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类社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
2018-11-07魏茵郑成华
魏茵 郑成华
【摘要】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发展科技文化,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任务。高校科技类社團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大力发展高校科技类社团、将建设科技类社团与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 科技类 社团 创新
【基金项目】依托科技类社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编号:FD16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7-0172-01
一、高校科技类社团定义
高校科技类社团是学生利用专业知识重点依托高效优质的教学科研平台结合有关科技创新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实践的学生组织,科技类社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重要基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科技类社团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与发展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时招聘单位对学生在校期间有学生工作经历、创新竞赛奖项及社会实践经验等方面需求不断加强。科技类社团中的规章制度由社员共同制定并遵守,活动都由社员策划、组织,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得到锻炼。随着近几年高校科技类社团的飞速发展,这类社团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实践创新性。创新实践是科技类社团的动力源泉,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科技类社团开展的活动能够追随最新科技前沿,紧抓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专业知识培训,重点课题研究,结合各类科技竞赛,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实践凝聚出成果,成果反馈为动力,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促进社团不断发展。
2.自身制约性。相比起高校其他类型社团,科技类社团学术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参与度与文体类社团相比人数较少,参与学生年级梯队不明显。大一大二学生多数因专业知识不足,参与活动热情不足或临时退出,而大三大四学生也因课业压力或就业等因素无力辅助低年级社员保持梯队关系,社团成果的发展稳定性不强。因其自身学术性要求与学校大社团环境相比容易形成自娱自乐的闭环状态,容易被边缘化。
3.资源依附性。高校科技类社团发展目前主要依靠各社团相关专业教师指导,社团发展的科学性及系统性与教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师资成为了社团发展重要保障之一。其次,随着这几年科技类社团数量急速增长,校园场地限制成为了社团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以“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互联网+”、“挑战杯”等为代表的一批依托竞赛发展的社团,须提供相应场地进行试验,而大多数高校场地规划已经饱和,无法在短时间内协调出相应场地。再次,科技类社团较其他类型社团相比,须投入教师指导费、实验材料费、外出调研、参赛费用等,而大多数社团经费不足,多数靠学生垫付活动费用,后视情况进行报销,长期的经费投入不足也限制了社团的蓬勃发展。
三、科技类社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探索
1.规范科技类社团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导师指导制度。在科技类社团的日常管理中,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扁平化社团管理体系,避免现存多个部门的交叉管理;另一方面选派短时间内固定的专业指导教师参与社团的管理与指导,以保证社团发展成果的延续性及实践成果的不断完善。
2.打通学生评价体系,打造品牌科技竞赛。社团的发展与规划离不开高校对人才、学科的科学合理的评估,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对独立的学生评价体系,借助科技类社团打造出一系列有品质、有品牌的科技类竞赛,通过竞赛的形式挖掘科技创新资源,将科技成果纳入到学生“第一课堂”评价体系中,进行成果与学分转换,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实现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保证科技类社团为学校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平台作用。
3.加大资金支持保障,引入优质社会资源。科技类社团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学校应积极整合资源,在保障活动资源投入专项资金,对社团的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鼓励大学生跨院系、跨高校参与到指导教师学术科研项目中或开展相关的专业比赛,丰富活动内容,同时,高校应积极与优质校友、企业单位联系,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与合作项目,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机会,促进社团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可靠支持。
近几年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加快,科技类社团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上的作用也日益加深。由社团这种自由度较大的组织形式让不同专业的进行交融、贯通,使得学生的创新活动不断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科技类社团各类活动也让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同时弥补了在大学中对社会教育的缺失,为学生未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有益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林.高校学术性社团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探索[J].高教论坛,2017(10).
[2]王岳蕾,冯程伟,陈倩,李伟娜.高校大学生科技类社团建设研究[J].《学周刊》,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