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核心素养,为终身发展“储值”

2018-11-07孙晨佳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7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思想品德核心素养

孙晨佳

【摘要】课程作业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組成部分,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有很大助力。作业内容并不局限于课后的家庭作业,而是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作业,只是不同阶段作业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高效的作业设计是推动和优化课堂教学的“兴奋剂”,能让师生以最少的“量”,达成最优的“效”。核心素养视阈下的思想品德学科作业设计需要更加注重多元,发挥其思维拓展功效;更加注重综合,发挥其能力培养功效;更加注重过程,发挥其社会适应功效。本文从目标确定与细化、内容设计与实施、设计调整与优化三个方面介绍笔者在学科作业设计方面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思想品德 作业设计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7-0059-02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常识,运用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作业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诊断、反馈、矫正、激励诸多功能,其最终还是为学习服务,为学生服务。核心素养视阈下的作业设计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成长,树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体验,生命得到发展的设计理念,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塑造美好的心灵,在愉悦的情境中感悟生活,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作业设计过度关注教材内容,忽视教材之外的能力与素养的培养,较为机械和形式化,主要发挥巩固功能与简单反馈功能,这与新课程要求的注重能力培养和知识主动生成的理念相违背。实际上,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所以,作业内容并不局限于课后的家庭作业,而是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作业,只是不同阶段作业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收获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以下,笔者谈谈自己在作业设计方面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作业目标确定与细化——“有的放矢”,实现“华丽转身”

针对每一课的作业,笔者都会针对此制作一份双向细目表,这个表格融合了学习的内容、该项内容应掌握到何种程度、该项内容的检测方法等。每次作业前发放给学生,因此,学生每次完成作业时都是“有的放矢”,对照目标再次进行学习,学习变得不再盲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作业过程进行调控,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华丽转身”。

(一)立足知识建构,指明学习方向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它主张以教师为引导、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而双向细目表正是立足这一理论基础,在每次完成作业前明确本次的学习目标,学生清晰了学习方向,就会对此做好相应心理准备,并对自己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心理预期,积极的期望也会让学生学习得更主动、更愉快。

(二)立足考试考点,双向细化目标

双向细目表虽小,但它好比金字塔的塔尖,容量庞大的一节课,被浓缩成一个双向细目表,这就需要我们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仔细研读本学科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对考试的考点有精准的把握。这样,学生在完成前就能明确每一项学习内容应掌握到何种程度,它在将来的考试中有哪几种检测方式等,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立足核心素养,融合三维目标

双向细目表中的学习目标有别于传统的三维目标,它从单一的知识学习目标走向多元的核心素养培育,从注重学习结果走向注重学习过程,从注重知识积累走向注重能力、素养的提升。换言之,通过知识“瘦身”,学生将腾出时间,发展其思维能力,在实践体验中提炼知识,在知识的应用中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二、作业内容设计与实施——“善用其效”,学习“熠熠生辉”

作业设计的宗旨是服务教学,它不应停留在表面,而应通过多种方式,深入挖掘课程内涵,架设知识建构与学生能力提升之间的桥梁,实现知识与学生的对话,升华课堂教学艺术,让学生的学习“熠熠生辉”。针对每框教学内容,笔者都会设计一份导学案,导学案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部分内容,导学案既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的课后复习提供了一种更加高效的方式。

(一)课前引领,在感知中培育社会观察能力

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而这一学习习惯必须要在学习中践行。因此,笔者在每次上课前都会设置相应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从无目标地泛读教材到有目的性自学的转变。例如,在八年级第八课第二框《违法犯罪危害公共生活(第二课时)》中,课前预习部分引导回顾上一课时学习过的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同时为本课时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同时,笔者设计了“课前时政演讲”作业,作为课前两分钟的一项常规活动,每次邀请一至二位学生进行时政演讲,这不但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获得感,又能“润物细无声”式地渗透思品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

首先,时政具有生活性。现今社会日益国际化,尤其网络将世界各个角落相连接,变成一个地球村,国际风云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学生在准备整理的过程中,内容会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全面了解社会,也能让他们体会到紧迫的时代感,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关注时政积累知识。人类的进步离不开长期积累的智慧,而智慧的最高成就就在于学会思考,随着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将时政与学习的经验相结合,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思考在不断进化。有学生在进行时政演讲时,制作的PPT将漫画、动画、音频和视频等相结合,深入浅出,精彩绝伦。学生在准备时政演讲过程中逐渐培养起严谨的学习态度,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课堂导学,在碰撞中发展辩证思维方式

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是学习的关键时间段。导学案中设计的课堂练习,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参与分析、讨论,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巩固新知,培养综合能力,拓展思维,提升课堂效率。课堂知识要点部分在帮助学生巩固、提炼本课所学内容的同时,也为他们的课后复习提供一种更为高效的途径。

在课堂练习的选择上,笔者始终秉持着“贵精不贵多”的原则,与其将多个案例面面俱到,倒不如将一、二则案例分析透彻。因此,针对每框内容,笔者都会尽量精选一则案例作为课堂主线,通过对案例的多维度探讨、层层分析,学生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对所见有所悟。逐渐养成善于观察、深度思考的习惯,提升思维品质。

那么课堂练习应如何选择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注意点:

首先,针对性与启发性相结合,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导向性。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发现、分析、讨论、总结,获得问题的答案,优化认知结构,最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其次,时效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创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形式。课堂资源的选择不仅要贴近现实生活,还要将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为学生展示生动鲜活案例的同时关注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提升学习主动性,自主地思考,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最后,辩证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丰富核心素养内涵。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精选正反案例,激励学生树立正义感,弘扬正气,同时,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国家发展的进程等,将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用辩证的思想培养并丰富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情境模拟,在体验中形成正确价值判断

现代社会纷繁多变,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向发展,初中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极易受到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我们思想品德课堂也应针对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客观、辩证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但道德是高度情境化的东西,离开了具体情境的教育往往会使认知教条化,当面对真实冲突时,学生就难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此外,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能力有差异,因此课后的作业也采取了分层设计,分为基础与拓展作业,练习册相关练习作为基础巩固,创新型拓展作业作为实践延伸,意在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践行,既获得了情感体验又深化了思想认识。形式力求多元,注重开放性、参与度,考查学生对所学观点的理解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明确如何做人,更强调知行合一、用知导行。

思想品德学科与通常的工具类、技艺类学科相比,更多地体现为非显性的非智力因素,作业设计不宜简单量化,多元性、综合性和过程化更加凸现。因此,作业设计的难度相对更大,要求相对更高。作业设计要回归实践,立足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生学业进步、精神成长的家园。

例如,笔者在执教八年级第五课《心有他人 学会交往》第二框《心有他人 诚信至上》(第一課时)时,设计了这样的课后实践活动:第一项是请同学们为故事《谁撞倒了小明》续写一个结尾。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透过生动的、生活化的故事情境,体验与感悟“心有他人”的重要性。第二项课后实践活动是请学生们回忆在人际交往中的一次失败经历。设计这一课后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经历,并在下一节课中尝试解决。学生自己挖掘感悟出的生活体验,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技能的产生过程,而且能使他们体会到珍贵的优良品德养成不易,体验到自我进步与自我成长的喜悦。这样的课后实践活动,摒弃了传统教学的框架,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学科教“活”,使学生能学“活”,“活”学。

因此,灵活运各种作业形式,“善用其效”,注重思维发展,提升核心能力与素养,凸显价值观引领和践行,将会让学生的学习“熠熠生辉”。

三、作业设计调整与优化——“恰到好处”,学生“但求甚解”

思品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符合新课改“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新时代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作业设计应抓住学生生活经验,体会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这意味着,在新教育改革浪潮之下,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本身是我们的焦点和核心,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重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强调社会实践。因此,只有将作业运用得“恰到好处”,学生才能激发起较强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内容“但求甚解”,从而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一)由此及彼,强化迁移能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学习中。目前,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学生学习过程更加注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业设计在关注学习内容本身的同时,需注重拓展与延伸,力求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识迁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二)由表及里,提升思维品质

通过课后再次学习双向细目表与完成课后基础作业,学生可以判断自己是否达到了本次学习的目标。如果检测后学生发现自己对学习内容尚未完全掌握,那么他可以借助双向细目表至相应学习板块重新回顾学习。而通过作业中的拓展实践部分,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感悟知识的实用性。学生不但因此拓展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还发展了思维。学生就这样在自我评价中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了思维品质。

(三)由外而内,凸显核心素养

俗话说的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本就是一项长期工程,是一种“慢”的艺术,很多的教育成效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但正是这些,往往才是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关键所在。因而,我们在设计作业时也不能只顾眼前、急于把学习效果“变现”,而应戒骄戒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进行设计。总而言之,我们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为终身发展“储值”的过程。所以,我们在作业设计时必须树立长远的教育观,我们看得远一点,我们的学生也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远。学生不仅明确如何做人,更强调知行合一、用知导行,将良好的认知最终落实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将知识内化,提升核心素养,最终引导自身的行为。

总而言之,高效的作业设计是推动和优化课堂教学的“兴奋剂”,能让师生以最少的“量”,达成最优的“效”。核心素养视阈下的作业设计需要更加注重多元,发挥其思维拓展功效;更加注重综合,发挥其能力培养功效;更加注重过程,发挥其社会适应功效。唯有这样,作业设计才能达到实效,学习效果也才能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教基[2011]9号,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S].

[2]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3):175-177.

[3]党志平.学习迁移的技术支持理论与实践探讨[D].扬州大学,2008.

[4]李学书,黄复生.基于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作业设计研究[J].基础教育,2014,(2):80-86.

[5]李学书.如何基于课程标准设计作业:从命题走向指导框架[J].复旦教育论坛,2014,(6):22-27,49.

[6]占盛丽.“学生作业设计改进”的培训与实施——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减负增效教改实践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1,(1):35-38.

[7]谢建中.如何设计学生的作业与练习[J].当代教育科学,2006,(6):59,61.

[8]季迎丰.从“借课风波”看新课程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的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12,(1):92-93.

[9]张志伟,杨裕民.思想品德课综合作业设计例谈[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5,(9):67-70.

[10]李学书,范国睿.作业减负的路径重建:基于课程标准的设计[J].基础教育,2016,(1):26-32.

[11]王小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教学应用初探[J].基础教育,2017,(4):51-58.

[12]张勇,龙宝新.作业减负:以学生的问题为中心[J].基础教育,2015,(3):91-97.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思想品德核心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