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科普文体的汉译研究

2018-11-09董丽娜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汉译译者译文

董丽娜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科普文体的汉译研究

董丽娜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了科普文体的特征和“三维”适应性选择,以此来增强公众的阅读兴趣,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以美国著名科普杂志《New Scientist》中的科普文章为例,对英文科普文章的词汇和语篇特征进行了分析。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分析了科普文体的汉译过程,及如何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最终生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生态翻译学; 科普文体; 语言维; 文化维; 交际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交流国际化的发展,人类日益倡导科学的思维观念和生活理念,有关健康、生物、计算机、物理、天文、军事等多个领域的科普知识进入公众视野,引起广泛关注。应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发展需求,普及科学知识,尤其是加强国内外科学知识的交流与传播显得尤为重要。科普文体面向普通大众,采用通俗易懂、生动简练的语言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因此,研究科普文体的汉译有重大实际意义。目前科普文体的汉译多注重其实践性,缺乏系统的理论阐释和支撑。生态翻译学以达尔文进化论中“求存择优”、“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明确译者的主体地位,提出译者应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实施对译文的选择,集中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最终生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生态翻译学为科普文体的汉译开辟了新颖的译学生态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生态翻译学

翻译适应选择论起源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生态翻译学发展初期阶段的理论成果,也是生态翻译学发展成熟的理论基础。胡庚申将翻译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类比,将“环境”、“生存”、“适应”等概念贯穿于翻译活动中,最早将生态翻译学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1]。因此,译者应综合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因素,关照翻译生态子系统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实现对翻译生态环境的有效适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导作用,遵循“汰弱留强”和“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进行适应性选择。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科普文体的汉译过程

根据生态翻译学,“翻译过程是译者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过程。适应指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是翻译前阶段;选择是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是翻译正式阶段,整个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2]。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理念途径出发,可以贯穿于科普文体汉译的整个过程中。“科普文体是科技文本的分支,内容涉及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旨在向普通大众宣传各类科学常识来丰富生活和开拓视野”[3],“科普文体的汉译要求译者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体现科学的权威性;译文语言还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来有效传达客观的事实真理和提高在汉语读者群中的兴趣和可读性”[4]。因此,在翻译前阶段,翻译生态环境选择了合适译者,译者需要对客观的科普汉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子系统和相互关系了解透彻,例如原文的语言形式、文化内涵、正式程度、社会背景,译文的交际目的,译文读者的阅读及表达习惯、文化水平、审美情趣、社会阅历以及出版需求、译文评价等;在翻译正式阶段,译者为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译文,需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特定翻译策略,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方面进行多维度适应性转换:在语言维度,译者需具备科学文化常识,了解原文和译文语言形式表达差异;在文化维度,译者应具有双语文化意识,准确释义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实现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交流;在交际维度,译者需迎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标准,关注如何实现科学知识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交际意图。

三、科普文体的特征

(一) 词汇特征

科普文体的主题涉及面广,为呈现客观的科学事实、解释科学现象和理论,科普文体常出现特定行业内的专业术语和半专业术语来体现其权威性;另外,科普文体具有时代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创新和发展,在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专有名词如机构名、商品名等在科普文体中也十分常见。例如:

例1:Limited financial resources could be put to better use for athletes at risk of.Puttingeverywhere and training people inwould probably save more lives.

例2:The technique could eventually enhance treatments fordisorder by associating images from the traumatic memory with a smell. The next step is to study whether the effect occurs during.

例3:has put these concerns to theand the prime minister - to be told that "are not better able to predict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humans than animal tests".

例1、例2和例3中的划线词语包含医学领域内的专业术语“SCD(Sudden Cardiac Death 心脏性猝死)”“defibrillators(心脏除颤器)”“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心肺复苏术)及专业化的普通名词如“posttraumatic stress(创伤后应激障碍)”“REM sleep or slow-wave sleep(快波睡眠或慢波睡眠)”“human biology-based tests(人体生物学实验)”。例3的划线词语包含由普通名词组成的专有名词以表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机构名,如“Safer Medicines(药物安全组织)”“UK Department of Health(英国卫生署)”。

另外,“科普文体是科技文体的一个分支,是文学和科学相结合的写作体裁,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3],科普文体也常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对称等修辞方法或文化负载词来彰显其文学色彩。

例4:Influenza virus is an old hooligan who gets crazy on the sight of cells and squeeze into and rises in rebellion in their houses. Fortunately, our natural killer cell constantly goes on patrol to do housecleaning for invaded cells.

例5:Rabies virus has long been a considered as a Trojan horse trying to destroy people’s nervous system which can also be prevented by injecting passive immune stimulant.

例6:Faced with postpartum depression of their wives, many men also suffer insomnia, depression, mania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to some extent.

例4采用了拟人和暗喻的修辞方法,语言通俗,表达生动形象,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使读者易于了解流感病毒的感染方式和人体的对抗方法;例5采用来源于希腊神话、暗指潜入内部的安全隐患的文化意象,“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将狂犬病毒比喻成特洛伊木马,暗指破坏人体神经系统的安全隐患,颇具文学色彩;例6使用了俗语“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形象生动描述了男士在面临妻子产后抑郁症时焦躁、不知所措的心理活动。

(二) 语篇特征

科普英语作为众多文本文体的分支,同样具备普通英语的基本特征。科普英语作为一种树式结构的形合语言,通常采用语法手段如连接词,省略结构,定语或状语成分、非谓语结构等组织文本,体现信息的衔接性和语义的连贯性;为增添科普英语趣味性和灵活性,科普英语多种时态、多种句式相搭配。

例7:Ever since the thalidomide birth-defects tragedy, animal testing has been enshrined in law worldwide, despite the irony that more animal testing would not have prevented the release of thalidomide, because the drug harms very few species.

例8:How common is death by caffeine?

Not common at all. Only a handful of cases pop up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But why are non-fatal emergency-room visits by caffeine intoxication on the rise?

Part of the blame for going to hospital may be attributed to energy drinks.

例7使用多个语法手段如“irony”引导的同位语结构,“because”作为连接词连接两个句子等,及多种时态如现在完成时、一般现在时和将来时来组织信息,前后呼应,语句连贯,逻辑清晰;例8采用一问一答的语句结构,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四、多维度适应性选择

(一) 语言维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时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1]。科普英语多特定行业内的专业术语和半专业术语以及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专有名词,为准确再现科学事实,译者“首先要准确理解原文内涵,忠实于原作的内容,采用译语中意义对等的专业术语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5]。因此,为实现语言维的最佳适应性选择,译者需具备必要的双语能力和特定领域内客观的科学知识常识和判断能力。例如第三章节中例1、例2、例3的译文:

例1译文:应利用有限的资金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心脏性猝死,其中各处安装心脏除颤器和普及心脏复苏术不乏为拯救更多生命的有效举措。

例2译文:这项技术可搭建创伤记忆与图片的联系,然后在睡眠状态中使用特定的气味进行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接下来的任务则是研究这项技术是否会在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阶段起作用。

例3译文:药物安全组织向英国卫生署和首相提议进行人体生物学试验,但得到的回复却是:“就检测药物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而言,人体生物学试验不比动物试验更科学有效。”

例1、例2、例3的译文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完整再现原文的内涵,准确阐释了原文中的科学事实,尤其专业术语和专业化的普通名词的译文与汉语中的专业词汇意义相对等。

(二) 文化维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1]13。“翻译不只是不同语言单位的转换,更是各异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从本质上讲,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6],译者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沟通能力,深刻理解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通过科普汉译向汉语读者传递英语文化,领略异国风情。因此,译者在处理科普英语中的修辞方法或文化负载词时尽量采用异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必要时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迎合汉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例如第三章节中例5、例6的译文:

例5译文:狂犬病毒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破坏人类神经系统的特洛伊木马,人类注射被动免疫制剂可阻止其破坏。(特洛伊木马:来源于希腊神话,《木马屠城记》里记载着的希腊军队用来攻破特洛伊城的、潜在敌人内部的大木马,后用来指代隐藏内部的安全隐患。)

例6译文:相当一部分男性在妻子产后抑郁时,也会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同程度地遭受失眠、焦虑、狂躁等折磨。

例5的译文采用的异化的翻译方法,保留了“特洛伊木马”的意象,让读者体会到异国情调,后加注释,便于读者理解;例6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舍弃原文俗语“like a cat on hot bricks”中的意象,使用迎合汉语读者文化背景,与俗语“like a cat on hot bricks”文化内涵相对等的对等语“热锅上的蚂蚁”。

(三) 交际维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1]。语言维、文化维是实现交际维的基础,而交际维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科普英语是树式的形合语言,相反,“汉语属于竹式的意合语言,通过隐性的标记性语言和逻辑关系,将词组,句子和段落连接起来,形成语篇”[7]67。因此,译者可以在不改变原文语言和文化意义的前提下,“将科普英语中的中长句改译成逻辑通顺、层次分明、语义明确的流水句和短句,多种句式、多种时态相搭配”[8]89,以此来迎合汉语读者的阅读和思维习惯,构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间亲密的人际关系[9]55;另外,为生动形象得向汉语读者传递客观的科学文化常识,译者也可采取图片的形式来阐释原文内涵。例如第三章节中例4、例7、例8的译文:

例4译文:

流感病毒是个老流氓,一看到细胞就疯狂,哼哧哼哧就往人家里闯。好在我们的自然杀伤细胞每天巡逻,一旦发现细胞不对劲就清理门户。

例7译文:自从萨力多胺(一种安眠药,镇静剂)酿成婴儿先天性缺陷的悲剧后,动物试验在全世界纳入法律范围,但令人讽刺的是,因萨力多胺对大多数生物体不构成危害性,所以再多的动物试验也不会阻碍萨力多胺的销售。

例8译文:咖啡因致死很普遍吗?

一点都不。尽管会有相关报道,但科学文献中很少相关案例。

然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因咖啡因中毒入院抢救呢?

有些是因为饮用了能量饮料吧。

例4的译文保留了原文拟人和暗喻的修辞方法,语言采用口语体,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为使读者更易于了解流感病毒和人类身体的保护机制和增强阅读的趣味性,译者增添图片的形式来阐释原文内涵(如图1,图2);例7的译文“按照汉语读者的阅读和表达习惯,采用多个短句重组信息,逻辑清晰,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在译文读者中的接受程度”[10]69;例8的译文保留了原文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增强译文的灵活性,使读者读文章像是与作者对话一般亲近自然,实现作者与读者间更为直接的交流。

图1 流感病毒侵犯人体细胞

图2 自然杀伤细胞杀伤受感染细胞

五、结语

科普文体作为科技英语的一部分,采用通俗易懂、生动简练的语言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词汇和语篇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生态翻译学为科普文体的汉译提供了新颖的译学生态研究视角。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译者在科普汉译前阶段应综合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因素,如科普文体的词汇和语篇特征,读者的接受程度,作者与读者的人际关系等;在科普汉译正式阶段,译者需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特定的翻译方法,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方面进行多维度适应性转换,实现原文和译文的语言文化转换以及科学知识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1]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3.

[2]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译论研究,2011(2):8.

[3] 王振平.科普著作的文体与翻译[J].上海翻译,2006(2):35-38.

[4] 岳中生,曾方明.科技翻译标准新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0(8):45-48.

[5] 董敏.从语用顺应翻译论看科普文体的翻译[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33):206-207.

[6] Nida, E.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64.

[7] 陈宏微.高级汉英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8] 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9] 郭建中.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和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10] 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Writ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DONG Lina

(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239000, Anhui, China )

The work has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r science writing and “three-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to enhance the public’s reading interest and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propagation. By taking the popular science articles in American famous popular science magazine- New Scientist as example, words and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in English popular science articles are analyzed. With eco-translatology as theoretical guidance,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process of popular science styl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daptive selection in language dimension, culture dimension and communication dimension are investigated to produce the translation with the highest “integrated adaptive selection”.

Eco-translatology, popular science style, language dimension, culture dimension, communication dimension

2018-09-05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委托项目(重点)“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翻译伦理观研究”(SK2015A798);外研社科研项目“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科普文体的汉译及《实用科普知识手册》的编写” 。

董丽娜(1987-),女,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与教学。

H059

A

1673-9639 (2018) 10-0079-04

(责任编辑 白俊骞)(责任校对 印有家)(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汉译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