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兔面动静脉吻合模型建立及意义

2018-11-08王飞李航余云湖文远超杨开华王正仕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期
关键词:动静脉脑血管病脑血管

王飞 李航 余云湖 文远超 杨开华 王正仕

摘要 目的:探索建立稳定、可行的兔面动静脉吻合模型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手术方式及血管供体选择的意义。方法:将32只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和吻合组(B组),各16例。A组给予假手术操作,B组行自体面动静脉吻合。结果:B组动物术后1个月突眼或球结膜水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A(P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面动静脉吻合;兔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1]。颅内一外动脉搭桥术是通过手术的方法建立血管侧枝循环,改善脑供血,防止脑梗死。尽量选用较大的动脉作为供血及受血血管,首先必須评估移植血管状态及匹配性,如颞浅动脉口径至少1mm,桡动脉至少2.4mm,大隐静脉近端口径至少3 mm。尽管目前尚无人工血管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报道,但是有学者提出,随着生物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人工血管可能成为血管选择之一。本研究拟利用人为制造兔面动静脉瘘,增粗自身面动脉,评估相应血管情况及动物生存状态,以期探索一种新型搭桥血管供体,为临床研究及应用奠定基础。

资料与方法

动物及分组:新西兰兔(由遵义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32只,体重2.5~3.0kg,雌雄不限,随机均分为α组。即假手术对照组(A组,n=16)、吻合组(B组,n=16),分别给予假手术操作f只麻醉及解剖血管,不行面动静脉吻合)、自体面动静脉吻合术。

动物模型的建立:手术器械及用品:①器械:显微解剖器械一套、清创缝合包1套、10-0显微缝合线、O号或1号丝线等。②物品:3%戊巴比妥钠、医用碘伏消毒液、75%酒精、0.9%生理盐水、0.02%肝素钠、手套、孔巾、敷料、5~6号头皮针、5mL和10mL注射器、胶布、金霉素软膏。

手术过程:①术前准备:准备手术器械,动物称重,计算麻醉药用量,拔除耳外缘兔毛准备静脉注射。②麻醉:取左耳外缘静脉,手指弹动或轻揉兔耳,使静脉血管充盈,常规消毒。左手示指、中指夹住静脉近端,拇指绷紧静脉远端,右手持连有注射器的头皮针尽量从静脉远端斜面向上刺入,穿刺成功后移动拇指同定针头回抽有血液,缓慢注入(3~5min内注完)3%的戊巴比妥钠(30mg/kg)。观察动物的呼吸、心率、体温变化及肌张力、角膜反射及对夹捏的反应,同定针头,动物角膜反射消失,表明麻醉效果良好。将动物同定于手术台.剪除面部、颈部兔毛,暴露手术野,注意保温。③手术:a.分离左面动静脉:麻醉成功,同定好动物后,以碘伏常规消毒面颈部拟切口皮肤,铺无菌巾单及孔巾。紧靠下颌骨下缘用镊子提起皮肤,以剪刀剪开皮肤及皮下筋膜5~7cm,以止血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左面动脉多于下颌骨处,以钩绕下颌骨下缘到达面部,向前上行,经口角和鼻翼外侧至内毗,色较鲜红,有明显搏动;面静脉位置表浅,起自内毗静脉,在面动脉的后方下行,在下颌角下方跨过颈内、外动脉的表面,色偏暗紫。分别找到相应血管后,牵开周围组织,显微镜下小心分离血管筋膜,分别游离出约3~5cm长的面动静脉,穿线标记备用。b.面动静脉侧搭桥吻合:将游离的面动、静脉两端以无损伤血管夹阻断血流,在显微镜下分别于两条血管壁中段沿血管走形切开一长约0.5cm梭形小口,立即用0.02%的肝素钠生理盐水溶液冲洗动脉与静脉管腔,将相对应动脉壁切口缘与静脉壁切口缘严密缝合,针距0.1~ 0.5mm,每10min 1次松开血管夹,直到缝合完毕为止。开放血流,仔细止血,观察无血管壁血液渗漏及周围组织活动性出血。动静脉血管吻合后,放开夹闭动脉的血管夹,保留夹闭静脉远心端的血管夹,此时,如静脉立即充盈,表明吻合口通畅良好,放开夹闭静脉的血管夹,则可以看到面静脉搏动,同时其颜色变为鲜红,超声探测血管通畅。冲洗手术区,逐层缝合组织及皮肤。碘伏消毒后缝合皮肤,切口涂以金霉素药膏。可皮下注射青霉素或庆大霉素防止感染。c.脑血管造影:方法参照参考文献[2]。

观察指标:观察基本生命体征、有无突眼或球结膜水肿、面动脉直径。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O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基本生命体征:两组动物均存活,生命体征稳定,无发热及心跳加快。

有无突眼或球结膜水肿:盲法南两名另外课题组研究者独立统计突眼发生率,结果显示A组术后1个月有2只动物发生上述阳性症状,发生率12.50%;B组有13只出现阳性症状,发生率8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术后3个月两组突眼或球结膜水肿发生率均较前降低,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手术后造影测量面动脉直径:A组面动脉直径随时间推移无明显变化,B组面动脉直径逐渐增大。术后第3个月,与A组(1.41±0.13)相比,B组面动脉直径显著增大(1.55±0.31)mm(P<0.05),见表3。

讨论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也逐渐增高,该病具有较高死亡率及致残率。该病反复发作原因多为冠心病、高血压及卒中,死亡原因多为动脉狭窄、血栓形成、栓塞。此外,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患者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相关。有报道表明,>50岁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率将提高l倍,并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3]。因此如何更有效地治疗该病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目前该病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内科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无论是否有临床症状,均应接受规范的内科治疗[4];如果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发作,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者,或者脑血管先天性畸形等情况的患者,可行外科手术干预,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颅内一外动脉搭桥术是一种脑血管重建术,是将颅外的动脉直接吻合于脑浅层动脉,建立颅内颅外的侧枝循环-,,改善缺血核心区供血。侧枝循环的建立,能够提高局部的脑组织血液供应,挽救神经细胞[6]。有研究表明,旁路血管移植能代偿缺血脑组织功效,及时实现血管再通,减少术后再缺血并发症[7]。然而目前脑血管搭桥主要集中于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枕动脉一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及枕动脉一大脑后动脉吻合术。至今人工血管用于缺血性脑血管搭桥术的报道罕见。故本课题组拟建立动物面动静脉吻合模型增粗面动脉,评估相应血管情况及动物生存状态,为下一步探索面动脉一颈内动脉搭桥等新方式奠定基础。

本研究显示,面动静脉吻合术后均存活,生命体征稳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而提示该模型较稳定,手术可行性强;术后第1个月,B组动物突眼或球结膜水肿发生率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随时间推移,两组阳性症状发生率均降低,尤其在术后第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面动静脉吻合后,随时间发展责任血管血流可能逐步通畅。进一步,本次实验分别在术后第1、2、3个月对两组动物实行了脑血管造影,结果发现,动静脉均通畅。并且,随时间推移,B组动物面动脉直径呈逐步增大趋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我们认为,面动脉增粗则血流更丰富,实行血管吻合术的难度相对更低,并有望实现高流量搭桥。

总之,本动物模型无明显严重并发症,稳定可行,且能够增粗面动脉,因此可为将来探索面动脉一颈内动脉搭桥等新的临床治疗方式及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啸飞,胡大一,丁荣品.中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现况及流行趋势[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3):179-187.

[2]Culp BC,Brown AT,Erdem E,et al.Selectiveintracranial magnification angiography of therabbit: hasic techniques and anatomv[J].JVasc Interv Radl01,2007.18:187-192.

[3]朱玫.不同年龄、性别的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3(3);403-404.

[4] Klop fbnstein JD,Ponce FA,Kin LJ,et al.Middle cerebral arterv stenosis endovascularand surgical options[J].Skull Base,2005,15(3):175-189.

[5]李庆,程远.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之现状与未来[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5,6(2):200-203.

[6]辛和平,陶勝忠,牛光明,等.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老年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7(18)5137-5138

[7]孙剑,张士永,高天,等.颅内一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6(3):535-553.

猜你喜欢

动静脉脑血管病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髓周动静脉瘘1例报告
肺动静脉瘘38例临床分析及诊治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
29例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