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文化走出去视角下的山西舞剧译介模式研究

2018-11-06石晶晶

北方文学 2018年24期

石晶晶

摘要:在走出去的视角下,审视山西舞剧《一把酸枣》的译介实践,可以把其成功的译介模式总结为:选特色、重传承、创新性译介。选取具有山西传统文化特色的译介对象是成功实现走出去的前提;重视传统文化的地域性传承是实现译介效果的关键;创新性译介途径的拓展是完成译介的保证。

关键词:《一把酸枣》;译介模式;个案例析

《一把酸枣》是一部成功的舞剧。它成功地在世界各国的巡演,可谓是山西文化走出去的经典个案。刘延东在两会期间观看这部成功的舞剧之后,曾经有这样的评价:非常高兴在新春之际,时值‘两会期间,看了你们精彩的演出,你们的演出可以说是给首都的艺术舞台奉献了精彩的一幕。《一把酸枣》确实名不虚传,我觉得这个剧确实是一个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风格,非常浓郁的山西韵味的好剧,是我们国家艺术百花园中很亮丽的一朵。[1]从这样的赞誉中可知,《一把酸枣》的成功,不仅代表了山西文化走出去的结果,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因此,研究它的译介模式颇具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以《一把酸枣》为例,在山西文化走出去视角下审视山西舞剧的译介模式,可以把其简单地概括为:选特色、重传承、创新性译介。下边结合具体的个案对此进行详细地解析:

一、选特色

每一个地方的文化都与众不同。因此,为了向生活在其他地域里的人们介绍本地的地域文化,首先应该选择最能体现本地特色的文化成果。《一把酸枣》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对于它的特色,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山西特色的舞剧题材。《一把酸枣》是一部以演绎晋商文化的舞剧。在这部舞剧之中,通过女主人公酸枣与小伙计以一把酸枣私定终身的故事。形象化地把晋商文化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当富甲一方的晋商殷家日趋衰落之时,殷氏领着自己的傻儿子苦苦地支撑自己的家业。两个伙计,一个嫌贫爱富,力主把酸枣定为殷家傻少爷的童养媳。另一个小伙计与其不同,他在酸枣的鼓励下外出谋业,历尽坎坷,最终学成归来。然而归途中的相遇,却因误服毒酸枣而死。随之与这位小伙计有过婚约的女主人公也为之殉情而死。从而演绎了一段晋商的爱情悲剧。我们都知道,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但是走西口却是诸多晋商成功的必然经历。因此,在走西口过程中发生的这段爱情悲剧就成了山西文化的特征。

其次,晋商精神的传诵。《一把酸枣》的成功还在于它对晋商精神的传诵,晋商的成功依赖于他们特有的精神。在晋商精神中,诚信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在晋商的日常经营中,这是一个不可以逾越的底线。无论是经商,还是日常生活,诚信几乎是人人皆知的原则。舞剧《一把酸枣》一共分为六个部分,从“情窦初开”序幕开始,编剧就把诚信纳入了其中。为了遵守彼此的爱情诺言,从送别到最后的殷府重逢”,“古道诀别”,每一个部分里都被融入了诚信。为了诚信,小伙计走西口,为了诚信酸枣殉情。因此说,《一把酸枣》演绎的不仅是一个爱情悲剧,而且也演绎了晋商对诚信的追求。

再次,山西的特产——酸枣。在这部舞剧里,酸枣既是舞剧的女性主人公,也是她与小伙计爱情悲剧的发展线索。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命名上,还是舞剧里故事情节的展开都体现出了山西的特点。

二、重传承

重传承是《一把酸枣》译介模式中的第二个构成。“重传承”的内涵也可以从多个层面上分析:

首先,《一把酸枣》在内容上的传承。作为一部以再现山西文化特点的舞剧,《一把酸枣》在内容上的传承表现在它对晋商精神的表现。因为,在前边已有所详细地说明,故在此不再赘述。但是,从传承的角度上,对晋商精神的传承还可以从它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上进行解析。众所周知,“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它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那是因为“诚信”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核心。因此,虽然译介山西文化,但以《一把酸枣》为个案的舞剧,其所传承内容还是对其母体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其次,《一把酸枣》对艺术上的传承。作为一部舞剧,《一把酸枣》还传承着山西特有的舞蹈与音乐。在舞蹈的层面上,有研究者结合舞剧的内容进行了这样的总结:全剧共有五幕,在舞剧一开始,一堵大墙,一个荷包,一把酸枣,以及人物的服饰,将山西风味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一幕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殷家大院内,为殷家少爷庆生的热闹场面;其中《青碗舞》活泼欢快,《团扇舞》婀娜多姿;《伞头秧歌》激情如火。[2]这段引文只是分析了舞剧中的一小部分,但它却在舞蹈的层面上再现了山西的特点:舞剧的背景彰显着山西文化。从服饰到道具,都是如此。特别是那一象征山西文化的大墙,它绝对不可能出现在其他地域的舞剧里。作为一部舞剧,《一把酸枣》融入了《青碗舞》、《团扇舞》与《伞头秧歌》都是山西特有的民间舞蹈。众人皆知的《伞头秧歌》原本流传于山西的节日性群众歌舞,山西省吕梁市的多个地方均可以见到。虽然其名为“秧歌”,但在表演中它却集舞蹈与演唱于一身。因此,在表演的时候,它以自己独有的夸张性动作,淋漓尽致般地再现着一群眾性的狂欢。但这里的狂欢却不是演员的随意性演绎,而是在伞头的带领中极尽演员音乐、舞蹈才能的一次真情流露。《一把酸枣》的传承还体现在音乐的层面上,在舞剧的《序曲》音乐中,作曲家运用了山西民歌《想亲亲》的音乐素材。原民歌是柔美缠绵的爱情小调,作曲家采用了民歌第一小节作为主要动机把它改造成凝重浑厚、辉煌大气的序曲第一主题“走西口”。[3]《想亲亲》作为一首民歌,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思念”,而思念又正与舞剧的爱情主题密切相关。小伙计与酸枣互定终身而后要走西口,这就拉开了爱情舞剧思念的序幕。

三、创新性译介

《一把酸枣》的创新性译介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在创作的层面上,它是由《一把酸枣》的创作者来完成的。为了译介山西特有的晋商文化,舞剧的创作者充分运用山西特有的民歌、舞蹈形式进行向其观众译介晋商文化的精髓。无论是《想亲亲》这样的民歌,还是像《伞头秧歌》这样的表演,都被舞剧的创作者用以展现山西的特有文化;《一把酸枣》的译介还体现在第二个层面上,即文化传播的层面。运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精选山西特有的晋商文化,从而实现以点带面式的文化交流是其显著的特点。

《一把酸枣》舞剧的译介不仅是一次中外文化的交流,它还是一次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一部歌舞剧,它成功地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多次的演出。从传播的角度讲,这是世界层面上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从经济的角度讲,这是文化产业商业化发展的必然。从而把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与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有机整合在了一起。正如高建民所讲的那样“舞剧《一把酸枣》是以中俄贸易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中国山西商人为事业奋斗和追求爱情的故事。”[4]

《一把酸枣》是山西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成功案例。它的译介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选特色、重传承、创新性译介。

参考文献:

[1]刘延东.非常鲜明的中国风格的舞剧——刘延东同志观看大型舞剧《一把酸枣》[J].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7(01):1.

[2]卫晨靖.论山西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以舞剧《一把酸枣》为例[J].黄河之声,2018(06):40-41

[3]管小军.《一把酸枣》舞剧音乐中山西民歌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8(06):8-9.

[4]愿中俄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建民率舞剧《一把酸枣》剧组在契博克萨雷演出前的致词[J].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Z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