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成系统探讨
2018-11-07陈乔
陈乔
摘 要:本文探讨了建筑艺术的本质和特征,进而提出了建筑的三大规律和法则,即:目的性、时间性和地点性规律和法则。由此以科学建筑观的视野构筑建筑构成之艺术构成、功能构成和心理构成要素。文中尤其强调了建筑师的心理构成,并由此阐述了建筑师的创作风格源于其气质秉性和创作哲学之境界。
关键词:建筑本质特征; 建筑创作规律; 建筑艺术构成
中图分类号:TU-02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art,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ree rules and rules of architecture, namely, the law of purpose, timeliness and location. Therefore, the artistic composition, functional composi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mponent of architecture are constr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psychological composition of architects, and explains that the style of architects originates from their temperament and temperament and the realm of creative philosophy.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essence features; architectural creation law; architectural art composition
0.引言——从2018年普利兹克奖谈起
2018年3月7日,第40届普利兹克奖花落印度建筑大师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其获奖评语中有如此描述(摘):多西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项目必须超越单纯的功能涯及逾百座建成作品,无不折射出建筑师对历史和文化的追求。普利兹克奖,作为建筑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不仅仅是获奖者崇高的荣誉,更昭示着建筑的本质特征属性,通过诗意和哲学的基底与人类的精神相关联。纵观其长达60多年的职业生全球文化参照系中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意义的表达而成为建筑艺术之舟的航标。
在当下各种令人目眩的建筑新形式层出不穷的伟大时代,在技术手段操作下的建筑形式炫耀,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上天”,武汉绿地中心海拔636米;“入地”,上海世贸深坑酒店负海拔达88米;超大,有面宽超过500米,单体总建筑面积200多万平方米的成都环球中心。有学者直言:“其巨大的尺度会破坏城市形态,其独立性和内向性会使得城市空间的连续性被割裂,这对原有的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性是摧毁性的。”①设计,言必称“参数化”、“表皮化”,一批批华丽外壳包装下的建筑应运而生。伴随着一幢幢历史建筑在住户、开发商、行政主管部门之间为各自利益而博弈中破败乃至消亡,历史文化的物化记忆已离我们渐行渐远。(图一)在此绝非杞人忧天,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正在现代浪潮的冲击下日渐消失。本文以巴克里希纳.多西的获奖作为引言,无非想强调的是:建筑设计应该回归建筑的本质,技术设计应该也只是手段而非终极目标。建筑理论的研究,也需要回归系统科学地以东方文化为基础,建构基于本土、立足現实、前瞻未来的学术体系。
1.建筑的本质和特征
建筑,从远古走来,作为物的本质是异常复杂的社会范畴——它充满着审美的和谐,表达着社会的理想,呈现出立体多维度的动态交叉结构体系的本质特征。(图二)在建筑现象日趋丰富与多元的背景下,本文也力图从系统的观点为建筑梳理并提供应有的建筑学基础理论及其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支撑。
建筑本质系统图中,自然本质体现人类生存对于建筑之根本目的与要求,来自建筑之为建筑与自然矛盾之特殊性,是无条件和绝对的;人类本质和社会本质反映了人类、社会自身本性,来自建筑作为一种物质产品与人类、社会矛盾之普遍性,是有条件和相对的。
关于建筑的根本特征的讨论可谓众说纷纭,“艺术性”、“科学性”、“文化性”......,但它恰恰应该是在于人们熟视无睹、不以为然的建筑自身天生特性——“固定性”,即在于其原始绝对第一本质“栖居生活设施”。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作为一个巨大的容器,唯建筑始终固定在一个地点,扎根于苍茫大地上并赋予人们生活的意义。“人类创造了建筑,建筑包容了人类,建筑陪同人类一起经历生老病死,共受沧桑岁月的洗礼。” ②
当今,我们如何面对迈出的时代步伐,如何面对信息高速流通、经济、文化频繁交流而带来的观念嬗变,是每一个经历和伴随时代变革的人必须真实面对的现实图景。同时,也是建筑哲学作为科学对“建筑构成系统”这一最基本问题之诠释。
2.建筑创作的规律
在论及建筑构成系统之前,有必要透过纷繁复杂、流派众多的建筑呈现,梳理出建筑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这是在诠释建筑系统构成中无可回避、必须直面的问题,它关乎系统构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纵观古今中外的建筑艺术,其发生和发展无不透视出目的性、地点性、时间性这三大客观、普遍、永恒规律与法则。
2.1目的性规律
人类在地球上的原初存在方式就是栖居、筑居。“曲径通幽”寄托着人类对命运生活的态度,“直刺青天”则表达着人类的征服欲望和城市“野心”......不同目的造就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建筑满足并反映不同目的、理想、意志及需要。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看,建筑作为物态化了的人类心灵,已俨然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以人类寄与它的全部物质精神目的为最高原则,这就是建筑的“目的性”规律与法则——一切事物普遍共享的根本规律与法则。
2.2地点性规律
地点性,即“地点坐标”的基地条件。与基地相呼应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信息,决定着建筑的风格和气质,也是其自适本性与自控机制之所在。常言经典建筑是不可能被复制的!Kevin Lynch在其名著《SITE PLANNING》中对场地的论述:“每一基地的地域性就是当地精神寄托的庇护所。......地面下之状况,地表形态,活动及生命体,建物及设备物,环境四周之光线及空气,对人类的意义等,它们构成了基地的本性”③。充分说明了“地点性”规律与法则是建筑作为固定工程形态人类生活设施唯一独享的特殊规律与法则。它要求建筑就地生长,着眼于此时此地,关注于此情此景。
2.3时间性规律
所谓“时间性”,即“时间坐标”的自然及相关自然社会信息系统的制约性,是这种制约性之时间坐标集中显示与概括。人类文明从神话信仰到哲学反思再到科学实证阶段,都可以在建筑上观看到时代精神的映射。在历史的“总体性叙事”中,建筑以实存演绎着“流光无迹,岁月有痕”;以独特的“符号”体现着时代的外形和内涵。不同时间产生不同建筑,不同建筑适应并反映不同时间,建筑作为社会产品以时间及其相应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与物质文化条件为转移(自然条件之时间差异有日渐显化趋势),这就是建筑第三规律与法则:“时间性”规律与法则,亦即“与时俱进”的规律与法则——一切社会产品共享的客观普遍永恒规律与法则。
目的性、地点性、时间性——建筑“三性”规律与法则——对应于世上独一无二“人–地–天”之三极整合;一个以人为主体构成“三极”坐标互动制约、全息运筹、自控平衡之整体系统。从古典的几何秩序到现代的机械秩序,再到未来的生命秩序,建筑,在人类历史的时空画卷上始终呈现系统性、动态性、多因性,它以巨大瞩目、变化万千、包罗万象、极其浩繁错综的内容与形式影响着芸芸众生的生活和生存状态,成就着无数人的都市理想。
3.基于科学建筑观的建筑构成
构成,是将一定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而基于系统的科学建筑观的提出,着眼于从“构成”的视角来探究问题,以形成一套合乎逻辑的建筑研究方法。在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建筑知觉系统中,艺术构成、功能构成、心理构成 , 三元叠加,使建筑获得了内容、形式、情感的综合张力。建筑的 “艺术构成 ”,就是从艺术和视觉的独立的意义出发,它可以从点、线、面、体、空间等这些最基本的单元开始,去探索构成建筑形式美惑、建筑艺术的组成因素。它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流,作用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而产生共鸣。“艺术构成 ”,发端于绘画艺术,成熟于数学几何,并为现代主义大师们用到了极致,分析其构图手法,至今仍是建筑学子入门的规定动作之一。“功能构成”由物质、精神、社会、文化、技术等诸多要素所决定。从“形式服从功能”到“形式服从体验”,无不透叠着社会文明的进化过程。“心理构成”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复杂综合体,它由动力结构、特征结构、调节结构三种子系统组成,其具体内涵如图三所示。
当然,在创作中达三个子系统及其内部诸因素,是一个互溶、互悖、互凝作用的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它们是以整体的相互效应对艺术品质产生影响的。在此,对“心理构成”作了浓墨重彩的渲染并“违反常态”地将其纳入建筑艺术构成的系统之中,仅想说明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在艺术与功能构成所建立起来的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筑之中,还存在着建筑师下意识的过程更并折射出建筑师的意识倾向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正如毕加索曾说“中国的兰花墨竹,是我永远画不出来的。”建筑大师贝聿铭也一直强调自己不属于任何流派,但其作品却以“谦谦君子”般的东方气质贯穿着贝老的建筑人生。从另一角度说,一种表现性形式不仅仅是限定了自身,同时也限定了建筑师的类型。建筑师的心理构成被这一特定的形式系統选择和制约着,准确地说,是艺术形式与建筑师之间互相在选择和关注。正如日本新陈代谢派( Metabolist )的创始人之一槙文彦所言“设计本身是一项个性化的工作,而建筑本身则是一件艺术品。”④因此,在考虑建筑创作系统中建立艺术构成、功能构成、心理构成三大子系统,对于象建筑艺术这样的参数和变量众多的特大系统,有利于把握其整体性和复杂性。(图四)
4.结语
基于建筑三大规律与法则的科学建筑观应该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建筑观,是建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观点的体系。科学建筑观呈现系统所展示个性之“内在深度”与“视觉力度”,根本决定建筑的气质和品质;它是建筑及其全时空运动、发展、变革中不以人类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普遍永恒规律与法则。建筑艺术的探究,静态的分析可以把握其审美特征的各种因素,而动态的分析则是如果将建筑的本考察其艺术魅力生成的复杂过程及其机理。
本着科学建筑观之整体感悟,我以为中国建筑的未来,中国建筑师的未来应该致力于:
(一)辟理穷律:树立全新的建筑时空观,通过诗意和哲学的基底与人类千百年一脉相承的精神相关联。只有具有这样的时代感,我们的创作方能在一种“全新意义”上实现现代东方语境的回归。
(二)析灵穷慧:以建筑师的修养之功,将自己从非个性化的复制状态中否定出来,去寻求一个未知的哲理的起点,为建筑的“陌生化”而非“奇葩化”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三)致理格物:当今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对传统设计及表现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影响是呈现辐射状的多维化。以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现代的设计手法演绎建筑场之呈形实践,是我们的时代职责——用自己最古老的语言在浩然宇宙中寻找与人类一样具有智慧灵光的生灵——Architecture。
参考文献
[1]张永和,尹舜.城市蔓延和中国[J].建筑学报,2017.08,(587):4
[2]徐守珩,道.设计——建筑中的线索与秩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4
[3]Lynch&Hack;,《敷地计划》(第三版)[M].成其林,译.陕西:陕西省内部图书,1989.32-66
[4]细致的现代主义-槙文彦建筑作品展.https://baike.baidu.com/item/细致的现代主义-槙文彦建筑作品展/19412247[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