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018-11-08

关键词:曾皙西华诸侯

理想社会的蓝图: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以记言为主,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其中富有文学色彩的一章。它记录了孔子引导弟子畅谈个人志向,以及孔子对各个弟子的评价。

文章开篇孔子启发弟子“各言其志”,发表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子路直率、粗犷,认为即使外有侵略、内有饥荒的中等国家,只要三年,他就可以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冉有比较谦虚,他想治理小国,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只能等待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公西华更加谦逊,他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曾皙作为重点人物最后回答。他描摹了“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一幅悠闲自在、其乐融融的春游图,表现出洒脱高雅、从容淡定的君子之风,体现了他以礼治国、以乐怡情的社会理想,得到了孔子的盛赞。

整篇文章人物形象突出,场面融洽,故事性强,引人入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对曰:“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注释】

①子路:姓仲名由;曾皙: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②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③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④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⑤与:赞成。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猜你喜欢

曾皙西华诸侯
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三·四·一”密码
五张羊皮
立足经典传承文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儿歌作品:姊妹节里等你来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s’ silence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Discours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onnet 18
烽火戏诸侯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
烽火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