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2018-11-07王冰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点学科,在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思考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发生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从真实情境,实际运用;境美生趣,深切体会;文化浸染,情以境牵;境中构建,思绪飞扬四个方面实施情境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发展助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8-0045-01
“核心素养”教育时代背景下,我国开始对教育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思考。在 2014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1]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语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指导、引领下,也明确了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内涵,即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发展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这个能力则着重于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及思维发展与提升四大方面。
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学科,受到诸多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关注。 张华认为:“学科探究教学应基于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真实需要,把学科知识向教师和学生经验转化”。[2]那么,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究也要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进行。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和不断思考,可以提升自己面对复杂问题和不可预测情境时的关键能力。李吉林在《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建构》一文中,提出了“真、美、情、思”四大情境学习要素。[3]这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所需相吻合。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策略,进一步思考以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的课堂教学应如何转变。
一、真实情境,实际运用
教育教学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与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杜威在上世纪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论,该理论一反传统教育“三中心”的观点,将教育的重点引向了生活和经验。语文核心素养的首项要求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而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和学习的工具,必须要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才能被良好地掌握,发挥本身的价值,展现其巨大的魅力。所以,在进行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时,必须注重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将原本生活中和文化学习中所涉及到的场景尽可能地还原,不仅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起能切身体会的语文学习环境,与此同时,还要使语言在较为原生态的情境中得到运用。
哲学上讲物质决定意识,课堂上的情境相对真实地存在了,学生才会以此为出发点,在有限的课堂上积极参与到语言和文化学习的具体过程中。考虑到小学生所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直观、真实的情境能增强他们在这种基于生活和经验基础上学习中华文化的感受性,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处于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如果能够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图片、教具或者语言学习所涉及到的其它资源带到课堂上来,以图画展示情境,用实物演示情境,甚至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部分课堂搬至室外,借助这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过程顺利进展,还在视觉和触觉上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抽象知识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的方法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境美生趣,深切体会
教学不仅仅是在几平米的教室里进行的简单授受活动,更高层次上来说它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教学的过程不仅讲究方式方法,还追求美的体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流传千年,经久不衰,秘密在于它独特的东方之美,这种美凸显在文章中,流转于字词间。语文学科作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学习的最主要科目,应该让学生们在语文学习时体会到语言和文字巨大的魅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对美的鉴赏,进而发现美,创造美。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情境教学在进行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情境的创设要体现美。这种美绝不是直观肉眼上的视觉效果,而是在综合小学生审美特点后,创设多方位、立体的情境之美,使他们在这种氛围中油然而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不仅指外在的形象美,还具有美好和善良之意。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时兼顾情境创设的内涵美和语文学习中的文化美,培育小学生对传统美的感受,审美过程需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契合,相互驱动,产生共鸣,进而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三、文化浸染,情以境牵
叶圣陶老先生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中说:“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人生观的根基”。[4]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在语言构建和运用的过程中发现中国文化的美,进而增强自身的民族感和文化感。此外,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适中的正面情绪和相对饱满的情感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专注于以情感体验出发的情境课堂。
在对文化传承和理解的过程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情境、创设情境,以外在的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在情感色彩上的共鸣,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如在阅读课上,可选取比较带有作者或文中人物内心活动的经典词句加以赏析,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深入感受当时情景下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甚至在时间、场地允许的条件下,准备好道具服装,组织学生表演情景剧,以此来加深他们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境中构建,思绪飞扬
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至关重要。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后,教学任务并没有结束,教师在课堂上还要进行多方面的考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种思考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丹尼斯·劳顿主张,教育要发展儿童的自主能力,使他们学会适應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多种情境。[5]小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和思维培养的黄金时期,所以在课堂情境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之外,还要注意他们对知识的内化。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后不仅仅达到词汇量简单增长的结果,而是个体思维构建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增强。
课堂情境的创设不是盲目的,情境应具有知识性。情境只是一种形式,教师始终不能忘记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应该以语文知识为主体,仔细思考和琢磨具体知识和情境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在构建的情境中思考。与此同时,情境也应该具有启发性,学生的想象是具有无限可能的,如在习作教学中,掌握好情境的度,引导学生慢慢学会扩展型的写作方法,在文章中融入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灵魂,最终实现在自己原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之间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
[2]张华.论学科探究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22.
[3]李吉林.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7(3):97.
[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5]门岿.谋略珍囊录·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王冰(1995-),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