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学语文课程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018-11-07董军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人文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的提升应该紧紧围绕课程展开,本文旨在讨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体现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人文素养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47-02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校面对非中文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历代文人的优秀作品以此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往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识文断字而忽略了大学语文人文精神培养这一重要功能,那么应当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一过程,真正达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在多年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存在这样几个问题:课程定位不明确,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主体颠倒等诸多问题,没有真正落实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只有从这些弊病开刀才能达到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最终目标,对于此提出以下方法策略。

一、明确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应该与小学语文,中学语文有所区别。过去或许我们认为语文教育是语言文字或者语言文学的民族母语教育,注重于篇章结构、识文断字,更进一步的是语法现象、艺术特色的分析研究,这一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语文课程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那么我们就必须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与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不是语言文字的补课,也不是中学语文的简单重复,更不是为了提升写作能力所开设的一门课程,究其作用我们对大学语文应进行新的课程定位,即:从文学的角度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说到底就是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作家、流派给学生进行讲析,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能够用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有了新的课程定位,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念、内容及方法的转变。不能停留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走学科研究相结合的道路,把语言文学与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哲学等相关学结合起来,构建适应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所需求的大学语文课程。

二、创新教学观念

从教育理念入手首先我们得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更加重视的是学科教育,简单说来就是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育人这一环节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对作品文字的理解上。以我校为例很多老师在讲授选讲篇目《论语》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讲解的思路和模式一般是介绍孔子,介绍《论语》,进入课文的具体章节段落的翻译、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我认为高等教育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基础教育,应更加重视德育培养。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告别过去的重文轻说的模式,重视中国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思想、民族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就以上的《论语》先进篇而言就应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一方面是对儒家思想的介绍,孔子关于仁、礼、德的见解和主张。另一方面应该介绍孔子一生的经历,包括在鲁国的待遇,游说过程的艰辛,孔子面对人生的态度豁达的胸襟。最后再回到文章来看孔子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这些精神才应该是大学语文教育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给学生的人生态度,是他们在以后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三、丰富教学内容

从内容上看,大学语文教材在选编篇目,教师在选讲篇目时应紧紧围绕那些既能够让学生学到丰富的文学知识,又能够通过作品作家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优秀作品。例如:学习孔子的《论语》除了课文本身以外,还应重点介绍孔子自身的经历,在政治上的主张,推行“仁礼”思想道路上的坎坷艰辛,以及他的不懈努力与坚持。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也要有不怕碰壁、敢于担当、坚持到底的人生态度。学习庄子《逍遥游》可以结合当前社会为求名利不顾仁义的现状,让学生学会:“无己无功无名”。或是引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教会学生要相亲、有爱、诚信。又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既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美,同时也要让其感受理富。让学生感受情、景、理的融合,主动思考宇宙、时间、人生的存在关系,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把握现在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时间观。

四、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上应该有所创新,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识文断字,模式比较固定,融入的人文知识并不丰富。例如,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围绕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主要围绕作家、作品、如何提高写作能力等考点进行讲析。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大学语文教育就应该通过方法的改变回归到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根本之上。通过对作品、作者的讲析让学生知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悌孝忠顺等人文知识,而当学生把这种人文知识内化于主体的时候,就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当走出大学步入社会之时就能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成功、挫折和失败。

五、改变教学主体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过去我们往往偏向于纯理论教育,所以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是以教师主导整个课堂,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甚至只是对一些理论、诗文进行强行记忆,例如古诗文的背诵,诗人、作家的字、号,文学流派的概念,文学创作的影响等等。在我看来当下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把教学的主体转变为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解读诗文,去了解诗人作家生活、创作的背景和缘由。在整个纵向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知识面。而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给学生一个方向,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后再予以评价和指导。如此的教学模式能够彻底改变教学的主客体关系,把真正的教学主体还于学生,培养大学生知学、乐学、会学的学习态度,而改变一种态度这也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

六、改变考核方式

说起语文考试可能大家想起的可能就是翻译、阅读、作文。因为这些大题是语文常规考试的基本题型。这些题型旨在考查学生的文言识记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大学语文考试测查的重点应该是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把握程度,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于语言文字的把控能力上。所以我们也做出了大胆的尝试,我们将试卷考查的项目分为了文学常识填空、判断、名词解释、对比阅读、人文知识分析五个部分,不再保留传统的作文考试。其中很多的知识点都结合了人文知识进行考查,而最后一个大题直接考查的就是人文知识的分析。例如给出一段能够代表某一诗人(学派、作家)思想的文字,根据文字让学生分析其思想主张,人生态度等具体问题,最后让学生结合社会、自身谈一谈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考核方式把更多的主动性、主观性给了学生,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挣成绩。其实考查的要点就是学生能否正确的面对人生面对社会。课程又是否达到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渗透在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我们想要通过课程本身来提升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在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正确的面对社会、面对生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得从课程定位到教学方法、内容甚至考核方式做全面转变,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我们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彦.大学国文[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7.08.

[2]徐中玉.大学语文[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杨叔子.是“育人”而非“制器”——再谈人文素质的基础地位[J].新华文摘,2001(6).

[4]徐洪波.高职《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培养探索[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6).

[5]张雨金.再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人文知识教育[J].高等農业教育,2000(11).

作者简介:

董军(1981年11月—),男,彝族,云南省临沧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语文、语言应用公共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人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人文社科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