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寿吉小说中朝鲜移民者生存意识变化的考察
2018-11-06裴磊敏
裴磊敏
摘要:安寿吉在解放前中国生活22年,这期间他创作的小说横跨了朝鲜移民的早期、后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朝鲜移民者的生存意识变化。因此,可以称安寿吉是在中朝鲜人作家群当中记录朝鲜移民者生活最真实、最全面的一位作家。在安寿吉的小说中,朝鲜移民者们在移居、开拓、定居过程中表现出了对生存的渴望、追求安定生活的心愿、建设民族共同体的“北乡情节”,生存意识发生了从“利己”到“利民族”的变化。而这些小说中的生存意识也在反映朝鲜移民者的生存意识变化。
关键词:安寿吉;朝鲜移民者;生存意识;北乡
移民文学在朝鲜现代文学史、朝鲜族文学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18世纪中叶开始,大批的朝鲜移民者来到了如今的东北大地。据说,当时来到中国的朝鲜移民者达200万人,体验中国的作家达137人。在众多有中国体验的朝鲜人作家当中,安寿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1923年,12岁的安寿吉跟随父亲来到了东北,这一待就长达22年。安寿吉小說刻画的朝鲜移民者形象多样,有走私食盐的父亲,有卖大酱的商贩、给地主当佃农的农民,投身到教育事业的教师,真切地记录了这些朝鲜移民者的劳作、爱情以及斗争。因此,安寿吉的小说对于反观解放前朝鲜移民者的生活状态及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安寿吉在中国创作的小说为中心,考察朝鲜移民者在移居、定居过程中的生存意识变化。
一、苦难的践踏—对生存的渴望
绝大多数朝鲜移民者为了生存来到中国(2),可是,东北大地的荒凉、日帝的统治、地主们的强压、土匪的掠夺,这些一道道墙壁瞬时间破灭了朝鲜移民者求得生存的希望。安寿吉早期小说《酱》的主人公老头子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开始贩卖大酱。有一天,他吆喝了半天却无人问津。可是,在一旁唱打令讨饭的叫花子靠着赚取路人的同情心,收益颇丰。更可恨的是,这个叫花子还侮辱了老头子,老头子一气之下就对叫花子拳打脚踢。老头子的妻子听到消息后,飞奔赶来一探究竟。面对不能给孩子基本的生活,还要受到叫花子的侮辱,老头把开始吐露内心深处的委屈与愤怒、
在移民的黑暗岁月里,朝鲜移民者们被牢笼紧紧地束缚。而这种情况下,移民者心中的怨恨开始堆积起来。老头子对叫花子打击,实际上是长期受压迫之后,内心对世界不满的宣泄、向黑暗社会的宣战。另外一篇短篇小说《圆觉村》以主人公元宝杀死强奸妻子金女的韩益常而结束。小说开篇就形象地描写了陡立的山、未知的路、呼啸的狂风、阴森的冬天,这给移民者们出了第一道难题。背景又可以是庞大的决定力量,环境被视为某种物质的或社会的原因(3)。作者开篇叙写如此恶劣的环境,不仅是在突出移民者所处的恶劣环境,也从开篇暗示人们的苦难生活。圆宝在朋友春山的劝告下带着媳妇来到了圆觉村。居住在圆觉村的韩益常压迫村民,不仅如此,他还图谋不轨,为了侵占圆宝的妻子,韩益常故意接近圆宝,而本身疑心重的圆宝正好抓获了强奸妻子的韩益常,并当场将他杀死,带着妻子离开了圆觉村。
《酱》和《圆觉村》再现了朝鲜移民者们在移民初期所经历的艰辛。在悲剧面前,他们唯独能做的就是克服众多矛盾与困难。而到了迫不得已的关头,许多朝鲜移民者们为了求得最后一份生存,不顾危险选择一种非法的生存方式,其中被大部分人选择的是贩卖食盐。小说《黎明》当中主人公昶福的父亲也踏进了这条不归路。昶福从汉奸朴致万手里借了钱之后备好了小木屋和能够过冬的粮食。可是,他们到了秋天给朴致万上交粮食之后就无法偿还债务。而且,昶福的父亲借钱时以16岁女儿作为抵押,因此必须在期限内偿还债务。走私食盐是一项重罪,只要一旦被发现就要面临着被判死刑的生命危险。但是,来到满洲之后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苦不堪言,即使不走私食盐也会面临着饿死的危险,莫不如铤而走险,试一试这场交易。生活的残酷让他们变得无路可走,本来能够让美食变得有滋有味的食盐却成为了他们挽住生命的最后的寄托。
二、流亡的移民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朝鲜移民者的移居历史来看,移民者们在一个地方长期定居的情况十分罕见。一是他们受到日帝的统治,失去了人身自由。朝鲜移民者们往往根据日本的殖民政策需要移到不同的地方。尤其是,这些移民者们大部分都没有国籍。据统计,30年代初东北的朝鲜人大约有100多万,其中无籍朝鲜人占50万乃至70万左右。(4)因此,他们的移居就会更加频繁。二是随着移民时间的推移,朝鲜移民者们追求着更好的生存方式,作为农耕民族,往往听说哪里适合种田就会移居到哪里。
《牧畜记》的主人公灿豪是一位教师,当别人羡慕他的稳定职业时,他却意识到了自己与这份工作的不相适。他的弟弟从朝鲜过来接替了教学工作,而灿豪他决定在郊外经营养鸡场。灿豪认真经营养鸡场,看到效益的牧场的股东们纷纷投向灿豪,希望他管理牧场。但是老虎的出没、传染病的传播等自然灾害给农场带来了巨大损失。困在窘境的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同样是追求美好的生活,灿豪通过理性的选择,得到了美好的结果,但是安寿吉的另一部短篇小说《土城》的主人公鹤洙为了追求美好生活“永远奔走在路上”,成为了悲剧的主人公。《土城》中鹤洙的父亲与弟弟明洙要靠农业谋生,努力种植鸦片,但是鹤洙却背道而驰,他想挣大钱之后回到故土。他由于信念不一致选择离家,开始东奔西走。鹤洙在奔走过程中娶了陪酒女,可是家产被该女子一并吞走,更为可悲的是,最后的财产也被土匪卷走。为了在牡丹江建一个旅馆,他决定贩卖假鸦片,不幸的是在去往牡丹江的路上被警察没收。这时候,他又把目光转向了弟弟明洙种植鸦片的事情上,想跟他借款完成自己的目标。但是看到土匪的袭击,他为了保护明洙的财产不受损失进而利于自己独占,他就向土城里的移民者们通风报信,自己却被土匪杀死。
鹤洙对美好生活如饥似渴,但是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将其打垮。再聚焦到明洙身上,当时政府组织把散居在各个地方的移民者聚起来形成一个集团部落,并组织自卫团保护集团部落的安全。明洙和他的父亲也加入了这个组织,并尝到了甜头。对鸦片抱有幻想的鹤洙和对食盐孤注一掷的昶福父亲,都是朝鲜移民者悲惨的形象。
三、北乡建设的火苗—民族教育的憧憬和“北乡”情结
当朝鲜移民者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时,具有远见的朝鲜移民者们开始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在中篇小说《水稻》中,讲述了朴添致、洪德浩等为首的朝鲜移民者们克服了移居到伪满洲后与原住民的矛盾等困难的过程,而在这部小说中安寿吉用大篇幅来叙写有关民族教育的问题。鹰峰屯的男女老少获得大丰收之后齐心协力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展民族教育。在安寿吉的长篇小说《北乡谱》中也描绘出了朝鲜移民者们投身于教育事业的热情。小说中主人公郑学道将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北乡建设和民族教育的开拓。他20多年来,秉着“我们要先辈们用鲜血开拓的这片土地上扎根”的信念,为移民后代们讲授知识并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郑学道在建设北乡和学校过程中疲劳成疾,在生命尽头将牧场、学校以及爱女爱拉都托付给了弟子吴灿九后离世。虽然灿九年轻有为,可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却一头雾水。在其他弟子们共同的努力下,他们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面对教育问题,朝鲜移民者们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冲破困难开展教育。在这过程中,他们更加坚定了开展教育的信念。对于教育事业的忠实是为了能够在伪满洲这片土地上落根,即建设移民者们能够生活下去的北乡,为此提出了“北乡精神”的概念。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在《北乡谱》当中叙写的“北乡精神”。
“本道场在立足于北乡精神的农民道,实行知行合一的实践性教育,在启发建设方面率先领头,培养出身体力行的模范人才。”
“叫‘北乡精神,有点别扭啊”
“那...就具体地称它为在满洲建设美丽故乡的精神。”(5)
这段对话是郑学道与李吉哲的展开的对话。他们想选拔青壮年打头阵,在这个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从外界角度来看,也对他们的设想提供了可能性。这些移民者们来到满洲土地已经有20年的时间,已经具备了解除困难的能力。《北乡谱》看似在讲述朝鲜移民者们的迁徙、定居过程,但是他所表现的是朝鲜移民者在这片土地要扎根的“北乡精神”。安寿吉不仅在这部作品当中提出了理想概念—“北乡精神”,更是设想了具体的做法。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内容就是建设美丽的家乡。灿九虽然用坚定的意志建设“北乡”,但牧场经营遭到了倒闭的危险。看到牧场经营不佳,其他股东们对“北乡建设”开始怀疑。吴灿久和马俊英为了挽救牧场,向郑学道的弟子和其他朝鲜移民者们伸出援助之手,也在報纸上登郑学道的感人故事,向更多人宣传“北乡精神”。通过他们的努力,各地募捐而来,牧场度过了难关。
《北乡谱》中出现的矛盾侧重于同民族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并非发生在移民初期,而是出现在协力建设牧场的过程中。因此,这个矛盾只能通过朝鲜移民者自身来解决。郑学道主张建设的“北乡”是属于朝鲜移民者的乐土,他们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建设属于自己的家乡。日帝实施“五族协和”的政策,视朝鲜移民者为自己国家的人,但朝鲜移民者们深知其政策的虚伪性,唯独能靠的是自身。
四、结论
本文以安寿吉在光复前创作的小说为中心考察了朝鲜移民者的生存意识的变化。朝鲜移民者们通过对生存的渴望、民族的团结,表现了朝鲜移民者们克服困难,建设美好乡土的生活意识。通过20多年的移民过程,虽然生活现状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底层民众的身份并没有得以改变。在这种生存过程中,朝鲜移民者们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渴望,而是要建设更加美丽的家乡。朝鲜移民者们不仅聚焦目前的生活,对后代的教育也给予十分多的关心。他们越过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利己”境界,达到了“利民族”的高度。
注释:
1945年光复之前,许多朝鲜作家到访过中国或者在中国生活过,甚至像著名的诗人尹东柱是出生在中国东北龙井市。光复结束之后,有些作家回到了韩国,有些作家回到了朝鲜,还有部分作家留在了中国。我们统称为他们“在中朝鲜人”。
许多朝鲜移民者是作为日本侵略政策的牺牲品来到了中国。日本从1932年推行“满洲农业移民政策”开始,陆续向东北输送大量朝鲜移民。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第260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全满朝鲜人民会联合会报》,第3卷,第5号,1935年5月,7页。引自:孙春日:《“满洲国”时期朝鲜开拓民研究》,第324页,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由于该小说没有汉文版,引用部分有笔者翻译。安寿吉:《北乡谱》,《20世纪中国朝鲜族文学史料全集》9卷,第336页,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