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创业视角下推进研究生创业教育有效路径研究

2018-11-08赵艳莉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教育

赵艳莉

(福州大学学生工作处, 福建福州 35011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开始重视并发展以知识技术转化与应用为目标的学术创业活动,一种基于“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理论的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大学主动寻求与产业界的合作,与各大技术创新主体形成战略联盟,多渠道输出自己的科技成果。尤其进入21世纪,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陆续提出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以技术转移或转化为主要手段的学术创业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研究生培养规模逐年扩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人数已与本科生持平,甚至超过本科生人数。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培养学术型、应用型人才,更应当承担起推进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为此,高校应鼓励研究生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将科研成果投入市场运作,实现技术转移,创造社会价值。

一、学术创业理论及对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启示

高校不仅仅是开展教学和实验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培养高科技人才和进行科技创新。而创业型大学作为近年来涌现出的创新主体和新生创业力量,其开展的学术创业活动是推进高校技术转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有效途径,也是知识溢出的重要源头。由此,研究学术创业概念范畴及运行机理,对于探讨研究生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术创业的概念范畴及运行机理

近20年,国内外学者对“学术创业”的研究日趋深入,提出了诸多观点。其中,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创业型大学”“学术型创业者”“学术创业活动”“知识溢出”等问题上。

1. 创业型大学

上世纪末期,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美国研究型大学主动吸纳外部资源,将知识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并实现产业化运作。这些大学被称为“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即创业型大学。伯顿·克拉克是研究创业型大学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他详细阐述了创业型大学的特征和五大组织要素,即强有力的组织核心、扩展性的发展边缘、多元化的资金渠道、活跃的学术中心地带、整合的创业文化。MIT开创了以高校为主导的大学、政府、产业联合的创新创业模式。在该模式中,MIT实现了在科学研究、实际应用、教学以及学校收益的最优组合。这一“大学—产业—政府”模式被称为“三螺旋模型”,强调大学、企业、政府三方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活动深入开展。可以说,创业型大学的出现,使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2. 学术型创业者

Howe和Irving最早提出学术型创业者这一概念,认为传统的大学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而学术型创业者则是借助自身学术声望和专业知识技术,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之外的商业活动,如经营企业和公共管理等。[2]O’Shea认为学术创业大多源于高校的知识产权,包括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技术转移和大学衍生企业活动。[3]学术创业与学术型创业者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术型创业者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如他们普遍具备扎实的技术背景,同时兼具企业家精神和领导管理才能;他们借助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学术声望,积极参与自己所从事的学术研究以外的商业活动,将基础科研与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有效联结,从而实现知识产权的商业化。

3. 学术创业活动

李华晶认为学术创业活动可分为内向型、外向型、综合型三种。内向型学术创业是指创业主体主要从事与自身学术研究相关的创业活动,开展创新研究及追求学术领域的成就在创业活动中占到主要地位,一般不以追求商业利益为主要目标。研究型大学是内向型学术创业的代表。外向型学术创业则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通过技术转移或转让,以创立衍生企业或新创企业的形式,使科技成果最终实现产业化。麻省理工学院是此类典型代表。综合型学术创业则处于外向型和内向型之间,是指兼顾学术研究价值导向和商业价值实现。斯坦福大学遵循的正是综合型学术创业导向。[4]三种类型的学术创业活动在学术、商业方面的导向定位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学术创业类型的学术、商业导向定位

4. 知识溢出

“知识溢出”是新经济增长理论领域关注的一个新概念,是学界为了解释一般均衡理论中无法解释的规模报酬递增问题,而提出的“知识溢出”的概念,以证明在研发过程中存在“溢出效应”而创造了额外的价值。这个理论很好地说明了知识创新、新技术转移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区别于“知识转移”为有目的性交换的属性,“知识溢出”更多的显现出知识无意识的传播。学术创业活动是知识溢出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投资创造出商业机会。可以说,学术创业活动在知识溢出过程中扮演着渠道或介质的作用。[5]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近年来,高校传统职能的转变以及由此衍生的学术创业活动,其根本推动力来源于学术研究活动向商业化方向转移,以及大学与企业、政府等外部组织越来越密切的合作。高校的学术创业活动带来的知识创新和技术转移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学术创业理论为研究生创业教育提供新的视角

纵观以往关于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研究生创业的意义、重要性以及现状问题等方面的分析,这为高校重视并推进研究生创业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大多基于经验分析,缺乏理论依据。文章试图从学术创业理论入手,为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创业教育提供新的视角。

1. 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鼓励研究生开展学术创业,是实现知识溢出的内在动力机制。作为新知识、新技术主要创造者,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知识技术成果转化意愿的达成、学术创业自觉行为的形成等等,是高校加强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参与学术创业的主要内容。为此,从学术创业角度出发,加大对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这对于高校扩大知识溢出效应,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研究生在技术研究过程中创造的隐性知识部分,大多内化为人力资本。通过研究生进行学术创业或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行为,知识溢出效应将借助研究生群体的人力资本流动方式得以实现,也使得企业获得根植于人力资本中的新知识、新技术。这就意味着,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尤其要注重增强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力资本价值。这对于高校推进学术创业或成果产业化,实现学术创业知识溢出效应起到关键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3.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激发研究生创业的重要保障。建立服务于技术转移的优质的创新环境和保障体系,是研究生能否成功实现学术创业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大学与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加强合作,对于推进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和实现学术创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高校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孵化生态链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都成为促进研究生学术创业并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二、研究生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创业基本特征:基于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研究生创业典型个案的分析

1. 研究对象选取

本研究选取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36个研究生创业典型案例展开研究。为做进一步的分析,以下挑选其中6个创业时间较长、科技含量较高、成绩较为显著的案例展开详细描述,以深度分析形式展现研究生创业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6例研究生创业典型个案基本信息

资料来源:根据福州地区大学城高校6例研究生创业典型个案资料整理制成

2. 研究生创业个案的组织架构分析

B项目:团队是F大学明星创业团队,成员包括教授1名、硕士研究生11名。这名教授与国内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多项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规模生产,担任公司董事长及团队指导老师。负责人为2013届硕士毕业生,在读期间获得多项电子设计大赛奖项,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10项自主知识产权,同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研究项目;热衷技术类创业,于2010年创建团队,曾带领该团队参与多项创业类赛事,并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项目已注册公司,并为国内多家客户提供民用卫星通信应用服务。近三年,公司销售额持续增长,2016年已突破1800万元。

E项目:团队成立于2014年,包括副教授1名,骨干成员3名均为硕士研究生。团队自成立以来,已获得国家专利8项、多项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类赛事奖项,并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团队致力于公益助残创业,结合自身的专业技术力量,提出了一套帮助聋哑人和正常人交流的智能交互设备,并已取得了研究成果。

D项目:团队从2009年成立的信息检索课题组起步,现有博士生2名,硕士生14名。研发的产品拥有8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项国家级行业奖,参与制定2项行业标准,应用在证券、安全等行业的信息服务和分析研判,助力大数据与行业的深度融合。

M项目:团队成立于2014年,由5名在读研究生组成,曾获得中国机器人大赛、移动互联网创新大赛、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科创类竞赛奖项。产品为一套智能交互机器人的木质创意套件,整合了包括VR虚拟现实技术、语音识别、视频监控等技术模块,下一阶段将致力于推进产品的市场化运作。

J项目:团队核心成员为2名硕士研究生。负责人为2017届硕士毕业生,结合所学专业,先后在教育咨询、在线会计教育、创业咨询服务等领域创业,并在多项创业类赛事中获奖。

O项目:团队成立于2013年,负责人为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荣获“福建省大学生创业之星标兵”、“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等,善于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结合O2O创业模式,打造可视化的在线留学咨询服务平台。

3. 研究生创业基本特征

针对36个创业案例的分析可知,研究生创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与学科专业结合较为紧密。创业项目与团队负责人或核心骨干成员的专业知识体系及科研训练密切相关,尤其是工科研究生多是选择结合专业创业。这表明良好的学术环境直接或间接地推进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二是创业起步于专业科研项目。许多研究生的创业项目起源于课题组研究或学科竞赛参赛项目。为此,相较于本科生,研究生在选择创业领域时,会倾向于选择与当前从事的科研项目相关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行业。三是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创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导师直接或间接参与学生创业,在研究生创业中较为典型。导师对研究生创业的支持主要包括核心技术指导、实验室资源提供以及项目运作、市场推广过程的具体指导。研究生创业产品的前期研发也以导师所带领的研究生科研团队在实验室的研发为主。由此可见,导师的支持和参与,对于研究生是否将实验室研究转化为商业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早且推进速度较快,由于受重视程度不足以及研究生培养方式等现实情况,研究生创业教育在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1. 研究生创业教育受重视程度普遍不足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普及,但是大多数高校仅面向本科生开展,对研究生创业教育重视不足,研究生创业教育未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多数高校没有将提升研究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研究生培养目标和人才评价标准,缺乏真正从研究生这一广大群体出发,对研究生创业教育进行统一规划。目前,大部分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创业指导必修课或选修课,绝大部分本科生在校期间接受过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不少高校还规定“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或竞赛获奖可获得学分认证”;学校开办的各类创新创业实验班、开展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也主要面向本科生。针对研究生群体特征设计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实践活动都普遍较少。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研究生对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的需求日益强烈。

2. 专业教育和导师对研究生学术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依据对研究生创业项目的调研和分析,研究生开展学术创业大多基于良好的学术研究和科研训练基础,起步于项目研究或学科竞赛,与专业的结合较为紧密。可知专业教育及导师对于激发研究生参与学术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当前高校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相互脱离的,融合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并未渗透到教育理念传播、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等专业教育的核心体系和各个环节中。此外,国内高校对于研究生培育属于“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发挥的作用、激励制度等等问题,并未获得明确的规定和有效的激励和保障。这就导致导师是否激励、指导研究生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直至实现商业化运作,一般发源于导师个人的意愿。我们也发现,部分导师对研究生创业并不持支持态度,担心研究生创业会与学业、研究等等产生冲突。

3. 研究生学术创业缺乏优质环境和保障体系

研究生科技创业、学术创业是否从“实验室”成功进入“市场”,将创新转化为商业现实,一整套成熟、优质、完善的创新环境和支持体系是重要保障。目前研究生创业过程中遇到融资难、平台欠缺、指导服务不够等问题。一是融资渠道不畅通。创业研究生谈到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是融资尤其是申请贷款难。创业团队运营前期投入较多,项目启动阶段资金运转比较困难,由于手续繁琐或银行不愿受理或需要固定资产抵押等情况,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难度较大,创业启动资金多为自筹,主要来自亲朋好友、团队成员的亲情融资,以及参加各类创业比赛获得的奖金。二是孵化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各类创业园如火如荼的开工建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多数高校创业孵化基地都下设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而学术、科研资源和实验室则基本分散在各学院,这样不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配套的设施、政策、服务等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创业需要;大部分入驻项目与产业对接深度不够等等。三是缺乏专业的指导服务。学术创业不仅需要热情和技术,还需要商业模式、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资金融通、财务分析以及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调查显示,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认为创业中最大的困难是专业知识欠缺,希望对接有丰富创业或企业管理经验的创业导师,在项目选择、运作以及对接方面获得更多专业指导。

三、推进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推进研究生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校技术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基于学术创业的研究视角,结合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将从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等方面,探讨推进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将创业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研究生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提升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重要的是需要将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改革体系中。一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修订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评价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二是分类制定培养方案。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以及研究生个体发展需求,分类制订研究型、应用型、创业型等不同类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为不同群体研究生设计不同的成长通道,为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多的自主设计空间。三是注重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创业与创新是紧密关联的,与本科生创业相比较,研究生创业的科技含量相对较高,而且与其自身创新实践相关。为此,高校应重视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例如,可通过搭建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举办创业技能培训班、未来企业家训练营、研究生创业大赛等活动,组建研究生创业俱乐部等创业社团,组织研究生参加高洽会、企业峰会等活动,增加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提升学术创业技能。

(二)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

课程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完善的课程体系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与教学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研究生创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有效的课程载体。一是开展普及性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设通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学》《创业基础》《企业管理》《创业政策》等课程,借助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教学方式,向研究生群体传授工商、融资、财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培养研究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意识,又可以弥补研究生科研强管理弱的不足。高校可依托各自优势学科专业,选拔对学术研究、科研创新感兴趣的研究生,开设研究生创新拔尖人才实验班,引导研究生参与学术研究、科研训练、创新实践。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融入专业教育。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包括理念更新、课程重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实践设计等方面,对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学术创业;开设《××行业领域产业模式》《××领域创业前景》等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各专业领域创业的产业模式、业态特征、行业规范等;鼓励研究生依托企业真实项目开展研发实训。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优先设立创业专业学位,开设MBA、创业管理学和技术创业等创业硕士专业方向课程。

(三)吸纳校外资源推进“双导师制”

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中,百森商学院模式是非常知名并且成功的一种模式。其中,专业化的创业辅导是百森商学院模式值得借鉴之处。学院设立专门的创业辅导组,辅导者由商学院教师和外聘的企业管理人员组成。教师主要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知识辅导,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专业的实践辅导。[6]这两部分辅导者相互配合,提供的辅导贯穿学生整个创业过程中。为此,建议国内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可尝试“双导师制”,为研究生尤其是有创新创业意愿的研究生配备校内和校外导师,对研究生创新创业进行联合培养和指导。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科研创新训练,辅导研究生的学术活动。而通过聘请校外企业家、创业者、行业专家、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等组成的校外导师,则主要负责指导研究生在创建创业团队、启动创业项目以及初创企业运作等方面的实操训练,并可借助校外导师在企业、行业中的资源,为研究生学术创业提供实训机会、搭建成果转化平台。

(四)完善推进技术转移的创新环境和保障体系

一是鼓励支持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吸纳研究生团队参与研究,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参与到研究生创业中转化为创业计划,促使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并转化为生产力。二是拓宽研究生创业融资渠道。高校可主动对接天使投资设立研究生创业天使投资基金,或鼓励校友企业设立研究生创新创业基金,畅通研究生创业融资渠道。三是积极搭建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校内实验室资源应面向全体研究生开放。此外,高校应建立研究生创新创业拓展中心、各类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吸纳优秀研究生创业团队入驻平台。紧密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主动对接区域战略性产业以及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吸纳各类创新资源,建立“高校—政府—产业—社会”良性互动的科技孵化生态系统。主动协调工商、税务、信贷等部门或机构,组织专业人员进校为创业研究生提供项目评估、工商注册、小额贷款等相关政策咨询服务。四是出台研究生创业激励机制。对于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表现突出的研究生,高校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允许研究生休学创业、参与创业实践获得实践学分认定等,支持研究生创业。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对于研究生取得专利、科研成果获奖、实现创业等给予奖励,推动研究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研究生教育承担推进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推进研究生创业教育,培育究生创新创业意识,鼓励支持研究生将科研成果投入市场运作,对于推进高校技术转移,实现知识溢出效应,引领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为研究生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优势,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必将使研究生群体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注释:

[1] 张 鹏:《学术创业的大学内部组织环境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2015年。

[2] I.Howe and B.Irving, “Beleaguered Professors”,AtlanticMonthly, no.5(1965),pp.67-87.

[3] R.O’Shea and T.J.Allen, “Universitie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A review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Literature”,IrishJournalofManagement,no.2(2009),pp.11-29.

[4] 李华晶、王 刚:《基于知识溢出视角的学术创业问题探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第1期。

[5] 董英南:《学术创业的空间知识溢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2016年。

[6] 王万山、汤 明:《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九江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研究生学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