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2018-11-07郭敏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7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方法

郭敏

【摘要】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初中阶段是学生阅读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与书籍之间的距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因此,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探索课外阅读教学的规律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 导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7-0078-02

2014年教育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将改变过去学校教育“知识至上”的导向。可以说,今天的学生是否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决定了他在未来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创造个人的幸福生活。因此,各学科各学段教学都应以“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品格和能力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显得犹为重要,它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一项中明确提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要求。从当前及今后的升学考试方向上来看,课外阅读的考察更多关注学生对于整本書的阅读体验,知识性的考点在逐渐减少。过去看看内容梗概就可以拿分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可以说,课外阅读的数量与质量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高度。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虽然老师们都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鼓励同学们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但是由于初中阶段各学科课程紧张,学生学业压力大,碎片化阅读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呈现出疯涨的趋势,课外阅读的时间、质量均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为应付考试而出现的多做题,少读书甚至不读书的情况仍然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将学生从题海中拉回到书桌前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推荐适合的书,激发阅读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世界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因此,阅读,首先应该做好书籍的推荐工作。这一方面,可以将教材的要求与教师的要求相结合,将集中阅读与个性化阅读相结合。

以八年级上册为例,部编教材里推荐阅读的名著是《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这两部著作的可读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比较大。同时,第二单元是传记单元,可推荐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可推荐阅读《缘缘堂随笔》《朱自清散文》等。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身边的文化遗产”,可推荐阅读《世界文化遗产》等书籍。从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八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好动,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望强烈,但是持续性不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的阅读推荐应力求故事性强,作品思想深度不宜过大。例如鲁迅先生的杂文集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是不适合的。

另一方面,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阅读基础和兴趣点是不同的。因此,课外阅读可依据班级的整体情况以及个人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粗暴的“一刀切”的方式并不可取。从性别来看,男生更喜爱阅读科普、历史类作品,女生更喜爱阅读细腻的情感类作品。以《昆虫记》为例,许多男生都表示很喜欢阅读,觉得作者对昆虫的描写栩栩如生。一些学生把全套《昆虫记》都买回来,还借助网络等对每种昆虫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许多女生觉得索然无味,一些虫子有什么意思?而《简·爱》的情况与之相反。女生大多数对这部表达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追求的作品很感兴趣,而男生大多数觉得这部作品没什么意思。因此,课外阅读也要“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将必读与选读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书籍的类型选择来看,教师在进行阅读推荐时也不宜仅仅关注文学作品。诚然,文学作品读言精美,情感丰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材料。但是,科普类作品、文化类作品、艺术类作品甚至心理学类作品都可以向学生推荐。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角度看,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核心素养,也需要各种知识的涉猎。因此,仅关注文学作品会使学生的阅读范围变窄,造成“偏食”的现象。

二、重视导读教学,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人们对于陌生的事物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畏惧和提防心理。阅读也不例外。对于一本陌生的书,在阅读之前,读者不自觉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有些学生可能由于外界的诱惑的增多而放弃阅读。这时候,教师的导读就显得非常必要。

有位老师曾进行过这样的尝试。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导读苏轼的《东坡志林》,介绍苏轼其人及经历,然后带领学生走进这本书。观目录,了解章节,朗读其中的几篇作品。之后学生开始阅读。一段时间以后,大多数学生表示这本书的作者苏轼很可爱,他的作品没有严肃古板的说教,亲和力十足。他们对这本书,对苏轼这个人的喜爱程度大大提高了。《东坡志林》是一本笔体记作品,以文言形式写成。这样的作品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难度其实是很大的。但是因为老师导读得法,学生的畏难情绪降低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陌生感消失了,阅读就变成为了可能。

近几年来,导读课的教学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教学研究的热点。许多名师纷纷开讲名著导读课。如天津的刘静兰老师的《朝花夕拾》名著阅读分享课,深圳市玉龙学校刘杨老师的《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课等等。由此可见,导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一环。导得高妙、得法,往往成为学生阅读的重要激发点。

从导读课的形式来讲,可以是阅读前的导读,也可以是阅读一阶段之后的交流,还可以是阅读完毕之后分享。以《病隙碎笔》为例。这部作品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多表达史铁生生病后对世界和自我的再认识,语言质朴却发人深省。这部作品可以要求学生先阅读一部分,然后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大家交流阅读某一篇或某几篇后的感受,教师再指导本书阅读时应该关注的方面,然后学生再带着这样的指导把目光投入书本里。这样的阅读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避免了学生阅读多篇作品后的疲劳感,对阅读本身起到了有效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再如《城南旧事》。这部作品是台湾作家林海音回忆老北京城生活的一部现代小说。作品几乎没有什么阅读障碍,而且主人公英子的生活经历虽然与当代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在心灵与情感的沟通上却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这部作品可以先让同学们阅读,读完之后可以就英子、秀贞等人物形象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对主题、语言特色等进行分析。这样的研讨与交流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意识。

三、学思结合,采用多种方法让阅读更有收获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学习为根本,以思考为血液,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阅读也不例外。没有思考的阅读等于无效阅读。这也是许多快餐式作品没有生命力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不需要思考,读者读完之后留不下思维的印记。对于中学生来说,读与思结合的方式是值得认真研究与思考的。

批注法。中国的文学批评不似西方文学批评家们系统的论述,而是针对具体内容的评价。例如明代金圣叹对《三国演义》的点评,脂砚斋对《红楼梦》的批注等。这种评价方式将读者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及时地连接起来,实现以文本为媒介的沟通。因此,这种评价方法在中国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就文学作品而言,批注的方法一般分为赏析语言、分析手法、提出问题、生发联想四个方面。文学作品语言风格各不相同,语言之美是值得学生细细品味的。鲁迅的深邃,冰心的柔美,萧红的细腻等等都是通过具体的词句体现出来的。另外,文学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手法的运用上。悬念与突转、铺垫与烘托、对比与象征……丰富的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文学作品妙趣横生。细细品读,才能体会到文学之美。提出问题是积极思考的结果,生发联想会将读者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创作者”。

摘抄法。摘抄法是不少老师曾用过的方法。摘抄即摘抄好词好句,利于积累。然而在操作上,摘抄容易变为简单的抄寫,这就失去了摘抄的价值和意义。有些学生抄了很多,没有收获,这与简单抄写不无关系。摘抄,教师应提出具体要求。例如摘抄《目送》一文,可以要求学生摘抄描写人物的动作的词语,描写“我”的内心活动的语句,表达作者情感的段落并写一两句点评等等。这样的摘抄更能做到有的放矢,对阅读本身也是有效的指导。避免了简单机械的倾向。

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它可以将相对复杂的信息以图式的形式展现出来,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而制作思维导图本身也是对文本的立体化思考。这种方法用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上也是很值得推崇的。例如,阅读《西游记》,可以分别画出“三打白骨精”和“三调芭蕉扇”两个故事的思维导图,从而对比两个“三”在情节设计、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了这两个图,学生对于这两个故事的理解就深刻了,不会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奇异性上了。又如阅读《红楼梦》第三回,学生如能够画出贾府人物关系的思维导图,对后面阅读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背景下,中学生课外阅读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和实践的地方。终身阅读的意识与素养的形成需要学校、家庭、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语文教师,用多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与总结。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方法
学习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