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时代党校科研的学理支撑
——基于模型化分析视角

2018-11-08成青青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党校分析模型

成青青

(中共海门市委党校,江苏 海门 226100)

科研是党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又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志。新时代党校科研必须具有学理支撑。所谓学理,简单说就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原理,是理论分析框架。而学理支撑离不开模型这一辅助分析工具,它可以使科研避免纯概念性和纯经验性,彰显学术深度,充分发挥好党校科研的咨政作用和服务功能。

一、模型在新时代党校科研中的内涵及作用

党校科研仅有问题导向还不够,同时得有足够的学理支撑,善用模型分析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所谓模型,是指对现实世界的事物、现象、过程或系统的简化描述。通过模型的研究和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另一方面,可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更多地以理性方式认识事物。同时,通过模型可以给实际问题提供分析、预报、决策、控制等方面的结果。

(一)模型是提升党校教师话语权的必备工具

党校不同于一般的高等院校,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研究机构,必须坚持政治立场坚定性和科学探索创新性相统一,不断提升学术话语权。而学术水准的提高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如何加快提升学术话语权?随着科研的深入,资料的积累和认识的提高,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变化的和发展的思维方式。比如面对城市发展规划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关于人口、经济、交通、环境等大系统的数学模型,才能提升学术话语权,为领导层对城市发展规划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试错机制,通过不断地试错,避免从理论转化为实际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失。因此,模型起到升级科研档次,树立学术自信,提升学术话语权的作用。

(二)模型是增强科研成果威信度的有效手段

目前,领导干部学历越来越高、理论水平越来越深厚、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党校科研成果要让地方党委政府所采纳和认可,就要赋予科研成果一定的学理性。然而,党校科研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从宏观领域到微观领域,从历史起源到未来发展等,观察越来越失去直观性,实验也越来越难以实施。如何提高科研的威信度,模型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兴起,模型可以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形式化的分析,克服了观察和实验的局限,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科研具有了理性的意义,起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三)模型是升华科研创新内生力的潜在要求

增强党校科研能力,创新永无止境。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新时代党校教师应当以永不停滞、永不满足的态度来进一步推进科研工作创新。而模型是打开客观世界的一把钥匙,是通向科学真理的桥梁,能反映社会问题的本质特征及规律。因此,升华科研创新内生力必须要借助模型的魅力。比如,通过对模型的设计模拟,对原设计方案中的问题认识的同时,刨去逻辑的不连贯性,启迪我们的新思路、新方向、新认识。

二、运用模型分析的局限和困惑

作为新的“世界通用语”,模型将现实世界里复杂的问题简洁优美地描述清楚和给出建议。比如在经济学研究中,分析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时,通过构建边际分析模型来分析边际效应;在法学研究中,为了分析民法需要界定民事法律关系,构建民事法律关系模型;在政治学研究中,运用博弈论模型进行政策制定,因为理性的决策者陷于相互依赖的选择当中,不可能作出相对独立的最佳选择。

目前,党校科研成果虽然较多,但理性含量不足,学理支撑缺乏,研究的深度还不够,以政策解释政策、用文件解释文件等现象比较常见。

(一)研究对象“烦”

在党校科研中,研究对象通常是社会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比如给人的活动建模,不像给自然科学研究的那种无生命的物体建模那样直截了当,因为人会思考,会感知世界,人有意图、有目标、有信念,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我们考虑更多的因素,找到更多的相互间关系,筛选出合理的假设,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二)研究数据“杂”

通过模型分析社会科学面对的研究对象,通常涉及到多个因素,一个因素就是一个变量,变量之间又存在着线性、曲线等关系。面对大量的繁杂的数据,往往不知道该把哪个变量的数据作为思维的起点,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一般情况下,用数学的语言或符号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有时所呈现出来的的公式会略显复杂,往往带给大家一种深奥难懂、理解吃力、自讨苦吃的感觉,往往不被看好。

(三)构建模型“难”

不要说建立一个复杂的模型难,有的研究者可能穷其一生,也没有能建起一个自己的模型。即使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也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一般来说,构建模型需要对一些直观或贴近生活的实例中进行有效地综合比较,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它们所具有的共性,如果涉及到推导,必须要有较强的数学语言运用能力去表述。可见,如何构建模型简化实际问题给我们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四)排版局限“拒”

模型的分析离不开图表、公式和算法等形式的描述,由于排版问题,不被一些期刊所接纳;有些期刊干脆要求作者把图表、公式等转化为语言来表达。如此,具有模型分析的文稿,投向期刊的面比较狭窄。另外,那些能接纳模型的期刊,相对来讲,级别比较高,期数比较少,造成刊登的机会不是很多。因此,党校科研中借助模型进行分析的调研文章有些缺乏。

(五)形而上学“用”

以寻求学理支撑之名,使自己的科研显得高深莫测,过度使用模型这一辅助工具,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沦为数学游戏的境地,这就造成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对此,我们要防止形而上学的“用”,避免因过多的模型推演而脱离实际,成为一门技术学科。

衡量一个模型好不好,关键看它的运用效果,而不是看采用了多么高深的方法。比如说,用初等方法和高等方法建立了两个模型,如果它们的应用效果差不多的话,那么受欢迎的应该是前者。因此,我们看到复杂的并不是模型,而是实际问题的本身,分析问题时要把握问题中的关键脉络,才能真正发挥模型的魅力。

三、模型化思考的递进层次分析及应用

模型化思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运用于多种方面,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科研人员只需要列出所有逻辑,就能够洞察一切。虽然有时在构建模型后得到跟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的预测,但模型能让我们理清逻辑,看到问题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模型学会更好的思考。因为这样的思考,其产生的作用,可让自己的思路更具有逻辑性、更加严谨和清晰,让自己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理论到底在什么地方弥补了理论模型的局限,修正了模型的前提假设,以此为基础,找到一片新的理论天地,甚至建构新的理论模型。通过模型化,这些理论能够更好的保持它的连续性。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模型化思考能增加科研的理性色彩和理论支持。事实上,模型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很难,这就要看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我认为提升新时代党校教师模型化思考能力有以下五个递进层次(见图),分析如下:

图:模型化思考水平递进图

(一)第一层次是初等基础模型

这一层次的模型是比较容易掌握和操作的。比如运用图标模型,将对象属性数据直观、形象地“可视化”,在科研中是运用最多的,科研文章中也经常看到。比如说,对于市县竞合关系的三种类型,即科层主导、交错混合、斜向分治,作者吴金群选取了市县的自主性、竞合的机构特征、竞合的机制手段和竞合的绩效表现等四个纬度对三种竞合关系通过表格进行了比较分析。这种表格模型直观性、可视性都很强,易学、易懂、易运用。另外,程序模型在社会科学中比较常用,是指对实际问题求解的一种形式化的表达方法,比如说,作者华彦玲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发现的一般规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比较优势及需求结构的不同,就要求有不同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与之相适应,即主导产业的演进规律是由需求和供给决定的,用一张流程图直观地体现主导产业形成机制。

(二)第二层次是直接运用模型

我们要善于借用已有的模型为我所用。如果光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自我摸索,进步就会比较慢,别人都已经研究出解决方法了,为什么不可以拿来就用呢?除非人家不给你用。只有先学习模仿,然后再创新超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像诺贝尔奖得主这些世界顶级高手,花了一辈子时间,研发出一个思维模型,我们必须要加以学习和运用。比如说,为了更好地让读者认识知识政策转移中的知识转化,作者周建国和熊烨引用目前知识管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知识转化模型—SECI模型来分析,具有新的的意蕴。还比如,对“好干部标准”的考核评价结果的转化与计算,作者李明和郭庆松采用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用加权求和法得到考核评价的总分。

(三)第三层次是多个视角模型

第三层次的模型指的是一个模型能运用到很多不同的问题上。比如马尔可夫模型,可以用于考察社会系统中等级结构的变化情况,确定政府应该采取的策略,去达到某个理想的等级结构;也可以用来考察各地区资金分布的变化规律,确定政府投放或收回资金的数额,使这些地区的资金分布趋向给定的稳定分布;还可以用于生态、遗传等许多领域。还比如说面积和体积的模型,可以用于解释一个基础生物规律:随着物种体积变大,新陈代谢必须减速;也可以得到身体质量指数(BMI)是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的一般规律。

(四)第四层次是组合改善模型

第四层次的模型指的是运用多个模型来解决一个问题。对已有的模型进行延伸、组合和完善,因为很多经济模型的假设条件与我们要解决的科研中的实际问题是有差距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已有的一些模型进行完善、改造和组合。模型的价值在于你使用之后解决了什么问题,很多问题都是跨学科,需要组合验证,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实现1加1大于2的效应。比如考察收入不平等,可以运用线性模型、增长模型等。还有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王东京谈到关键是要将社会成本内化,这就可以用庇古方案和科斯定理来解决问题。还比如说,作者卞晓丹和钟延勇为了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益和影响因素,在模型设定的时候,将空间依赖性融入文化产业要素错配中,构建了空间面板模型,对相关系数进行约束后,推导出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杜宾模型SDM等。

(五)第五层次是创建未知模型

创建未知模型难度是很大的,比如说上面提到的边际分析模型,这些对我们来说是不太现实的。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像数据拟合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还有决策方法、对策方法、模糊评判方法、时间序列方法等等,这些方法来创建模型来分析我们调研中的问题,还是可行的。比如说,作者毛其淋和许家云以中国加入WTO后获得美国授予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系统考察了贸易不确定性对企业储蓄行为的影响效应。作者根据回归分析法设定基准倍差法模型,并在此模型中再引入出口美国企业哑变量以及它与倍差法估计量的交叉项,得到扩展的回归模型。

四、善用模型在新时代党校科研中的逻辑和路径

模型无处不在。用模型进行科研、设计制度或者政策,可以让我们更明智地做出选择,更明智地采取行动。比如现场教学,可以用线性规划模型优化一下参观路线。要掌握模型这一工具,必须打牢自身学科基础,着力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注重加强理论素养,积极关注社会现实,才能用学理框架将问题解释清楚,让决策者看得透,悟得好,思得深。

(一)提高信息检索能力,维持模型知识与时俱进

作为党校教师,要做到深刻理解所研究的问题就必须要多看文献,不仅要看相关的背景资料,还有国内外研究情况,那么信息检索能力是关键。不要有畏难情绪,抱怨基层党校能利用的资源有限,为此建议:一要利用好图书馆及购买的各类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二要利用好免费的搜索引擎,国外有 Google、Yahoo、Bing 等搜索导航,国内有百度、360、搜狗等,还有豆丁、新浪、道客等文档类存储文库。三要利用好各种论坛,比如经济方面的,有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四要利用好培训班学员的资源,获取实践类的一手材料。只有常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模型构思才能出新。

(二)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为模型分析插上翅膀

计算机有信息储存量大、计算速度快、结果准确等优势,具有验证和补充模型的功用,激发建模者的灵感的独特效能,离开了计算机的应用,科研则黯然失色。因此,计算机操作水平直接决定了科研的上限,为此建议:一要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巧,比如数据缺失值和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数据转换、数据拟合,参数估计,插值等。二要熟悉一些基本算法,比如规划类算法,图论算法、最优化理论、数值分析算法等。三要了解一些软件编程语言。比如 Excel、SPSS、Stata、MATLAB、Mathematic等。我的体会,必须至少熟练掌握一种智能算法,通过软件对模型进行模拟、求解、检验,用准确的文字、公式、图标对模型进行展示。

(三)遵循基本模型的构思,构建合理有效的模型

熟悉掌握常用的基本模型,我们才能根据科研问题的类别,以及解决问题的目标,选择适当的模型加以运用,提高科研的理性含量,为决策服务。比如经济模型方面,有边际分析模型、投入产出模型、风险型决策模型。对于常见的基本模型,并不一定要十分精通,但需要知道各个模型大致的原理,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可以现查现用。至于如何使用以及如何编写程序语言,不一定要全面了解,因为这些东西,可以借助专业计算机软件弥补。但是一定要有广泛的模型知识,如果不了解这些基本模型,就很难对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模型。

(四)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升华模型的内生动力

作为党校教师,像爱因斯坦那样开辟相对论等新领域的创新,是不现实的。俗话说的好,“他山之石,可以功玉”,为此建议:一要有系统的观点,明确建模的目标和层次,把握模型的功用与局限,并给予现有模型充分发展完善的余地。二要把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渗透到建模中。三要善于专业领域内的组合创新,取长补短。比如,把一个学者的方法嫁接到另一个学者的模型上,并完善成新的模型。四要发挥交叉领域的创新,把自然科学的知识用到社会科学上,或者用社会科学解释自然科学的结果,这样不断升华模型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党校分析模型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晋源区委党校:历经四年寻访 赓续红色血脉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模型小览(二)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