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将军擒贼何必百骑?

2018-11-08孙璐

关键词:李将军太史公李广

孙璐

《李将军列传》为《史记》众多精彩篇章之一。在太史公笔下,飞将军之神勇、刚毅无不毕现。其开篇即将李广家世一一道明:虎将之后——其先日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家世世受射;勇猛善斗——善骑射,杀首虏多……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加之王昌龄《出塞》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等,同学们的脑海里很快就勾勒出飞将军的勇猛身姿。

《史记选读》中节选了《李将军列传》部分内容。第二段一开始写的是匈奴入侵,中贵人被匈奴打得落花流水的情状。此处的精彩在于:中贵人将骑数十以当匈奴三人,本是毫无悬念的一场斗争,但结局却是“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中贵人惨败,逃到李广处。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从对比手法角度理解此处:中贵人之狼狈与李将军之神勇形成对比,展现李将军的勇敢善战形象。

但有一处的文笔却令人费解——“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李广何许人也?名门之后,武功盖世,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区区三个匈奴贼人,也值得他带领百骑?生擒这三个匈奴人,只怕他一人足矣——后文证实,确乎如此——“广身自射彼三人,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围绕这个问题,可以深入探讨,问题的答案就会渐渐浮出水面:

一、中贵人惨败状,可以想见。

中贵人本是君主身边的宦官,哪会带兵打仗!汉景帝却让他与李广一起部署军队,可谓荒唐至极。故其以数十而不敌匈奴三人,也在意料之中。太史公以“中贵人走广”五字为此役作结,但中贵人溃逃后如何?无人知晓。

其实,太史公用一个“百”字交代了其溃逃后的模样:“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想必中贵人溃逃后,定是哭诉不止,将匈奴如何凶残、如何锐不可当添油加醋描摹一番,在他口中,那些匈奴人定是“杀人如不能举”。故而连飞将军李广也不敢小视他们,带着数百骑兵追击三人。

此手法可谓妙极!原因有三:太史公食刘家俸禄,自然不好对汉景帝多加声讨。但他内心深知历史的真实不容抹杀,于是太史公巧妙地在一个宦官身上倾注了他对汉景帝昏庸无度的憎恶态度;其二,中贵人不是本传重点人物,故没有必要再对其溃逃后情状大肆渲染,一个“百”字足矣;其三,增加阅读趣味,李将军带数百骑兵,与其“冲陷折关及格猛兽”之勇极不符合,读至此,必要深思揣度一番,增加了阅读之趣。

二、李广权衡审慎,毫不轻敌。

此三者为何而来?李广一时也无法确定。若为掳掠而来,三人兵力确实太少,不足以完成抢掠任务;若为诱敌而来,则他们为何又将中贵人打跑而不是引诱他们深入匈奴内部?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想引诱的人不是中贵人和那数十骑兵——则必是主帅和大部队无疑。加之三个匈奴人能将中贵人及其部下数十人全部击溃,可见其战斗力确实不容小觑。

所以,李广追杀的虽然只有三个人,但丝毫不可轻敌。李广纵横沙场,能得“飞将军”之名,与其用兵审慎也有极大关联。

再看后文,确乎如此。他深入敌军深处,能够以数百骑当匈奴千骑,同样是因为他有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判断力。当他看到匈奴千骑时,立刻判断此时若逃,则必将招致匈奴追击;若留,则可让匈奴捉摸不定、以其为诱敌之部而不敢轻易出动。于是他稳定軍心,审时度势做出继续前进、下马解鞍等指令,终于以假乱真,迷惑胡骑,保全自身。其审慎权衡之力,可见一斑。

此外,我们还可以给出第三个理由:中贵人乃皇帝近侍,是“有地位、受宠信的宦官”(苏教版《(史记)选读》文下注释),其数十人不当匈奴三人乃奇耻大辱,那么李广此时若表现得太神勇,于中贵人和汉景帝而言,则近乎尴尬羞耻;于他自身而言,也会招来官场倾轧之患。所以,李广带百骑追赶三人似乎又有为中贵人保全颜面的考虑。清代吴思云:“百骑驰三人,不见广勇。”(《史记论文》)

基于以上分析,“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的“百”字,可谓精当无比!

猜你喜欢

李将军太史公李广
“太史公牛马走”
高适《燕歌行》“李将军”人物辨析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李将军雕像,美国种族问题的靶子
How to Arou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Study
李广的故事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输者风度
水中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