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2018-11-07金能龙甄相国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7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金能龙 甄相国

【摘要】高职教育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高职人才培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未注意的薄弱环节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一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观点,供相互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7-0019-01

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合格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也是培养人才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对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研究,遵守成长成材规律,才能成功的进行教育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中容易忽视的情况

我国职业教育不同于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基础在于确定好的工作岗位,是校企深度结合的产物。我国职业教育就业实行“宽口径”就业,比如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群的同学,面临就业单位主要有铁路局、地铁公司、工程局、监理单位、建筑单位等等,就业面非常广阔,就算目前最多去的铁路局,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群面临的岗位又有线路工、桥隧工、路基工、探伤工等多个工种,工种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差距大。职业教育改革中经常会忽视掉以下问题。

(1)过分强调某种技能,忽视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教学中流行“知识够用、技能要好”的教学理念,将技能看作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但是技能的基础是知识,技能的基础是能力的提高,三年的高职教育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技能水平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很多技能技术在企业已经面临淘汰的风险,职业院校的知识、技能很大程度上已经落后于企业实际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过分强调某种技能,是一种错误。

(2)过分强调专业,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

职业教育中过分的重视产业链岗位对应的核心课程,从而忽视基础课程、相关联系课程的教学,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比如说我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群中人才培养中就忽视了工程法规的教学,或者我们很多学校将法规拒于千里之外,职业院校是培养祖国合格建设者的地方,如果我们高职学生毕业以后都是法盲,也是非常可悲的一个事情。再比如忽视了电工技术等内容,工务工作中很多涉及电工、机械简单的操作,而理论知识的欠缺阻碍了学生后续的发展。

(3)过分强调工作岗位,忽视素质培养

职业教育目前在学习德国双元制、现代学徒制中,经常忽视我国职业教育的国情、校企合作情况、考核考查机制等,对岗位强调过多,对素质培养不够重视。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1)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合理安排知识体系

职业教育应该紧密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国家倡导专业群建设,就是要更广泛的对应到产业链中去,使得培养的人才在产业链岗位中都能够很快的投入到工作中,能够在产业链岗位中迁移。我们在人才培养中要深刻考虑知识体系的重要性,特别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持续发展,不能死板的认为某个专业就应该某个岗位的工人,像工厂中制造产品一样,不考虑人的全面发展,限制人的变迁能力,在人才培养一定要以培养人为最重要目标。

(2)注重基础能力培养,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人的全面和持续发展中,基础知识对人影响非常大。所以在高职院校三年教育中,应该以打牢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底子,为后续持续发力打好底子。不能幻想在三年学校教育就能培养出高技术技能人才,这个是不现实的。学校是夯实基础、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地方,所以在人才培养中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基础动手能力、基础操作能力、基础维修能力等,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3)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合理安排拓展课程

职业教育本质是培养人,职业教育容易过多强调职业技能,忽视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现在职业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大的缺点就是应用文水平比较差、计算機能力不好、法律知识不够等特点,这些都是综合素质不够高的表现。

(4)注重工匠精神培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校职业教育只是为能够职业入门服务的,在参加工作以后能够在岗位上成长至关重要,而在学校就要灌输一种思想、一种理念,这是职业教育的职责。要灌输“工匠”精神,要灌输精益求精的理念,认真夯实基础,在入职后几年时间迅速成长。

3.结束语

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人的成长成材规律,合理的安排学校时间,不能盲目的拔苗助长,只有将基础看重、知识体系看重,将人的职业规划看重,才能有效培养合格人才。

按照一万小时定律,学生参加工作后,将在5-10年后才能有很好的提升。在实践现场,学到技能应用比较多,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就比较少,只有在学校一定将重要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筑牢,有合理知识结构、知识量,才有有效的指导实践,从而成为知识向能力转变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邢丽.工科院校体育课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培养方案的探索——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为例[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2

[2]马少辉,杨莹.现代教育体制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198-199

[3]曾志平.高速铁路跨越式发展形势下铁道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法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1):13-14

作者简介:

金能龙(1985.4-),讲师,从事轨道施工与维护、职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