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羟考酮对宫颈癌手术术后镇痛效果及IL—6、IL—10影响的研究

2018-11-08王迪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期
关键词:术后镇痛羟考酮细胞因子

王迪

摘要 目的:探讨羟考酮对腹腔镜下宫颈癌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及IL-6、IL-10的影响。方法:收治行腹腔镜宫颈癌手术ASA分级I—Ⅱ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羟考酮,对照组采用吗啡。结果:两组在各时间点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 h、4h、8h、24 h的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毕、术后4 h、8h、24 h两组IL-6、IL-10的水平均高于诱导前,且对照组升高水平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羟考酮对宫颈癌手术术后镇痛效果佳,其对免疫方面的抑制作用优于吗啡。

关键词 羟考酮;宫颈癌;术后镇痛;细胞因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恶性肿瘤的发现越来越早。手术治疗是恶性肿瘤的最常见且有效的方法。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常见恶性肿瘤。手术和麻醉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手术后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本临床试验旨在研究羟考酮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2016年8月-2017年1月收治宫颈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和剔除标准:①入选标准:ASA分级I~Ⅱ级,年龄45~ 65岁,BIM为20~ 25kg/m2,均符合手术指征,患者均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②剔除标准:对试验药物过敏者;药物滥用者和有精神疾病史者;存在明显的上呼吸道感染者;肝肾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麻醉方法:患者术前禁食水8h,人室开放静脉通路,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术中监测有创动脉压并开放中心静脉。术前30 min静脉注射戊乙奎醚0.3 mg。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4mg/kg,舒芬太尼0.4μg/kg,顺式阿曲库铵0.2mg/kg,依托咪酯0.2mg/kg。快速诱导插管。麻醉维持:术中持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0.2μg/(kg-min),丙泊酚6mg/(kg·h),间断静注顺式阿曲库0.08mg/kg。试验组在手术结束前10min静脉输入5mg羟考酮,对照组输入5mg吗啡,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麻醉维持用药。术毕待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恢复良好后拔出气管导管。

观察指标:①分别记录两组术后2h(T1)、4 h(T2)、8 h(T3)、24 h(T4)的镇痛评分(VAS评分)。观察术后各个时间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②分别于麻醉前(T0)、术后2 h(T1)、术后4 h(T2)、术后8 h(T3)、术后24 h(T4)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离心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的IL-6、IL-1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X2檢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各个时间点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试验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P<0.051。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IL-6、IL-10比较:两组各个时间点IL-6、IL-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围手术期医学要求我们不仅仅关注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康复也至关重要。妇科肿瘤,手术治疗越加普遍。妇科腹腔镜下宫颈癌手术,手术时间长,术中C02气腹会导致患者术后肩部酸痛和腹部胀痛,属于中等程度疼痛。麻醉、手术以及气腹的刺激可导致免疫功能抑制,尤其是肿瘤患者免疫抑制易使肿瘤细胞生长加速与转移[2]。

羟考酮为新兴的阿片类镇痛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其主要的镇痛作用研究认为与μ、k受体有关[3]。羟考酮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中到重度疼痛的治疗[4],尤其对内脏痛效果显著。同时羟考酮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嗜睡等,但是其发生率会更低。另外,在免疫方面其主要通过与阿片类受体作用、自主神经系统和HPA,共同参与调解免疫功能。

研究表明机体术后免疫炎性反应与体内细胞因子有密切关系。细胞因子分为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在免疫应答、免疫效应和免疫调节方面发挥作用。IL-6是多功能炎性细胞因子,是炎性介质网络的关键成分,在炎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抗炎性细胞因子或远期细胞因子可平衡前炎性细胞因子或早期细胞因子的损伤效应,起到保护作用。IL-6可以通过抑制巨噬细胞产生IL-1和肿瘤坏死因子而在细菌内毒素诱导的实验性肺损伤中起细胞保护和抗炎作用。由于具有致炎和抗炎的双向功能,它的作用与组织中的含量有关,正常水平对机体有利,产生过多会引起一系列炎性损害[5]。IL-10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它可抑制促炎介质的合成及活性,并与抗炎介质有协同作用。因此,目前普遍认为,IL-10是一种重要的抗炎介质及免疫抑制因子,与炎症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6]。

本研究证明,羟考酮与吗啡均有较好的平衡细胞因子和抑制过度应激反应作用。缓解术后的免疫损伤和炎性反应,羟考酮更为有效。并且在术后镇痛及不良反应方面,羟考酮效果优于吗啡。对于其远期镇痛及免疫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吴英达麻醉对围术期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1,4(1):16-18.

[2]徐建国.盐酸羟考酮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5):511-513.

[3]姜波.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IL-6、IL-8和IL-1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0):1509-1511

[4]李明勇,韩雪萍两种麻醉方法对宫颈癌手术患者外周血TC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9,49(23):88-89

[5]周萍.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8(1):56-59

[6]张小铭,田胜兰.围术期镇痛对IL-6/IL-IO平衡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4):60-61.

猜你喜欢

术后镇痛羟考酮细胞因子
蟾蜈止痛膏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氯诺昔康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分析
羟考酮注射液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用于乳癌根治术后镇痛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与硫酸吗啡控释片在癌性内脏痛患者治疗中的止痛作用及不良反应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四磨汤治疗肺癌患者应用羟考酮致便秘80例
细胞因子在抗病毒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