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文艺创作与美丽中国建设
2018-11-06张树一
张树一
摘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既是我们的国家共识,也应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切实行动。我们不但要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同时也要创建“理性平和、积极向上、自尊自信、民主文明、心灵美好”的美丽中国,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统一起来,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构建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文艺的繁荣。文艺的繁荣也有利于向世界传播美丽中国的形象,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为中国梦提供丰富的资源。
关键词:文艺创作;美丽中国;当代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经济建设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失衡严重、土地荒漠化扩大,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非常突出,甚至危及到我们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既是我们的国家共识,也应成为我们每个人切实的行动。我们不但要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同时也要创建“理性平和、积极向上、自尊自信、民主文明、心灵美好”的美丽中国,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统一起来,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美丽中国。在今天大变革大转折的时代,文艺应当有所作为,文艺应当走出个人浅斟吟唱的狭小空间,去拥抱大时代,记录大变革过程中中国人的心路历程,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智力支持,为塑造中国梦提供丰富资源。
一、当代生态文艺创作与人类生态意识的兴起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工业化、都市化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并成为人类文明进入现代化的象征,工业化、都市化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工业化、都市化也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雅思培说:“工业技术的时代把我们生活所依恃的一切问题化。”[2]可以说,工业技术大大推进了人类的现代化进程,解决了人类生存的某些问题,但由于人类不可能全面认识自然规律,人类活动总和自然规律不太一致,便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生态危机的残酷现实促使包括文艺工作者在内的每个人都反思生态问题,文艺工作者利用文艺为载体探索人类走出困境、摆脱危机的途径,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了现代生态文艺创作高潮。伴随着生态文艺的创作,生态文艺思潮逐渐升温,在上世纪末成为非常显赫的文艺思潮。
并不是说所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或者进行自然书写的文藝都是生态文艺,生态文艺要贯穿一种反思精神,要表现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其它物种平等的价值观,“生态文艺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艺。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3]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生态文艺蓬勃发展,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国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生态文艺作品。美国作家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成为生态文艺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扭转了人类思想的方向”,[4]开启了生态文艺自觉创作的时代。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沙漠》、德国作家格拉斯的《母老鼠》、加拿大作家莫厄特的《再也不嚎叫的狼》、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的《死刑台》、美国作家艾比的《愤怒的猴帮》等都是生态文艺的代表性作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中国作家的生态意识也大大加强,出现了一系列生态文艺作品,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李克威的《中国虎》、关仁山的《麦河》等就是代表性的作品。
生态文艺不仅批判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揭露了工业化与都市化过程中的致命缺陷,更为深刻的是挖掘了生态破坏的深层次因素——人类无休止的欲望,正是人们对欲望的无限制的追求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无限索取。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把手段作为目的,寻求一种消费的满足感与幸福感,然而“幸福概念的意识力量,并不是来自于每个个体为实现本人幸福的一种自然倾向。”[5]幸福感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平等的观念,一种平等消费的允诺,所以,人们愈是追求幸福,愈是发现幸福感的摇摆与模糊,人们只有在消费的循环中追求一种虚假的幸福感。文艺作品没有文告、法律条文那样令行禁止的约束力,却有拷问灵魂的感染力与渗透力。“以艺术之气韵给生命以血性,以艺术之境提升人生的境界,使之摆脱物欲,重返精神家园。”[6]文艺可以让读者从世俗世界的困扰中摆脱出来,思考自己的精神存在,思考此在与在的关系。海德格尔说:“有诗人,才有本真的安居。”[7]文艺可以为灵魂提供安放之所,可以实现诗意的安居。
二、文艺与人类美丽家园的营造
建设美丽中国,我们需要美丽的自然环境,需要生态文明。我们还需要建设我们的宜居空间、美丽家园。“空间的构造以及体验空间,形成空间概念的方式,极大地塑造了个人生活和社会关系。”[8]人类的居住空间——城市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人们的幸福感,当下,从城市设计者到各级决策者都在强调建设宜居城市,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诗意空间,实现一种诗意化的生存。文艺不仅仅能提供对某一特定地域的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也能塑造出对某一特定地域的意境化的诗性空间。城市规划设计者可以直接从中吸取设计的灵感与方案。作家在文艺创作中,总是以前瞻性的眼光、超越性的态度、敏锐的体验,用表现、象征、隐喻的手法,可以创造出一座城市的符号化的空间结构,文艺中的空间是一种审美化的空间,是带有诗性色彩、闪耀着人文光辉、符合人类本性的空间。
“对于城市形象建构来说,仅仅依靠技术方面专业人士的科学知识并不足以完成这样一个强调感性认识的使命。在这里我们还需要拥有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和艺术天赋。……城市的表象特征有过期反映出足够的艺术品质和视觉特色。”[9]优秀的城市规划设计者总是善于从文艺中吸取设计灵感,他们的城市设计带有浓厚的艺术气质。很多城市规划者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贯穿了唐诗、宋词的意境,驱除了城市的冰冷感,增加了亲切感。这种城市营造不仅仅能增加城市的文化气质,而且也能增加城市的附加值。“更好地促使城市塑造独特的馨香、创造一种场所和传统的氛围,这种氛围将起到吸引资本和‘恰当的的人们(即有钱的和有影响力的人们)的作用。”[10]当然,城市规划设计者从文艺吸取灵感重在营造出一种氛围,比如济南市在城市规划时,就着重突出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意境,“文艺对城市的想象不仅形成了诸多的文艺作品,而且塑造了新的城市形象。”[11]党的十八大以后,城镇化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我们城市规划设计者可以从西方文艺作品中领悟西方人对城市设计的反思,从西方都市化过程中吸取教训,尽量避免西方都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病。在19世纪的城市化过程中,产生过很多伟大的书写城市的文艺作品,它们既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城市生活的流光溢彩,也包含了对城市问题的反思与批判,他们对工业化的都市生活产生了深深地怀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左拉的《金钱》、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狄更斯的《双城记》、艾略特的《荒原》等作品揭示了西方城市生活的弊病,我们应该在城市规划中尽力避免西方城市化的偏差,把我们的城市变成美丽的宜居家园。
目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的人文性单薄,城市给人一种冰冷感。“无数的建筑向上,再向上。它使城市变得冰冷,也变得更加坚硬,坚硬的城市显示出雄性的力量,并且使人产生出敬与畏两种不同的情感。”[12]比如说在大城市,高楼高了,人变矮了;道路宽了,人心窄了;广告牌多了,艺术性淡了。我们的城市绝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积,也不是高楼大厦的争奇斗艳,更是一个文化之都、艺术之都,既是人们居住之所,也是人们安放灵魂之所在。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既创造了艺术,自身也是艺术;城市既创造了戏剧,自身也是进行社会活动的大剧场。”[13]城市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生活、工作的场所,还是人们的家园,它本身就是艺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能单单考虑它的工具性与实用性,还要注意其审美性、人文性、诗意化。“无疑,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生命,不管传统都市还是现代都市,都需要文化内涵,这是一个常识。”[14]我们可以从文艺的城市书写中发现能体现城市独特文化的东西,并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出来。都市化绝不是一个拆了建、建了拆的过程,而是一个城市文化传递的过程,没有城市文化,这座城市就失去了灵气与神韵。“在城市这样一个复杂巨系统的研究过程中,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专业人士已经并且仍在做着重要的贡献。而对于城市形象建构来说,仅仅依靠技术方面专业知识的科学知识并不足以完成这样一个强调感性认知的使命。在这里,我们还需要拥有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和艺术天赋。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城市的表象特征应该反映出足够的艺术品质和视觉特色。”[15]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从文艺作品中吸取灵感可以增加城市的亲切感,增加城市空间的人文光辉,提升城市的艺术气质,把城市建设得更美丽、更优雅、更诗意。
三、文艺与美丽中国心灵的塑造
美丽中国不仅仅要有天蓝、地绿、水净的自然空间,而且要有积极、乐观、美好的精神空间。美丽中国更要塑造当代中国人的美好心灵,提升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风尚;构建男女平等、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树立民主平等、文明自由的时代精神等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只有我们每个公民的精神得到提升,我们才能建成心灵美丽的美丽中国。
文艺作品是一种精神存在、观念形式,体现了人类对自己生存状态、精神世界的关注与关怀,它具有深刻的道德性,具有道德预设或道德承诺,文艺潜移默化地对读者进行精神熏陶。文艺作品总是潜移默化地建构人们的世界观,默默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通过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奋斗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一部励志作品。在阅读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时,我们或许会为其中的巧计奇谋所折服,或许会为其中勇将的厮杀所震撼,我们更为诸葛亮的“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敢于担当的精神所倾倒,这种敢于担当的勇气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或许这才是这部名著受到国人喜爱的原因。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不仅仅是一个紧张、刺激、开心的选秀节目,它还传达了一种“公平、多元、阳光、独立”的价值观,使得“超女”由娱乐向精神文化飞跃。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以“真声音、真音乐”为口号,以“振兴中国乐坛”为宗旨,拒绝“毒舌”,杜绝“绯闻”,为观众奉献了一台台视觉盛宴,观众在欣赏学员表演的同时,也被它的“公正、公平、纯洁、自信、不怕失败”的文化精神所激励。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宣扬了一种“自信、自立、坚韧”的文化精神。我们从《隐形的翅膀》中听出了年轻人的坚韧与洒脱,《我相信》向世界喊出“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的时代最强音。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向社会传达了一种正能量,让你的灵魂得到了净化,精神为之一振。
文艺在文化建设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文艺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文艺的参与,创造美丽的中国空间、塑造美丽的人物形象、塑造美丽的中国心灵需要文艺的力量。作家应该站在适当的距离反映这个大转折的时代,呈现当代中国人的心路历程。如果距离时代太远,其艺术书写则空;如果距离太近,其艺术书写则仄。文艺总要传达一种思想与哲理,要有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充满人性善恶与拯救精神。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指环王》、《阿凡达》等之所以在全世界引起观影热潮,不仅因为它们的大制作,而是因为它们充满了对人性的赞美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探索。史泰龙的《敢死队》系列电影商业气息非常浓厚,但其中对于扶危济困、敢于担当、伸张正义等精神的颂扬贯穿了始终。文学能振奋人们的精神,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文学阅读成为个人精神的延伸。“顾犹有不可忽者,为当防社会入于偏,日趋而之一极,精神渐失,则破灭亦随之。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16]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更需要我们阅读文学来丰富我们的心灵以免陷于枯寂。美丽的中国需要天蓝、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需要丰富、多样、健康的生态环境,需要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美丽中国的构建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文艺的发展与繁荣。文艺的发展与繁荣也有利于向世界传播美丽中国的形象,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丰富的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
[2]K.Jaspers,The Future of Manki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P72.
[3]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
[4]Paul Brooks:The House of Life;Rachel Carton at Work,Houghton Mifflin,1972,Boston,P227.
[5]讓·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
[6]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87.
[7]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96.
[8][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180.
[9]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9:105.
[10]汪德华.中国城市设计文化思想[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66.
[11]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371.
[12]蔡翔.酒店,高度美学或者现代性[A].王晓明.当代东亚城市[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66.
[13]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20.
[14]李森.当下都市文化的隐喻[A].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323.
[15]王豪.城市形象概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51.
[16]鲁迅.科学史教篇[A].选自王士菁.鲁迅早期五篇论文注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