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也诗无故,飘然思不群
2018-11-08李云
李云
袁行霈先生说:“就一个作家在其当时所引起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谁可以和李白匹敌。李白简直像一股狂飙、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同代的读者。”李白的诗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一切汇成了中国古代诗史上格外富有朝气的歌唱。而这种歌唱,带有李白强烈而独特的风格:豪放飘逸。
学习本专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叶堡乡),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但积极人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青年時代的李白仰慕与效仿侠士,学剑术,漫游蜀中名山大川,与隐士东严子等同隐,表现出对仙道的向往。这种好隐思想影响到李白的创作。
26岁以后,李白为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仗剑辞亲远游。游经江陵、洞庭、庐山、扬州之后留住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此后,又以安陆为中心,西人长安,东游梁宋、齐鲁。在东鲁,曾与孔巢父等人隐居山林,号“竹溪六隐”。十几年的漫游中,他曾隐逸学道,想走终南捷径以出仕,虽然从政愿望未实现,但漫游中遍览祖国山川,广交朋友,创作了许多气势奔放的诗歌。
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李白离开长安后,开始再次漫游。先途东游梁宋,接着又北游燕蓟,南返梁同,往来于宣城、金陵之间,游历山川,炼丹隐遁,狂歌痛饮,消磨雄心。这时,怀才不遇的愤懑、傲岸不屈的豪气,复杂地交织在李白的思想与创作之中。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鳞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二、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一)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李白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是冷静细致地表现生活,而是侧重于抒发个人炽热的内心情感,他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的独创性。比如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时,愤怒地斥责“夷羊满中野,菜花盈高门”(《古风》其五十一);批判安史叛乱时,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竞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他的强烈愤怒。他在抒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而在表达追求自由的心情时,更是十分狂放:“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搏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特别是当他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他的诗歌主观色彩就更强烈了。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陡然的发端,直抒内心郁结,可见其精神苦闷的强烈。接着转入描写登楼所见所感,酒酣兴发,飘然欲飞,似乎所有的烦忧一扫而空。然而现实的黑暗依然存在,感情也未平静。所以,后面的诗句反跌人更大的苦闷,希望在消极避世中寻求解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就是这样抒写自己内心苦闷、抑郁以及追求与希望。上述这种炽热感情的抒发,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出鲜明的傲岸不屈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语)、以气夺人的特色。
2.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抒写情感。
李白的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体现在还善于运用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描写形象,抒写感情。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梦境,描写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超现实意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有的诗,他借助神话传说驰骋想象,大胆夸张,贯以奔放的气势,描写雄伟神奇的山川形象,寄托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如《蜀道难》,开头就融汇历史传说和远古于一炉,运用夸张手法,着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清天”这一雄放基调;接着突出描写蜀道的艰难险阻:“上有六龙回是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诗中有“六龙回日”的神话、黄鹤难飞的夸张、“扪参历井”的想象,多种手法迭互使用,融为一体,层层渲染山势高危,层层映衬蜀道难的艰险;接着又以悲鸟哀号、子规夜啼等苍凉气氛,烘托蜀道山水图,寄托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叹之情和对现实政治的某种隐忧。
3.巧妙地运用修辞抒写炽热情感
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也是李白抒写浪漫主义情怀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时,他既用夸张,又用比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都是夸张中有比喻的名句。有时他又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狂风吹我心,西挂成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夸张;寄予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他又善于用拟人化手法使大自然具有个性,为抒写感情服务,“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把无知无情的春风化为有知有情,他更善于以月拟人寄托情怀,“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把山月写成有情的同伴(《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影化成知己,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4.语言通俗直白,直抒胸臆。
李白的诗歌语言直率。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情诗句,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江夏赠韦南陵水》),都是直率、自然而又豪气逼人的语言,有助于展現其浪漫主义激情。李白的语言清新、豪放还体现在其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
(二)诗风形成原因
“文如其人”,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其独特的人生经历造成的。
1.漫游山河,形成其奔涌豪放的气质。
李白的一生经历青年、壮年、晚年三次漫游。而这三次漫游形成其奔涌豪放的气质,其诗歌也独具浪漫主义特色,以磅礴的气势赞美祖国山河。
2.求仕报国,涵育了治国安民的政治思想。
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道、侠都有。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成为终其一生追求治国安民的政治思想的基础;道家超脱尘世的思想影响他追求绝对自由,蔑视权贵,有时甚至求仙访道,炼丹隐遁;游侠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养成一种傲兀不屈和豪纵狂放的性格。此三者统一在李白的思想性格和气质中,形成其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所以他批判黑暗,抨击权贵,追求自由,同情人民。即使他的纵酒求仙、啸傲山林,也都是为了排解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李白独特的思想面貌,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极大的批判现实力量。
3.怀才不遇,形成其傲视权贵的性格。
李白本是一个极为狂傲的诗人,“我本楚狂人,夙歌笑孔丘”。天宝元年,李白应诏入京,他以为可以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但事与愿违,他只是入翰林院待诏供奉。起先,玄宗对他也颇加礼遇,所以他也写过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但实际上他并不得志,因而常常饮酒游乐,过着自由放纵的生活。他平交王侯,傲视群小,终于招来忌恨,遇到高力士等人的馋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岸不屈的李白,不愿谨小慎微,屈己下人,于是,在天宝三年毅然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三年的翰林生活使李白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玄宗后期的政治黑暗与腐朽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飞跃,具有了对黑暗现实强烈的批判性。
三、借助意象,体验李白豪迈飘逸的诗风
李白在诗中常用酒、剑、月、花等意象,构成了五光十色、绚烂缤纷、体现盛唐煌煌气象的诗境,也构成了他逍遥的诗化人生境界。其中最能激发他生命之情的是酒与剑。饮酒是内里的涤荡,挥剑是外部的催发,写诗便成为个性自由的追求与生命力的张扬。
酒可以遣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酒可以畅情:“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酒可以追求自由:“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在李白的笔下,剑则象征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意识,又代表着济苍生、安黎元的牺牲精神。他高呼:“愿解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竟西来”“浮云在一决,志欲清幽燕”,他用剑来抒发他的壮志豪情、济世情怀,表达他对历来杰出的英雄人物、狂士侠客的倾慕之情。然当他志不能遂、才被见弃之时,也会以拔剑击柱之势,抒发心中愤懑不平之情。
如果说酒和剑的意象主要表现诗人桀骜不驯、豪迈不拘的英雄气概.那么月、花等意象则表现他真纯亲切的世俗情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上青云端。”天真的想象使人回忆起童年美好的岁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月”带着“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常相随”的“峨眉月”的印记使人思念家同、思念故土、思念亲人。“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此处“我”、月与影三者缔结忘情世事之交。
读李白的诗,不会觉衰老疲惫之气,不会有美人迟暮之感,有的只是英姿勃发之态,有的只是春春常驻之意。他的愁是豪愁:“呼尔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的悲是豪悲:“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即使前方有再猛烈的惊涛骇浪,他也深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在诵读中感知李白的诗歌特色,体悟真丰沛情感
诗歌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浓郁的抒情性,我们学习诗歌,最主要的就是体会诗人的感情,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李白的诗有着浓烈的主观色彩,充满了丰沛的主观感情,所以我们需要在朗读的过程中鉴赏形象,感受意境,体会感知其飘逸豪放的诗歌风格和多样化的丰沛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