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荒政如何防冒领

2018-11-07弋戈

中国社会保障 2018年8期
关键词:林县赈灾胡雪岩

■文/弋戈

我国古代把救灾赈济的制度称为荒政,赈灾的主要措施有赈济(赈粮、赈物、赈款)、赈贷(粮种借贷)、赈粜(低于市价出售救济粮)、施粥、蠲免(免除应征赋税)、以工代赈、劝分(劝捐)等。其中,施粥是历代沿袭最为持久的一种救灾赈济方式。施粥,或曰煮赈,又叫赈粥,史载始自战国。当时,齐国大饥,黔敖在路边设饭食施予饥民。《礼记·檀弓》亦记载,卫国发生凶饥,公叔文子“为粥与国之饥者”。

在清代影视剧作品中,曾有权臣和珅主持赈灾的故事桥段。大意是说,河南地区大旱,百姓颗粒无收,流民遍野,饥荒成灾。乾隆皇帝派钦差大臣和珅前往灾区主持赈灾。但在施粥赈济的过程中,粮食消耗非常快,远超出灾区的正常消耗。官方暗访调查发现有非灾区的百姓冒充灾民骗取救济。当时难以辨识灾民身份,和珅急中生智,下令将粥中掺些沙子,真灾民肚子饿,不管有没有沙子都去领粥,而假灾民不愿意吃掺沙子的粥就溜走了。当然这只是影视作品的桥段,古代的荒政到底是如何对领取赈济的灾民“验明正身”的呢?

史载倒是真有一个“剃眉验身”的案例。晚清年间,历经战乱的杭州城满目疮痍,红顶商人胡雪岩自掏腰包为战乱中死亡的人进行义葬,为全城百姓施米施粥赈灾。但在赈灾中的“验明正身”却闹出了一桩人命案,令当时朝野震惊。当时,胡雪岩在杭州城设立了施粥所和施米局,穷人接踵而来。但有许多灾民虚报家中人数,甚至每天来排队领粮,领去卖钱。

怎么防止冒领现象?施米局监视人员心生一计,对领取赈粮的灾民现场做个记号,每领完一个就剃掉此人的眉毛。有一个穷秀才在领完赈粮之后,眉毛也同样被剃掉了。回家之后,遭到妻子的数落,堂堂考取功名的秀才,如何受得这般的屈辱,就上吊自杀了。最后,胡雪岩给被剃去眉毛的穷人悉数赔偿银两,平息了风波。

其实,这种“剃眉验身”的做法是很鲜见的。据《荒政辑要》记载,“酌定若干日派拨附近贫民若干户,每户计口日食米若干升,先给一票,临籴执验,戳以日记,以杜复籴。派拨既定,各以张一榜文,使众共知……急公者多方奖劳,违玩者立法纠惩。如此,则规避、捏报、私贩、冒籴、拥挤、复籴等弊,一概尽除。”

河南省档案馆馆藏我国迄今存世最早的“赈米照票”。

为了防止洪涝旱灾引发的饥荒难民潮,历代封建王朝设立了常平仓、社仓、义仓、广惠仓、惠民仓之类的粮仓以备赈灾。为了有效推动荒政的实施,历代也都建立了非常严苛的监管和问责制度。以清朝为例,具体的救灾程序可分为报灾、勘灾、审户和发赈,每个程序都有慎密的问责方式。报灾是指灾情发生后,地方官吏必须逐级向上汇报灾情。同时,由地方官吏勘查核实田亩受灾程度,为后续的发放救灾赈济物资和减免赋税提供有效依据。审户与发赈则是救灾赈灾最为关键的程序。审户是指严格核实灾民户口,划分极贫、次贫等级,以备赈济。审户完成之后发给灾民赈票。这种赈票一式两联,当面填发,当面裁给,并注入根单,作为灾民以后领赈的凭据。为防止重复冒领,每次发赈后,于赈票上加盖第几赈发放戳记,赈济底册内也加盖戳记。这种赈票能够有效地避免冒领赈灾物资现象的发生,防止官吏利用职权牟取私利。

粥票(赈票)是赈灾中施粥施米的历史产物。2009年2月,在河南省档案馆馆藏票证展上,一张“赈米照票”引人瞩目,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救灾粮票。经考证,清光绪四年,河南林县(现为林州市)发行“赈米照票”,由林县“姚东保甲局”(“姚东”乃林县的一个镇,“保甲局”是当时的一个行政机构)付给“后马村极贫住户秦群”,以供该贫困户凭此票领取赈米。■

猜你喜欢

林县赈灾胡雪岩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红旗渠》
胡雪岩潦倒时不抱怨
胡雪岩巧借巨款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胡雪岩与胡庆余堂
硅宝科技:举行雅安地震赈灾募捐仪式
豪宅八月桂花香——胡雪岩故居
银行赈灾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