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两国非语言交流比较刍议

2018-11-06马保彪

北方文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手势两国

马保彪

摘要:在人与人沟通交流时,人们往往非常重重视语言的作用。其实,非语言既身体语言也是人们之间沟通交流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学习者,更应该重视这种非语言交流的作用,身体语言,在人们的日常交流过程当中是对语言交流,起到了一种非常必要的,有意义的补充作用。个别情况下非语言交流可以代替语言进行交流,比如说我们在日常交流的过程当中,有的时候用语言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的时候,非语言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作为一名外语学习者应该更加重视非语言交流的作用。

关键词:非语言交流;肢体语言;地理文化

非语言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推动着文化交流发展的作用,传递着交流者所处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宗教信仰、价值观等等。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拥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两国文化有很多的共同点,日本文化后来的发展根源于中国文化。但也从中能找出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日常的文化交流当中,往往容易引起误解。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那么在日常的文化交流当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和冲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交流变得越加频繁,所以要想持续推进中日两国文化更好地交流和发展,有必要对中日两国非语言交流的差异进行比较和研究。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非语言交流

(一)非语言交流的分类

非语言交流和语言交流的差别就是它不发出声音,而是通过表情、手势、身体姿势等行为进行的一种交流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想法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和语言行为一样能够传递出很多的信息。笔者认为非语言交流主要指的是肢体语言,学术界的分类比较详细、比较重多。笔者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非语言交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就是表情方面、身体动作方面和身体距离方面。

(二)非语言交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同国度人们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和密切,有的时候仅仅用语言很难在交流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向他人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除了用语言表达之外,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各自的民族风俗、民族传统、生活环境的不同,如果对方不能准确的理解你的肢体语言的话,很容易引发误会,相反,如果明白对方肢体语言的话,在交流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肢体语言

(一)肢体语言的定义

笔者认为,所谓的肢体语言就是在不运用文字、语言的情况下,通过手势、身体姿势、身体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进行交流的一种行为。所以肢体语言也属于非语言交流的研究范畴之内。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在异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在语言表达的同时还会夹杂着表情、手势、动作等行为作为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行为都可以理解为是肢体语言。

(二)肢体语言的作用

肢体语言通常是作为非语言交流的一种手段代替文字、语言以及声音来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为在异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有时也用来解释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部分。所以,肢体语言在异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两国非语言文化交流的成因比较

中国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民族众多,以农耕为主,发展商业和工业,所以地域不同,习惯和思考方式也不同。在平原上生活的人们,过着平静的生活,容易养成温柔的性格。在海边生活的人是外界接触的机会很多,从他们的手势来看,对他人比较热情。在山上生活的人们交通不方便,和别人交流时总是很害羞,有一定的警戒心。所以,中国各地区的交往方式和手势也有很大的差异。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自古以来,种植水稻是作为主要的耕作方式的民族。正因为生活环境稳定,人们的想法、生活习惯、风俗等也大致相同。大家在互相协助、互相理解的生活中,不必说清楚想要传达的话,只是通过“体察”、“思考”这样的方式与他人交流。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人的直觉和理解能力,心灵的融合和默契而不是通过语言去交流。从而也就形成了两国肢体语言交流的差异。

四、小结

非语言行为,特别是“手舞足蹈”,在交流中有很大的作用。肢体语言通过微妙的表情,动作等客观地传达说话人的想法。国家不同,肢体语言也不同。因此,为了顺利地交流,理解对方的肢体语言,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尤为重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交流的历史久远悠长,各自有各自的文化。虽然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在肢体语言中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說:日本人沉默,总是微笑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于日本人来说,那个微笑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意思,所以和日本人交往的时候,必须深刻了解他们的肢体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不断向前良性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手势两国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V字手势的由来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