且这种认识在从2011年到2016年的调查中并无改观,这样的误解可能会造成大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知道世界自杀预防日和睡眠日的人相对较少,尤其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但也都在持续增长。所以这些内容仍是精神卫生知识宣教的薄弱方面,这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相似,如郑州(姚明解等, 2013)、衡水(张士巧等, 2016)、广州(胡号应等, 2012)等地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居民对精神疾病病因、防治和精神卫生纪念日方面的知晓率较低。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关注一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加大对精神疾病病因、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宣传力度。并且在精神卫生纪念日的宣教中,应扩展创新活动形式,吸引更多人共同参与,努力让居民了解更多有关禁毒、自杀、睡眠等重要主题的心理健康知识。

调查显示,调查年份、年龄和教育程度是心理健康知识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与2011年相比,2016年的知晓度情况较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活动越来越丰富。越年轻的人知晓度越高,可能因为现在生活节奏较快,学习工作压力较大,年轻人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增加,会主动了解相关知识。文化程度越高,人们心理健康知识知晓度也增高,可能学历越高的人有更多机会参加相关宣传活动,尤其是大学会开设相关课程或心理咨询中心,学生能接触更多心理健康知识,与衡水(张士巧等, 2016)、宁夏(孙艳莉, 2015)、长沙(彭元等, 2011)等地的调查结果一致。本次调查未发现性别对知晓度的影响,与部分地区(彭元等, 2011; 张士巧等, 2016)的调查结果一致,但与石家庄(孙岩, 2015)等地的结果不同,可能与取样方法和调查问卷内容不同有关。

4.2 局限性

2016年调查结果显示该知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一般(α=0.68),与2011年调查的分析结果相似(α=0.69)(Wang, et al., 2013),但彭元等(彭元等,2011)对长沙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了更低的α系数0.57。结果提示条目2、7、15所代表的内容与其他条目的相关性不高,目前问卷中的条目是否能全面地了解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识程度仍需进一步探讨。2016年问卷总分显示的偏度系数为-1.58,呈负偏锋分布,中位数为15,众数为16,表明得高分者较多,三次调查中有4个条目的正确率均在90%以上,考虑部分简单的题目可能造成“天花板效应”,使整体得分偏高。而有的题目三次得分都较低,所以像“世界自杀预防日”这类题目可能无法代表大众真正需要了解的心理健康知识(可将调查题目调整为诸如:是否参与过某某纪念日活动?或者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询问纪念日活动的意义等),应该对问卷进行全面修订,使之包含的内容更具代表性、更有针对意义。

4.3 研究意义

通过三次调查发现了上海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识知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提示大众对精神疾病病因、防治方面的了解相对薄弱,需要在今后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我们也需要针对不同年龄和文化水平的人群进行特定的宣教,使居民对心理健康有更全面的了解。另外,需要对问卷进行进一步的信效度检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从而达到更好的调查效果。

上海市徐汇区集中调查现场

(照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正确率条目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生意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正确率中的应用
生意
写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创刊四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